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金岩
故乡的照像师朋友来武汉看我,一见面就问:“我为何总是发不了大财?”
面对朋友的讨教,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他进行了一番反问。
“你知不知道我编《中国工农红军名人纵横》一书时,曾在半个月的时间之内挣了七千二百块钱的稿费的事情?”
他说他知道。于是我又问他“你知不知道我以前在故乡的土地管理所做抄写员,一天到黑头昏眼花地抄土地使用表,每月仅仅只能拿六十块钱的辛劳费的事情?”他说这虽然是些往事,但他也不至于忘记的。
“半个月就挣七千二,一个月就是一万四千四,相当干做抄写员之际的二十年工资。假如于我满足于一辈子做一个抄写员的话那我还能像后来做编辑编书那样所获甚丰么?”听他说了一句不能之后,我接着说道:“我的事情不值一提,我想对你讲一讲汉高祖刘邦的故事,供你做一下人生的参考,不知你感不感兴趣?”
他说他感兴趣,于是我就讲了这样一件小事给他听。

刘邦无意于农耕稼穑,在当皇帝之前,他父亲看不惯他,总是责怪他不如他哥哥那样善于挣财富和地产。当了皇帝,整个天下都属于自己之后,刘邦便问他的父亲,与哥哥相比,到底是他的财富和地产多些,还是他哥哥的财富和地产多些。事实是明摆着的。他父亲不能不承认,还是他的多些。于是刘邦又问,到底是他善于挣财富和地产,还是他哥哥善于挣财富和地产。得到的回答仍然是极为肯定,他比他哥哥善于挣财富和地产。
在天下为私的历史时期,不可能有谁的财富和土地比一个当皇帝的天子还要多。假如当初刘邦也像他哥哥一样,仅仅只满足于当一个封建地主的话,那他还能获得全社会的财富和拥有普天下的土地么?显然不能!

在故乡的小镇上开影楼,以照像为业,又能挣多少财富?就算每天赚一百块钱,一年只有三百六十天,充其量也不过就是三万六千块,仅够一大家人的家用而已,哪里谈得上发财!
讲完了汉高祖刘邦的故事,鉴于是深交,我便直言不讳地告诉我的照像师朋友说:“你所从事的本来就是一种成不了大气候的事业,照像只能养家糊口,所以你才一直都发不了大财。要想求取大财富,你就必须干比开照像馆更能成气候的大事业。你生来就具有永远都能立干不败之地的素质,假如在踏上人生之路的早期阶段,你给自己定下的终极目标不是经营小影楼,而是开跨国公司的话,就你的才能而言,想必你现在就不会为自己总发不了大财而深感困惑和忧虑了吧?这就是所谓的“求不同,获相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