原标题:刘淑贞
中国明代布依族女政治家

刘淑贞,又名刘赎珠,明初布依族女政治家,明太祖朱元璋曾诰封刘淑贞为“明德夫人”。
人物生平
在贵州历史上,早期最有影响的杰出女性之一,当属明初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和布依族女政治家刘淑贞。她们在明初设立贵州省前,都同为执政宣慰使。奢香执掌水西,刘淑贞统领水东(今贵阳乌当区、开阳一带),两人同心协力,智略兼备,治理贵州功德卓著。明太祖朱元璋曾分别诰封奢香为“顺德夫人”,刘淑贞为“明德夫人”。
刘淑贞,又名刘赎珠,生卒年月不详。其夫宋蒙古歹(宋钦)以平寇有功进阶昭勇大将军,俄加八番顺元(今贵州)等处沿边宣慰使,兼四川行省参知政事,阶镇国上将军。 [1]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设贵州卫于贵州城(今贵阳),封疆大吏马烨任都指挥使。马烨倚仗自身是皇亲权贵,执大汉族偏见,视奢香为“鬼方蛮女”,企图以打击彝族各部落头领为突破口,一举消灭贵州少数民族地方势力。奢香遭人污蔑,马烨即借机将奢香抓到贵阳,用彝族最忌讳的侮辱人格的手段,“叱壮士裸香衣而笞其背”。奢香受到辱挞,极为愤怒,欲率水西四十八目起兵反明。此事很快在黔西北、滇东北彝区传开,彝族各目头领率兵于香奢香军门示威,“愿死力助香反”,一场影响云、贵、川三省的民族反抗战争一触即发。
刘淑贞得知此事后,迅即赶到奢香部落,她劝奢香不要急于鲁莽起事,并决定亲自上京觐见朱元璋,嘱奢香“如天子不听,再反不迟”。随即赴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据实陈述贵州时局现状,将马烨弄权误国、扰乱民安、辱挞奢香、彝民欲反等列举,恳请惩治马烨。朱元璋对马烨放弃朝廷安抚之策推行暴政激变的行为非常气愤。命刘淑贞速返贵州召奢香入京。
返回贵州后,刘淑贞力助奢香,齐心协力开道筑路,劈山架桥。刘淑贞负责主持修建龙场——扎佐——养牛圈(今开阳县双流镇下尧)——杨黄寨(今开阳县城)——马场——则溪(今开阳县宅吉乡)——王四草塘(今瓮安东北)——容山(今湄潭县),与元代入川大道的“黔蜀周道”相接。
贵州的官驿大道横贯黔北,联络了湖南、四川、云南等省,改变了贵州“羊肠险恶无人通”的险阻闭塞状况。
人物贡献
出奇计稳定贵州政局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王朝设贵州卫于贵州城(今贵阳),封疆大吏马晔(晔亦作煜、烨)任都指挥使。马晔执大汉族偏见,企图一举消灭贵州少数民族地方势力,以达到“代以流官”、“郡县其地”、邀功朝廷、专横贵州的目的。马晔为达目的,作了充分的武装准备,企图先灭水西而统贵州,并制造事端以战制胜。
刘淑贞得知马晔裸挞奢香之事后,迅即赶到水西奢香部落,将马晔之计识破并与奢香共谋良策。凭着自己的政治远见,刘淑贞劝奢香不要急于鲁莽起事,并决意亲自上京城觐见朱元璋,嘱奢香“如天子不听,再反不迟”,要“忍辱负重,顾全大局”。随即,刘淑贞“卷裙走马七千里”,亲自奔赴京城,入朝见到明太祖朱元璋及马皇后(马晔的姑姑)。据实陈述贵州时局现状,将马晔弄权误国、扰乱民安、辱挞奢香、彝民欲反等列举无遗。并直言,贵州各部归附明朝,心悦臣服太祖开明,贡马已有七、八年,民安邦兴,今马晔无故挑起事端,贵州若一旦发生战乱,陛下岂不认为我和奢香不称职﹖为抚民兴邦,维护彝汉民族团结,恳请惩治马晔。朱元璋被刘淑贞的拳拳之心所感动,对马晔放弃朝廷安抚之策推行暴政激变的行为非常气愤,命她速返贵州召奢香入京。领皇旨返回贵州,刘淑贞即将进京情况与奢香商议,经精心策划,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刘淑贞又随奢香上南京觐见朱元璋,表明“愿效力开西鄙,世世保境,以乞除此害”。朱元璋欣然允诺,如若奢香,刘淑贞能开道通四川,马晔可除。奢香按刘淑贞此前所分析的“……今四川道梗,我能助上开思南、镇远、陇耸、羊肠诸道,以达邛蜀,上方倚我之不暇,何惜此?指马晔?区区启边衅者”,即向朱元璋表明决心:愿为陛下开山修路,以使世世代代通驿传。
为彰显刘淑贞、奢香在同马晔的较量中“居然巾帼丈夫雄”,反对分裂、消弥战乱,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所作出的贡献,朱元璋诰封刘淑贞为“明德夫人”,奢香为“顺德夫人”,均为二品。
致力开拓“黔蜀周道”
刘淑贞自与奢香进京获封赏返回贵州,便力助奢香,齐心协力开道筑路,劈山架桥,揭开了贵州明初最有影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为贵州与内地和邻省的经贸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淑贞与奢香开拓“黔蜀周道”的政绩,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如《明史》、《明实录》、《贵州通志》、《黔书》、《大定府志》、《大定县志》等。
刘淑贞与奢香是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开始对龙场九驿进行分工修建的。刘淑贞负责主持修建龙场——扎佐——养牛圈(今开阳县双流镇下尧)——杨黄寨(今开阳县城)——马场——则溪(今开阳县宅吉乡)——王四渡——草塘(今瓮安东北)——容山(今湄潭县),与元代入川大道的“黔蜀周道”相接。这条道路的修建难度极大,又对贵州和贵阳开辟与相邻省区的贸易交往贡献最大。
在开阳县的部分“黔蜀周道”遗址中,尚有三处明代的古渡口,四座明清时期的石拱桥和几段明清古驿道。仍存的遗址中,明初开渡的王四渡位于开阳县与瓮安县交界的乌江中游,山势险峻、水流湍急,开辟之艰辛不难想像。正是由于刘淑贞和奢香协办共图兴邦,历经数年,并延续后代接力,才使得明初贵州的官驿大道得以开通,横贯黔北,联络了湖南、四川、云南等省,改变了贵州“羊肠险恶无人通,落落千秋无通款”以及“夜郎自大”的险阻闭塞状况,沟通了边疆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增进了汉民族与西南各兄弟民族的交流,为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
重教化兴儒学
刘淑贞虽为女辈,却深明世理,聪慧贤达。随着龙场九驿的开通,各种文化思潮对水东影响也日益加深。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明朝在贵州城兴建了贵州第一个官学——贵州宣慰司学。这既是官学传播的成功之举,也是对贵州土司制度改革的前奏。但刘淑贞不为眼前一己之利而忧,识大局,极力协助,为官学兴起作出贡献。刘淑贞深知文治教化的作用可利后人,故与宋诚同心协力,从而为贵州明初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水东地区日后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方面刘淑贞所做的贡献,在于善于汲取汉文化,尤其是儒学文化。为克服本地少数民族的局限性,她大力倡导开明、开化与教化相结合,促进了儒学文化在贵州的传播,致使改土归流所必备的民族包容性在文化传播中得以形成。龙场九驿不仅为朝廷所喜,也为众多江南汉人所青睐,迁居水东者甚众,汉文化的传入也形成了一种必然。所以,在明代的贵州,文化发展方兴未艾与刘淑贞力助官学之举密不可分。

“自是蛮疆女丈夫,驿开九道献良图。世人只说奢香智,谁识深谋有赎珠”——选自徐彬《大定怀古》
明德夫人,原名刘淑贞,又名刘赎珠,明故怀远将军、贵州宣慰使宋钦之妻,其夫卒后,因子宋诚年幼,“代摄”贵州宣慰之职,史称明德夫人,与奢香夫人合称水西奢香、水东明德。
卷素裙走马数千里列烨罪平水西动荡
明代贵州以鸭池河为界,分水东和水西两个板块,水西由奢香夫人执掌,水东由明德夫人统领。公元1383年(明洪武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在贵州(今天的贵阳)设立贵州卫一职,皇后的侄子马烨担任督指挥使。马烨执大汉族偏见,视奢香为“鬼方蛮女”,用彝族最忌讳的笞刑(脱掉上衣,鞭打背)侮辱奢香夫人,企图通过打击以奢香夫人为代表的彝族部落头领为突破口,消灭贵州少数民族地方势力。奢香被侮辱的部落十分生气,欲起兵反明,大战一触即发。水东的明德夫人听闻此事后,立马前往水西与奢香夫人商讨对策,亲自骑马走了几千里,赴京面见明太祖朱元璋,说明贵州当前的局势现状。太祖听后大怒,召奢香入朝,怒惩“马阎王”,最后才得以保全大局,避免战乱,稳定政局。在这场事故中,明德夫人就像是一位局势的掌控者,运筹帷幄,将一场干戈化为玉帛,不仅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而且稳定了贵州政局,减轻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受压迫的程度。
开山筑路劈山架桥止落落千秋无通款
因稳定贵州政局一事,两位夫人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封赏,回到贵州后,便决心要劈山架桥,修整道路。明德夫人负责主持修建从龙场——扎佐——养牛圈(今开阳县双流镇下尧)——杨黄寨(今开阳县城)——马场——则溪(今开阳县宅吉乡)——王四草塘(今瓮安东北)——容山(今湄潭县)一道(即龙场九驿)的道路,上接元代入川大道的“黔蜀周道”,下连湖南、四川、云南等数省。改变了贵州“羊肠险阻无人通”的现状,促进了贵州官驿大道的开通,增加了边疆与中原内地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沟通,促进了整个贵州乃至是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明德夫人主持修建道路的龙场这个地方,正好是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被贬之地,也正是在龙场这个地方,王阳明“龙场悟道”,创办了光耀千古的心学。
开官学知文治教化重儒学后龙场悟道
随着道路的修建,外界各种文化思潮涌入贵州,对水东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面对官学,明德夫人识大局,极力协助,推动了官学的兴起;面对儒学,主张学习儒学,促进了儒学文化在贵州的传播,为水东地区日后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德夫人深知文治教化的作用可利后人,故与其子宋诚同心协力,极力克服水东少数民族文化的局限,大力倡导开明、开化与教化相结合,吸取汉族儒学文化,于洪武二十六年,在贵州城兴建了贵州第一个官学——贵州宣慰司学。为贵州明初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水东地区日后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德夫人,一位在丈夫去世、儿子尚小的临危关头扛起重任,却又在儿子能够独当一面之时,不贪婪财权,还政于子的杰出女政治家,不仅荣耀了整个宋氏家族,更为贵州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如果当年没有她的进京面圣,如今的贵州是否还能划进中国的版图,这可能就是个大写的问号了。
明德夫人对水东甚至整个贵州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在封建礼法时代,以女子之身而不是“宋氏”被全名记载,就足以看出历史对明德夫人的肯定。
(上文为周国茂教授提供)
布依族女政治家明德夫人刘淑贞所处的历史背景
王永尧
我的友人、贵州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原主任王天俊同志于 2023 年 3 月 22日,同集体一道去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踏青,在用餐屋院子的一角,他看到墙上有 600 多年前刘淑贞的介绍,居然与奢香夫人齐名。他说过去未曾了解,就辑相关条目。为弄清史实,他又特别寻出温春来《明初贵州水西君长国与中央的关系—奢香故事之考证与解读附后》。温春来文是廓清那段史实的好文章,可以避免所辑(百度)条目有违史实的误导。】
他把所搜集的资料整理成文,通过邮件发来给我。拜读之后,才知自己过去也未曾了解这段历史。于是,我又电话与贵阳学院教授、贵阳市布依学会会长周国茂同志联系,向他索要明德夫人的有关资料。他很热情,及时传来了《刘淑贞
中国明代布依族女政治家》一篇。
我认真阅读了这三篇材料,感到要了解明德夫人刘淑贞这个历史人物,需要了解她所处的那段历史背景。于是,便阅读有关历史资料,写下了以下一段文字:
贵州当时有多少人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始建行省。建省以前,贵州分属于湖广、四川、云南、广西管轄。那时,这四个区域是未开发的地方,被人称为蛮荒之地,人口数量极少。贵州财经学院潘治富教授、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张正东、贵州师范大学教授陈永孝、贵州大学吕教授主编的《中国人口贵州分册》一书说:“元代贵州境内约有75万人。在明代后期,贵州境内约有65万人。”在这些人口中,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只有中央政府派来的官员和军队,还有被流放到这里来的人,以及被贬到这里来的人王阳明等,是汉族。
明朝有多少军队驻扎在贵州?“但作为当时相当于省一级军事机构的贵州都指挥使司,则建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正月,早于行省31年。贵州都指挥使司隶属于右军都督府,听命于兵部。”(引自《贵州省志——军事志》)。
“贵州境内各卫的设置,最早的建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最晚的建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属于当时贵州境内的卫,先后设有21个”。(引自《贵州省志——军事志》)。
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十二月设置贵州第一个卫——贵州卫(贵阳)开始,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二月征滇大军班师回朝止,贵州到底驻有多少明军?根据《贵州省志——军事志》的记载,这期间,明洪武朝廷在贵州设有以下七个卫:
贵州卫(贵阳),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十二月设,有编制定额旗军5704名(注:定额是指的编制,而不是实际数,实际数要比编制少很多),原隶属四川都指挥使司,贵州都指挥使司建立后,改隶属贵州都指挥使司。
普定卫(今安顺),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正月设,有编制定额旗军8864名。
平越卫(福泉),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闰二月设,有编制定额旗军6975名。
普安卫(今盘县),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五月设,原隶属云南都指挥使司,有编制定额旗军3090名。
毕节卫,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乌蒙卫设,洪武十七年移治毕节,改为毕节卫,有编制定额旗军6641名。
乌撒卫(威宁),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设,原隶属云南都指挥使司,有编制定额旗军9338名。
永宁卫(四川叙永县),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十二月设,隶属四川都指挥使司,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隶属贵州都指挥使司,有编制定额旗军5902名。
上述七个卫,负责驻守川、黔、滇驿道的有永宁卫(四川叙永县)、乌撒卫(威宁)和毕节卫;负责驻守滇黔驿道的有普定卫(今安顺)和普安卫(今盘县);负责驻守湘黔、黔桂驿道的有平越卫(福泉);负责驻守贵州最高军事指挥机关的有贵州卫(贵阳)这七个点。
新建的明王朝处在元廷势力的包围之中。当时明朝的军事力量,主要部署在抗击退到塞外、辽东和陕甘一带元军的这一线上。“调北征南”的征滇大军进入云南境内,兵力更吃紧,只能抽出这一点兵力驻守贵州这七个点,没有兵力驻守贵州各条交通线上的战略要地,更没有兵力驻守贵州全省广大地区这个少数民族居住的面。据《贵州省志——军事志》说:“贵州卫所的士兵编制定额是洪武年间定额的,其实人数比定额的要少得多。正统十四年(公元1446年)后,贵州各卫军士,多者不过五、七百人,少者仅有三、四百人。至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贵州原编制定额旗军16.18万余名,实际只有2.88万余名。到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军士仅有1.8万余名。明朝 只有这一点军士驻扎在贵州,也派不出官员去管治,即使能派出汉族官员去这些地方,在民族对立的条件下,少数民族不会接受,治理不可能成功。在这种背景下,就继承前朝之制度,普遍实行由少数民族的头人来治理的土司制度。
土司是根底深厚、威摄力强、智谋较高、有能管理一定区域的民族上层核心人物。具备这些条件,区域内的族群会接受,否则就成其不了土司。
在贵州历史上,早期最有影响的杰出女性之一,当属明洪武年间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和布依族女政治家刘淑贞。她们在明初设立贵州省前,都同为执政宣慰使。奢香执掌水西,刘淑贞统领水东(今贵阳乌当区、开阳一带),两人同心协力,智略兼备,治理贵州功德卓著。明太祖朱元璋曾分别诰封奢香为“顺德夫人”,刘淑贞为“明德夫人”。
宋钦及妻子刘淑贞的曾孙宋昂、宋昱成为首批诗人。
1.刘淑贞其夫为宋蒙古歹(宋钦)。
2.宋钦去世后,因子宋诚年幼,由其妻刘淑贞代袭其职。
3. 永乐元年贵州宣慰使司同知宋斌,号淡斋,明朝贵州城(今贵州贵阳人),宋诚之子,宋钦之孙。
4.宋昂、宋昱是宋斌之子、宋钦之曾孙。
5.宋昂、宋昱以吟咏驰声誉,成为明朝首批诗人。这里抄其两人各二首诗如下:
宋昂二首(抄自《黔诗纪略》)
送赵逊敏东归
琴鹤先生乐自然,故山归去白云边。
柴门柳忆陶元亮 ,玉洞人迎葛稚川。
行色苍茫林影外,离情萧索酒杯前。
欲知别后相思意,疎竹寒梅锁暮烟。
送杨知事
江水澄清树叶丹,临岐人送柏台官。
十年帏幄参机务,一旦云霄振羽翰。
风静洞庭高浪远,月明扬子暮潮寒。
京华到日春光好,花柳无边马上看。
宋昱(yu)二首(抄自《黔诗纪略》)
送汪公子还嘉禾
城上栖乌下女墙,城边行客醉壶觞。
一尊风雨秋箫瑟,千里关河路渺茫。
乡梦已随云去远,离情空与日添长。
凭谁为道南湖好,早晚还来理钓航。
忆旧游
记得曾游蜀路时,两川人物尽相知。
联镳共访杨雄宅,携酒同登杜甫祠。
夜月楼台飞逸兴,春风花柳入新诗。
于今回首真成暮,独立苍苔有所思。
到了清朝雍正时期,清廷采取暴力推行改土归流。1726年(雍正四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奏说:“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雍正帝采纳鄂尔泰的建议,铸发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印,统一事权,委派鄂尔泰全权办理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事。这时,“贵州还有以古州为中心的三千里苗疆(泛指少数民族地区),计有一千三百多处苗寨(泛指少数民族村寨,以下同),十万余人。这里土地肥饶,出产桐油、白腊、棉、桅木、毛竹等,但长期与外界隔绝,时有清朝罪犯来此逃避。1726年(雍正四年),鄂尔泰派兵进攻布依族聚居的广顺州之长寨。副将刘业浚焚布依族土寨,遭到反对,被迫撤退。鄂尔泰又令总兵石礼继续进攻,连破三十六寨,收降二十一寨,招抚苗人、布依人三千余口。清朝在长寨设参将营,派兵扼守险要,迫令当地各族人民剃发易服,设保甲,编户籍。广顺(今属长顺县)、定番(今惠水县)、镇宁等处的六百八十个苗、布寨,永宁、永丰、安顺的一千三百九十八个苗、布寨,先后降清。清军进而向黔东苗岭山脉和清水江、都江流域推进。1728年夏,清军建立八寨城,命贵州按察使张广泗(汉军镶红旗人)分兵进攻大小丹江,焚毁鸡讲五寨。1731年,清军沿九股而下”,向少数民族“发动突然进攻”,“清水江、丹江一带俱为清军控制。”“张广泗攻其不备,一举占领古州及其属地。清廷在苗领山脉及清水江、都江流域,建立起古州(今榕江县)、台拱(今台江县)、清江(今剑河县)、都江、丹江(今雷山县)、八寨(今丹寨县)六城,设营驻兵镇守。”“1727年夏,鄂尔泰部署清兵进攻(广西省)泗城,(布壮土知府)岑映宸被迫缴出敕印。鄂尔泰迁岑映宸于浙江,派流官管理泗城,并把红水江北地方划归贵州,设永丰州。”“自雍正四年至九年间,伴随着清军的镇压,南方诸民族地区大部分实现了‘改土归流’"。“清王朝在改设流官的地区,加强了对各民族人民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这一段的资料引自范文澜、蔡美彪等著的《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