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情和爱
——对李紫陌散文集《半枝莲》读和悟
殷朝芹
“生命中有情,才使人有着非同凡响的精神世界;人生中有爱,世界才显得多姿多彩。”这是印在紫陌散文集《半枝莲》封面上的一句话,也是既能代表作家本人品格又能突出其作品特色的一句话。

文如其人
认识作家紫陌女士,是在兰山区作家协会举办的相关活动中,她给我留下的突出印象是: 一往情深地关注眼前的一切,深怀疼爱地对待每一天的生活,真诚到毫无杂念地对待每一个人。当我读到她的散文集《半枝莲》的时候,首先给我的印象就是文如其人。在她的每一篇散文作品中,处处体现的就是真诚、朴实、亲切、善良、毫无杂念、心怀美好,正应了美籍波兰裔犹太作家艾萨克﹒辛格先生所说的:“书写平凡人对圣洁、伟大、纯真的渴望。”读紫陌女士的每一篇散文,你都会为之深深感动,从中得到愉悦和欢欣,受到激发和鼓励,获取满满的正能量。你会由衷地感叹道:原来世界如此美好,原来人情如此美好,原来有这么多的美好值得诉说和描绘,原来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就应该这样去写作。当读者捧读这本书的时候,捧着的就是一种珍重和美好,享有的就是生活的多姿多彩和那一份美好。
生活的真实记录者
紫陌女士的散文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她真实地记录了生活。
“等到加工完(木板)装上车子(人拉地排车)时,已经到了深夜。走在漆黑的乡间路上,夜晚的凉风吹拂中,身上的汗水干了湿、湿了干,又困又饿,每挪一步都是那么困难,有时走着走着就要打盹摔倒了。路途中有座高桥,崖头绵延上百米,我和父亲两人几乎把身子伏到地上却没能翻过,车子在半途停下,我们只得小心地退回坡底,休息一会儿,然后拉起车子猛跑,凭借着惯性才闯上去了。”这是《父亲与老家》中的一段话,真实记录了作者十多岁时同父亲一起拉着原木到距家二十多里外的木材加工厂解木板的一次经历,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看到这里时感同身受。我想作家是有责任真实记录过去的经历的,不仅仅是表达自己的一种阅历和感受,也是为了传递一种真实的生活情景和一种人生的信息,更是在记录一段岁月的写满艰辛的历史。其实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得到启示,那就是一个作家要想有好的作品,必须以生活真实为基础,而且也必须伏下身子、咬着牙关,像拉着车子一直向前而不懈。
紫陌女士的散文都是写生活的,都是从真实出发的,往往能够触发读者的曾经的生活体验或能够想象得到的情景,因而能够触碰到读者的心灵。在她所写的《病房记事》中,写到了一位一年中三次住院的已经八十一岁的农村老人,三儿两女都以种地和打工为生,但对老父亲却很孝顺。文中写道:
老父亲似乎有点过意不去,对孩子们说:“都是因为我呀,让你们都受罪。”儿子大声说:“跟自己的孩子,你客气什么?养儿不就防老吗?这就用上了。”一句话说得满屋子人都笑了,给病房里的紧张气氛带来一些宽松。······检查结果很快出来,医院准备给老人做手术,我听见老人的女儿挨个给她的哥哥、弟弟打电话通知凑钱。那女儿放下电话悄悄对我说:“这已经是第八次凑钱了,这次是一家三千。”也是一脸的无奈。
读到这里时,你内心的深处不会受到冲击吗?应当说这生病的老人是有福气的,因为他的儿女虽然不富裕,但仍然要把老父亲送到医院里去医治,这是难得的一份孝心。但是他的儿女们各自的生活又都是那样拮据,又不得不让读者感到唏嘘。作者在这里所表达的怜悯之情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痛彻心扉的那种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怜悯。
把爱和善良注入到每一行文字当中
在紫陌女士的散文中,有许多写景色的句子,似乎是目之所及便信手写来,但笔下却是轻轻松松,洋洋洒洒,如行云流水,如诗如画,酣畅淋漓,你不得不佩服她是写景的高手。你看在《海棠花开》一文中,作家这样写道:“春天的美总是铺天盖地而来,春风十里,唤醒万物,犹如大幕拉开。按耐了一冬的花骨朵,一下子就爬满了千树万树的枝头。迎春、杏花争先顶雪而行,桃李闻风而动,玉兰、梨花接踵而至,纷纷扰扰忙着登场,谁也不想错过春天这场盛大的联欢。”好一个“铺天盖地”,好一个“闻风而动”,好一个“纷纷扰扰”,好一个“盛大的联欢”,在这些充满动感的词汇中,各种花儿们争春的劲头儿得到了多么洋溢的展现,作者眼中春天的烂漫和美好得到了多么尽情的表达。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
在《汪沟——念你如初》一文中,作家这样深情写道:“在父亲的记忆里,汪沟属于山区,然而我现在的脚下只感觉到地面开阔,只有少许起伏。村村通工程,宽阔的柏油路通向一个个绿色掩映下的村庄。此时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漫坡秀美披红霞,岭上清香飞蜂蝶,突然有种到了传说中桃花源的感觉······沿着乡间公路,蜿蜒盘旋在鲜花中穿行,几爿小桥,潺潺流水,清澈透明;点点野花,美得让人心动,处处氤氲着春天的清新与迷人。”作者去走访父亲几十年前工作过的地方,深刻的变化自然让她兴奋不已,心中情深,满眼皆景,大美在此,何其痛快!她会把这些景色讲给父亲的,对父亲的爱不也体现在这些文字当中了吗?也许是因为深爱着父亲,才发现了父亲曾经工作过的这些地方的可亲可近吧!
再如《家有芳邻》中,作家以柔情的笔调这样写着:“院内非常安静,月亮穿过薄薄的云层,跳过一座座高耸的楼房,从其间隙里泻下一层斑斓的银光,涂在斑驳的楼房墙壁上,温柔得像轻轻拍打入睡婴儿的母亲······”是什么让作者居住的小区如此安静和美好,难道不是因为住在这里的人们吗?因为他们相互关爱,相互挂牵,如亲如故,亲如一家,才让作家有如此美好的感受。所有景语皆情语也。正是由于作者有着满满的大爱情怀,一切景物在她看来都是天赐的福相。作者用爱执笔,蘸情为墨,把爱和善良注入到每一行文字当中,才会有如此美轮美奂、如诗如画、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对大自然以及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真爱情怀,也是一个优秀作家应具备的先天条件之一。
人物形象典型而生动
文学就是人学,鲜明而又生动的人物形象永远是文学中的主角,紫陌女士在散文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譬如她写身为教师的父亲。在木材加工厂排队等待解木板的时候,其他人都是争着向前,而父亲却是在不停地退后,一个知书达理、懂得谦让,总是把方便先给他人的教师形象就呈现在我们面前。父亲不幸遭遇车祸,在做法医鉴定后,需要他的一个亲笔签字,只见“父亲拿起笔,庄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着他的笔落下,一个很有个性的签名跃然纸上。”在这样一个细节上面,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心中有尊严的父亲,凡事认真做的习惯贯穿他生命的始终。
譬如她写恋旧的母亲。母亲回到重新盖起的老宅时,听说儿子要把她过去那些嫁妆——几件破旧的家具扔掉时,“停下车来,母亲匆匆地扭着肥胖的身躯疾步地冲到门前,表情凝重起来,脸已经涨红,急着找弟弟,一股要算账的架势。”当人们七手八脚把几件破旧的家具抬回到平房里后,“母亲像个孩子得到了可心的糖果一样,开心地抚摸着每一件家具的边角、缝隙,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
譬如她写勤劳的姥姥。“天不亮姥姥就把早已编好的斗笠打包,背着要走十多里地到集上去卖。我站在窗前,看裹着一双小脚的姥姥背着沉重的货物,渐渐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姥姥那个弓腰负重的身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
譬如她写同住一栋楼上的爱熬豌豆汤给全楼孩子们喝的赵姨。“立夏的晚上孩子像过节一样,一人一个小凳子坐好,赵姨端下一大锅飘着满满热情和融融暖意的豌豆虾米鲜汤······一人一碗,把小肚皮撑得圆圆的,孩子们大呼赵奶奶做得好喝,赵姨满足的脸上泛着红晕。”
她也写自己,譬如写她对高跟鞋和裙子的偏爱。“记得那年和朋友一起爬泰山,朋友笑侃道总不能穿着高跟鞋爬山吧?的确没有穿着高跟鞋爬山,但我一直穿到山脚下,才从包里拿出准备好的旅游鞋。一千多米的高峰攀登,已经够辛苦的了,我却一直背着那双心仪的高跟鞋,为的就是一到山下马上换上。”“参加工作后,正是街上流行红裙子的年代,终于有了自己做主的权利,第一个月的工资顾不得月底的捉襟见肘,狠下心买下一套丝绸绿色连衣裙。从此一发不可收,疯狂地爱上裙子······”一个作家的坦诚,也是她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力量源泉之一。
这就是紫陌君笔下的人物,都是身边的真人,却又典型而生动。
注重写好文章的第一段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写文章也是如此。纵观紫陌君收录在集子里的七十篇散文,都有一个能够迅速抓人眼球的开头第一段,我的感觉就像看戏时拉开帷幕的那一刹那,让人眼前一亮,或是心头一紧,一下子就被几行文字造就的情景把心抓得紧紧的,你只好怀着好奇和饥不可待的心情继续读下去,也像被一束灯光引领着走进景色奇特的溶洞里面。
例如《父亲与老家》这样开头:“父亲回老家了!接到母亲的电话,我震惊了。将近八十岁的老人,耳背得厉害,反应迟钝,不会坐公交,步行往返六十多里路,顶着初夏的烈日穿梭于纵横交错繁忙复杂的城乡交通网中,想想就感到可怕。”多么焦灼的心情,多么急促的文字!年迈的父亲是如何回到老家的呢?欲知后事如何,你不得快快读下去吗?
例如《怀念姥姥》是这样开头的:“姥姥离开我们已四个年头了。姥姥走的那个冬天特别寒冷,流下的泪水似乎都凝成了冰滴,天空阴郁着,刮着阵阵刺骨的寒风,那是天地同泣吗?四年来,在我的心里,从未感觉姥姥远离过······”在像冬天一样凝重的怀念里,一个勤劳善良、慈祥的姥姥正向我们走来。
再例如《漫话煎饼》一文的开头这样写道:“上大学的孩子走了半年,打电话第一句竟然是夸张地大叫:老师,我想你了,也想吃煎饼了!这孩子当初努力拼搏、拼命学习,可不就是为了走出家乡、离开这吃煎饼的地方吗?几天不吃却又怀念起来。”煎饼到底是个啥东西呢?这是很好地设置了一个悬念的开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散文集《半枝莲》是作家紫陌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文学作品,面世后便得到了广大文友的好评,吸引了不少的读者争相阅读,相信在她的文学创作道路上这也是一个成功的开头,期待她有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呈现出来。
作者简介

殷朝芹,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兰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咱们的儿歌》《师者千言》《赤子》《识字新歌谣》《生命之问》等著作,曾获得沂蒙文艺奖和羲之文艺奖等奖项,被评为齐鲁文化之星
京都书画艺术网
山东书画周刊
编审/徐学胜 主编/王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