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英雄的连队,亲爱的战友!
文图/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驻守在民族英雄郑成功家乡,福建南安石井海防作战值班阵地某炮团九连,(原隶属福州军区,1985军改后并入南京军区海防十三师),我四年的军旅生涯,在这个前沿值班阵地就待了整整三年。这里毗邻台湾省的小金门岛,“敌”我双方直线距离只不过十几海里,很近,近得连双方讲话的声音都能听的清。如果海水退潮时,倘若不是因为军事禁区的缘故,仿佛不用船只都能走过去,简直是触手可及。

九连,是一支有着光辉历史的英雄连队。她的成长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组建于西南的四川,待命入朝于东北的辽宁,教育训练于西北的甘肃,后移师于东南沿海福建,长期担负着海防战备值班任务。在1958年“八.二三”炮击金门作战中,因战功显赫,曾被中央军委授予“海防神炮连”荣誉称号。1984年9月,在参加全军诸军种联合长途拉练,模拟实战演习中,创造了对实施目标射击百发百中的辉煌成果,再次受到上级的通报嘉奖。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驻守在这里的指战员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心中始终牢记中央军委的战略防御重托,不负韶华,不辱使命,基于平凡,甘于奉献,使祖国的海防前线固若金汤,牢不可摧。
老连队对于每一个当过兵的人而言,都有着特别的情感。它不仅让我们结识了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兄弟,更是我们青春年华中最美好的记忆。数载战友情,胜似亲兄弟,一辈子难以忘怀。记得新兵刚下连时的第一场政治思想教育课,指导员把我们这批分下连的新兵,带到营区东侧的洪山烈士陵园参观,这里长眠着数百位在“八.二三”炮战中为国捐躯的英烈。伫立在烈士的墓碑前,我就暗暗发誓,一定要以先烈们为榜样,不辱使命,不负韶华,做一名合格的军人。

从军数载,我的军旅文学创作,始终围绕军营里战友们的日常生活和训练场的情景。从战友的日常行为到个性鲜明的人物,我醉于书写营区的生活细节以及其所蕴含的军队文化。无论是写实性的散文,还是虚构的小说,我都让战友身上醇厚且意味深长的“兵味”,一直荡漾于作品之中。《表扬的报复》、《好兵唐克》等作品,曾先后被军报评为优秀作品。新闻侧记:《红土地上好儿郎,绿色军营铸辉煌一一记驻厦某部九连连长黄承清》一文,被其家乡江西《赣南日报》刊登在报眼显著位置。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的战友兄弟们,或升迁或退役也都先后离开了老连队,但我们的心却紧紧地连在一起。公元二O一六年十二月,经过连队老首长和组委会战友的精心筹划,分别几十年的九连全国各地战友,在第二故乡美丽的鹭岛厦门,举办了首届九连战友联谊会,那感人至深,让人泪奔的温情场景,至今都叫人难以忘怀。

时至今日,随着军队改革的变迁,这支英雄连队的编制也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时常翻看往日的相册,内心感慨万千,微微泛黄的老照片上往事浮起。是啊!“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们都以曾是这个英雄的连队一员为荣。时空变幻,青山常在,战友之情也会如陈年老酒,愈发甘醇更加深厚。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