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段时間,我琢磨著张志鹏博士的成就,他就是好,有一种不为名利的琢磨习惯。我至今琢磨不透的一个问题是,西方为什么选择了石头作为建筑、雕塑的材料,而中国人却眷恋着一杯故土,并对先人遗骨说'人土为安'。从此东西方的造型艺术就大相径庭,差别就越來越远了,中国人的故土情怀,衍生了土的艺术一一陶瓷艺术一一景德镇、德化窑、漳州瓷等等,这都'形而上'的向往与追求,而土坯子才是原始材料,这里面揉合了祖先的灵骨与血脉。重情感向往自然是东方的抉擇选项;而西方人却把眼光凝集在土地上的石头,似乎是它山之石,更可以攻玉吗?重理性追求科学也是可以的!西方文化,源头可以追溯到4600年前古埃及的法老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670年,一位叫伊姆霍特普的建筑师,第一次使用石头来建造萨基拉城约塞尔王的陵墓,在石头出现之前,古埃及人与中国古人一样,使用黏土坯或挖土穴为先人做陵寝。而他始用石头来建造坟墓与神庙,于是出现了金字塔与神庙,这一切都与当年的贵族或民众共同的崇拜有关,相信人死后有灵魂,他妥妥想反映生命'永恒'的夙願。在古埃及人看来,住宅不过是暂时的居所,而坟基才是人永恒的府邸。而雕刻则起源于对死者形象的复制,人们用它来接受灵魂,绘画也是从陵墓壁画中走出來。古代中国的敦煌艺术瑰宝,也是佛教文化的反映。几乎所有的艺术或者文明的起源,都离不开人类的宗教,这是人们对于生死观这一生命奇迹与终极关怀的探索结果。人们对灵魂与死亡的认识差异形成了不同文明。而爱因斯坦对此说了两段话:'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蹶子。','在世界宗教中,佛教是最接近科学的宗教。'因為科学的发展,不断印证了佛教的先知。或者说,有了佛教的智慧,科学就可以健步而飞了!这不是吗?如今才发现的滋粒子、暗物质、量子纠纏等你反应过来时,莫不惊叹并且认同2559年前释迦牟尼佛的启示,嘿嘿!
石头,以及石头雕刻,东方不比西方迟,也不比西方落后。


怪不得我的老同事、中国当代诗人石志敏,自号'石头',而闽南古镇石码,原名叫'石马'。源于龙海桥边的一匹石马的石雕。这是明朝晚期,开辟大航海'漳州月港'时代的南洋风吹过来的艺术瑰寶。可惜旱已經湮沒于深层次土壤中,幸好有漳州人《鹭客社》林鸿东社长,对闽南古建'剑狮'的执着琢磨,让我感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似乎也是可以从石雕去寻觅。闽南二大古镇,一名'石狮'二曰'石马',与埃及金字塔下的狮身人脸造型,东西方的经纬度不同,却都想从石头的'箫鼓追隨春社近',琢磨琢磨著印记文化!


唐朝诗圣杜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石头,有坚定也顽固,冥顽颟頇吗?不一定,改革开放初,去法国留过洋的总设計师邓公说:'摸石头过河吧!'一向崇拜故土的国人,过河时总是需要一个竹杆子为拐杖探水深,也可以脚踩手摸着石头往前试探…石头,似乎就是一个依托参照物。而我的好友管延全主任,有一天他带我去他的石头世界,让我惊訝不已!唉呀媽呀,石头不仅仅是历史文化,似乎隐藏着稀奇与财富!如下是福建196地质大队的展示馆照片:










邓公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如果说中西方文化从土地与石头而有分别。但是,这些文化都在塑造烧烤或者雕琢着一种宗教信仰。这都是以人自己为中心的追求,尚若跳开人外去学习《徐胡 审石狮》,或许可以听到石头会唱歌的故事。那么,如果'忍刃向内',以石头为自己的自在物,反问古往今来的石外人说:'您好,您真的不懂我',我不仅外表坚如磐石,我的结构排列我的分子粒子,我的功能性与揉合性,才是人类取之有限,用之无法想象的价值吧!这就是科学与宗教的差别之处!嘿嘿嘿!













梧闽的奇石《眼睛》,出让价:150万,是上面十粒奇石均价1/100,仅供参考!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奖“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