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往事如梦》中的“往”与“今”,“事”与“梦”
文/于安坤

长篇小说《往事如梦》以一百零一章收笔。漾漾飒飒,数十万字。书中的故事更是曲曲折折,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激荡人心。读后令我难以释怀,思虑该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处境与结局,思虑他们感情的漂移与安放,思虑众多读者的褒扬与鞭挞,思虑广大读者的爱慕与痛斥,思虑读者的点赞与指责。对此,笔者想对此谈一点粗浅的鄙见。
小说《往事如梦》具有三个特性:
一是具有可读性。在这里,可读性含有两个方面。首先,该小说的写作采用现代文学的语言、构思和框架,通俗易懂,适宜于大众。再者,该小说中的故事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每个普通人的身受与感官。
二是具有时代性。无论是哪种小说都有其写作时的时代性。环顾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尽管物质空前丰富,社会更加开放,思想更加自由,但是一切都显得肤浅而缺乏内涵,人心浮躁而缺乏涵养,人的欲望太物质化而道德情操,道德水准下降。至于那风月无边的男女恋情,海枯石烂的爱情山盟,忠贞不渝的婚姻,恐怕少了几分色彩,甚至是似乎绝迹。如今的绿男红女们更热衷于追逐快餐式的分分合合,追捧快递式的送达与撤回。视光鲜男女的八卦绯闻为之一笑,视非婚生子为国争光。诚然,《往事如梦》所宣扬的家庭、爱情、婚恋的理念既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又有现代社会的理念。不排斥传统习俗的继承,又不宣扬无序的社会乱像。
三是具有文学性。任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凡是读者所喜爱的作品都具有其文学性、艺术性、教育性、哲学性和可读性。《往事如梦》写作的立足点放在了普通百姓的视角,注重了作品的内容与情感相融合,形式与社会相融合,故事情节与现实社会真相相融合,语言美与艺术手段相融合因此,读者在品读时,总会让人感受到其中蕴涵的情理、思想和艺术魅力,可以细细嘴嚼和回味。在《往事如梦》许多章节中还恰如其分的引用了现代社会流行的歌词,增强了文章的活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往事如梦》的写作特点有三点:
一是褒贬什么旗帜鲜明。赞美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以质朴无华的语言,表现感人至深的情侣真情,父子真情,同事真情,社会真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小说主人公许君端庄秀丽的优美气质,心地善良的人品,宽广胸怀的格局,处事端庄的心地。总体上来说,许君是现代社会的楷模,用通俗的话说,她是好人,是良家妇女。说是好人,那是她的人品。但是,好人在复杂的人生红尘中也会受伤,也会犯错,也会遭受挫折。
二是爱恨分明。《往事如梦》不是言情小说,然而,正如莫言所言,文学作品没有色情作者还有什么写头,读者还有什么看头。在《往事如梦》中作者没有大胆地甩开笔锋去描述色情,而是其如其分的勾勒出了情侣之情,男女之情。恋情、爱情、婚姻、家庭,皆是情所系。世相迷离,人们容易在浩如烟海的红尘中,丢失心中那份天然的宁静,误入那假象迷人的歧途。许君深爱王超这个普通的人,而恨他根深蒂固的疑病。许君赞叹且爱宋凯的优秀人品和超强的工作能力,但是,巧妙的把握住了爱的分寸与底线。爱与恨,在许君的心灵深处常常发出扣人心弦的发问,也是她割情伤怀的幽怨。爱情这杯酒谁喝都得醉。许君被爱情的酒也灌的失去了自我的脚步。
三是大结局以喜剧收笔。笔者思考,《往事如梦》以喜剧收笔为好,还是以悬案收笔为好?值得广大读者共同商榷。四大名著中的爱情情节,哪个是以喜剧收官?宝玉与黛玉各自分飞,西门庆与潘金莲双双踏上黄泉路。梁山伯与祝英台含恨化蝶。牛郎与织女永世隔岸相望。泰戈尔的《沉船》一对忠贞不渝的情侣难以圆梦。小说以悲剧收笔,给读者留下太多的悲欢离合,留下了太多的忧痕与悬念。长篇小说《往事如梦》以“梦圆之约”收笔。读者阅后是安之若素,平淡如菊,把心放到肚子里,还是为许君的破镜重圆留下一抹轻轻的叹息?广大读者会从《往事如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痴痴的答案。
读者 于安坤
Apr22,2023

作者简介:莫柔,本名冯建华,山东省阳信县人,文学爱好者,《都市头条(滨州)》编辑部编委,曾发表多篇短篇小说、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