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沅水明珠,画里泸溪
作者:李上池
沅江,碧波荡漾,风光旖旎,千百年来,她在湘西的崇山峻岭中流淌,哺育着勤劳淳朴的人民,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被誉为泸溪人民的母亲河。
泸溪,东连吴越、西靠巴蜀、北通洞庭、南扼湘黔咽喉,素有“三楚雄关”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各民族人民交流合作之地,亘古至今,泸溪是令人向往的明珠,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
在水运为主的年代,沅江是湘黔水上交通大动脉,浦市码头,桅杆林立,船只、游人络绎不绝。
中国盘瓠文化发祥于泸溪,泸溪拥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屈原、王昌龄、沈从文、金庸等文人墨客对沅水和沅水之滨的泸溪大加赞美。
沈从文在他的名篇《老伴》里说:“泸溪县城界于辰州与浦市两地中间,四面是山,对河的高山逼近河边,壁立拔峰,河水在山峡中流去。县城位置在洞河与沅水汇流处,小河泊船贴近城边,大河泊船去城约三分之一里。傍晚,紫绛山头为落日镀上一层金色,乳色薄雾在河面流动。船只拢岸时摇船人照例促橹长歌,那歌声糅合了庄严与瑰丽……”
泸溪县城,洁白明亮,宽阔的广场矗立的美丽、端庄的辛女雕像,栩栩如生。史料记载,上古时期,辛女嫁与盘瓠来到泸溪,带来中原文明,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盘瓠文化。“盘瓠与辛女”的传说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楚大夫屈原被流放,曾溯沅水而上,屈原投江自尽后,沅水两岸的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每年都在他投江的那一天,在江中划船投粽子,这一活动逐渐形成民俗——赛龙舟。
天桥山,高峻挺拔,山雾缭绕,风景优美,森林覆盖率达93%,集黄山之险、张家界之秀、森林公园之幽于一身。天桥山自唐以来就是礼佛朝拜圣地,有“登高览胜、绝壁天桥、千年银杏、北极天梯、佛道合一”五绝之美。站在天桥山高处远望,云蒸霞蔚,湘西山水,泸溪、沅陵、古丈、吉首的美丽风光,尽收眼底。
夜晚,沅江格外静谧、祥和,宛若一幅清幽、闲静的禅境。晚风轻拂,远山、密林、亭台、流水、月光为她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以白沙为中心,沿江观光带、十里画壁夜景、涉江阁、橘颂塔等景观,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动人画卷。
浦市镇,码头鳞次栉比,店铺林立,商贸兴盛,被誉为湘西“四大古镇之首”,历史上有“小南京”“不夜港”“五溪之巨镇,百里之边城”等美誉。明清风格、青砖黛瓦的古建筑群,古色古香;老街茶馆,错落有致,里挤满了人,喝茶、下棋、玩牌,好一幅淡定从容;街两边的老店铺,紧挨着,商品摆到大街上,琳琅满目。辰河高腔、苗族挑花、傩面具、土家织锦、鳌山灯、花灯、中元节等民间文艺,涵盖了湘西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文化。浦市,一座历史文化博物馆,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泸溪物产丰富,有“中国椪柑之乡”的美誉,泸溪椪柑富含硒,色泽鲜美、酸甜可口、脆嫩多汁,先后被评为中国绿色食品、中国名优品牌、中国消费市场公认畅销品牌和食品安全放心品牌。“浦市铁骨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泸溪特色美食:馄饨、蒿菜粑粑、河鱼、河虾、酸菜、米豆腐等,吸引着游人。泸溪斋粉,是泸溪的一张特色名片,各地食客纷纷慕名驾车前来品尝,其品牌响遍大江南北。
泸溪人团结拼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民生持续改善。工业强县、教育强县、生态强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享幸福美好的生活。
泸溪县荣获“全国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称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泸溪这片土地上盛开。“沅水明珠·画里泸溪”响遍全国、响遍世界。
李上池,广东省湛江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作家网人才库优秀作家人才。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常见于国家、省、市级刊物、网站,文集正在出版。作者多次参加全国乃至全球的作品征集竞赛活动,获得几十次奖励。2014年,在全国“聚焦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名诗词、名故事、名折子戏”评价征集活动中,同时获得一等奖和三个三等奖;2018年,全球妈祖文化征文大赛,获优秀奖。作者的作品语言清新流畅、生动活泼、朴实感人、遣词用句准确,表现出对汉字文化的坚守,为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深受人们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