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 塞北散文】1278 七十年教育助力强国梦 || 李舒琴(辽宁)编辑 || 荆枫

七十年教育助力强国梦
作者 || 李舒琴(辽宁)
编辑 || 荆枫

我曾经是一名中学教师,后来到文化部门工作,但是,我始终不忘初心,关爱三尺讲台。
回想当时,我虽然工作变动了,也没有离开讲台。先后在文化馆和少年宫办作文辅导班。学生达六、七十,单位的小会议室坐满。我自己编教材,记得有一个语段用得最多,效果最好。那是从我自己发表的较有影响力的散文《 远志花》中节选的语段:"远志花是很美丽的。细细的小梗,亭亭玉立。纤巧的叶片,疏落有致。顶端一串紫蓝色的小花,一点儿也不显眼地撒在草丛里,默默地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她的根是珍贵的药材,极像白色的小人参娃娃。"给学生讲清楚总分总式的写作方法,讲清楚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去描写,再讲清描写的意涵。学生很快上路,写啥像啥,各自写出自己满意的习文。多年来,我常收到学生从四面八方反馈的当年受益的心得。这是我此生最暖心的慰藉。直到我六五岁那年,我必须集中精力和时间写我酝酿已久的长篇小说《补天》,才不得不离开了三尺讲台。
我是切身经历见证了,七十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
我的故乡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小山村。我是旧庙中学第一届初中生。当时,旧庙、福兴地、八家子,三个乡镇共建了这一所中学,在阜蒙县排行第八,所以叫八中。我们都是通过考试、体检,择优录取的,只收了两个班。现在想来,那时考中学比现在考大学都难。入学时校舍还没建完,就在旧庙中心小学上课。我们全校师生曾头顶着月亮,往返八里路从砖窑往学校搬砖。我们师生共同打了学校的深井,我曾披着蓑衣,戴着草帽到井底下掏水,现在想来就像童话一样生动美好。
校舍建成后,远远就能看见两排崭新的红砖人字大瓦房。在当时,是三个乡镇最好的房子。
我是文革前的老高中毕业生。曾在旧庙中学先后任物理、化学、语文教师。后来,调到清河门区第十中学,之后到区文化部门工作。《 补天》出版后,我去母校曾书。远远的就看见学校高耸的教学楼。连老师都住上了家属楼。变化真大呀。很高兴的是我的学生已经是学校的校长。
现在,学生上学,有校车接送。我们那时候都是11号汽车-—— 两条腿。连老师都很少有自行车。
我们那时上课,就用教科书,教案和粉笔。现在每个教室都有电视。网络教学真正做到了旁征博引,开拓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教育的网络化与科学化真是突飞猛进,地球村走进了课堂。我在大学读书的孙女和外孙女都是我的使用网络的教授。我的长篇小说《补天》在银河阅读中文网播出,读者很多。后来又在掌阅阅读网站发行。
我们高兴地看到,教育投资在不断增加。我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制。我们渴望大学也全免费。我家的两个大学生,花了我不少退休金。话虽这么说,我有退休金哪。问题是有的家庭真是很难交出每年一万到两万元的学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我们才能永远成为强者,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崇拜孔子,我们敬仰李白和杜甫,我们更赞美钱学森和南怀仁。还有梅兰芳。我在K歌里最爱唱京剧国粹选段。想起我读高中时的年代,阜新市、阜新县、彰武县都有评剧团。我经常去看戏。我在读初中时,曾在当地的小剧团里出演评剧《茶瓶记》里的春红。我的寒暑假,星期六星期天都在小剧团度过。我从留声机里学评剧名家花淑兰的唱段。民间的老艺人传授给我舞台各种技艺,受益匪浅。我在K歌中唱的评剧选段报花名,春红报喜,凤求凰都得了百人榜第一名,这可是难能可贵的精神享受。而且,这在我后来的工作中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要说,我们的教育要全面发展,不可片面追求升学率。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天赋。
我自慰,我曾是一名教师。
我自勉,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自豪,我是中国人。
六月骄阳红满天,遥闻孔圣理丝弦。
学识助力中国梦,万里江山百卉鲜!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
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部落】
【诗意阜新】
【阜蒙诗词·现代诗】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 塞北散文】
【诗与大地 新荷流韵】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读诗心得】
【诗与大地·诗坛十三姨】
【诗与大地·渤海潮】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