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与 书
文/ 耿志平(甘肃)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关于读书的名言多不胜举。

在这个高科技的电子时代,有许许多多的电子产品可供人消遣,而手机成了最便捷的一款产品。很多人真正做到了机不离身,无时无刻不在看手机。看视频,看直播,在一些平台买东西,乐在其中,甚至到了不可自拔的地步。
如果你让他看一本书,仿佛是让他受罪一样,一百个不愿意,说:“现在谁还看书,看那有啥用?”“我看书头疼”……让你不知所措,好像自己成了一个罪人。
这几年在一些热爱读书的老师的引诱下,我重新拿起书本,到了爱不释手的程度,如果哪一天不看一会书,就觉得少了点什么,感觉特别枯燥乏味,甚至无聊。因为书本带给了我很多知识和快乐以及思索。
《额尔古纳河右岸》让我了解了鄂温克族的生活习惯。鄂温克族作为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名族,以前我对它只有一个名字的概念而已,通过迟子建的小说,让我了解了这个名族的过去和现在,当我看到一个个死去的人,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了。真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伤心难过。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希望,又让人敬佩。

李娟的《冬牧场》让我了解了新疆哈萨克民族牧民冬季转场的经历,他们里三层外三层,把自己穿得脖子不能转动,腿不能打弯,骑在马上才能不被冻伤。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放牧,他们住在用干羊粪块搭建的冬窝子里,烧的也是羊粪块,食物和饮用水缺乏,不得不跑很远的路去背雪,遇到冬季干旱,背回来的雪化开,里面会有羊粪蛋和干草,颜色暗黄,但你不得不喝。好多天不能洗衣服洗头,洗澡几乎成了最奢侈的事情。在冬窝子里,离火炉子一米远的地方的毛巾永远都是硬邦邦的,牙刷也会冻得拔不出来,在外放牧的人遭遇的严寒可想而知。我们只在视频中看到游牧家庭成群的牛羊和骆驼,觉得他们好富有,当年看了这本书你还会羡慕他们吗?如果让你住在冬窝子里,闻着羊粪味,与牛羊为伍,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里过那样的生活,恐怕你会一百个不愿意。

《许三观卖血记》里,许三观每次遇到困难就卖血,他的同伴,因为卖血送了命。他过生日的时候孩子吵着要吃红烧肉,他就用嘴给三个孩子“炒红烧肉”。文字很精彩,当我看到那一段的时候,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再也无法平静……
每看一本书就会有所收获,从作者的文字里看到劳苦大众的一生,看到他们为了生活得更好所做的努力和付出。看到人生百态,看到希望。会给我迷茫的生活带来曙光,让我有勇气努力奋斗,让我更加坚定了读书写作的决心,虽然不被人看好,虽然只是业余爱好,这并不影响什么?没有人天生就会写作,也没有人一出手就是大家、名家。只要自己努力了,就有意义,就有价值。沉浸其中的我也时时处处得到了乐趣,得到了满足,觉得日子踏实了,心安理得了,不再颓废和毛燥,也不会在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了。
我的文化程度不高,理解力有限,一本书哪怕只能理解很少一本分,我觉得也是好的,笨鸟先飞,只要坚持看,暂时觉着没用,日积月累,总会派上用场的,我坚信,没有白用的功,没有白读的书。
只要静下心安下神,全神贯注去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就会改变人生观和世界观!
只有读书,文盲低智就不会复生!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成为庆阳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