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念红薯
谢邦成
走出故乡这些年来,因逢山凿路和遇水架桥的缘故到过不少地方,虽然吃过许多地方特产和风味小吃但都是引发一时的新鲜好奇,而真正能旷日持久并深入内心的仍是故乡那既没有大米白面吃着顺口又没有水果蔬菜看着顺眼的一般食物一一红薯。
近日,在驻地邙山路4号院附近的兴隆菜市场又见到并吃到了生红薯后,使我的记忆再次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记得刚上小学不久的我和我们全家以及整个故乡仍徘徊在温饱线的边缘,漫长而苦难的岁月里红薯成了最好的救命的东西,它不但是故乡人的主要口粮而且还是小朋友们最解馋的零食,那时候除生产队里大片大片地种植红薯外每家每户的自留地里也都栽红薯,同时农村不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校每年都统一安排全校师生栽挖红薯,虽不知其它学校如何但我就读的学校都利用劳动课时间到校外去开荒并栽挖过红薯,因为红薯不仅产量高易活而且生命力还极强并对环境要求又特别低,不管是田埂地头的空隙还是房前屋后的角落开春时随意栽下一根苗,不用过多照看只需下点雨或浇上一点水它便迅速地蔓延并伸展开来,待到立秋之后人们便可从每一根藤蔓底下刨出一窝大大小小的红薯来,就这样还满足不了全家人的温饱问题,特别是1974年底故乡的所有公社还从东北三省调运了大批的干红薯片和黄玉米籽来分发给各家各户才度过了1975年那个青黄不接的荒二月,后来的秋冬春三季只断顿几乎不断天的红薯就一直伴我上初中读高中直到1980年底应征入伍时才为上。
红薯在《辞海》上又称番薯,故乡人还管它叫红苕或番苕,据传红薯最早由印第安人培育后才传入菲律宾,被当地统治者视它为珍品并严禁外传,违者还要被处以死刑以致造成红薯身价倍增且供不应求,16世纪时有两个在菲律宾经商的中国人冒着生命危险设法将红薯藤编进竹篮和缆绳内,瞒天过海方才偷运到了福建老家遂种植后并遍及中华大地,从此红薯成为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大众化食品,目前从许多报刊上读到关于红薯正重受亲睐,如时下日本人还把烤红薯作为一种美味健康食品,甚至在东京和大阪等都市的大餐馆里都有原来地位卑微的烤红薯出售,欧美人过感恩节时除了大吃火鸡外也不忘吃烤红薯,法国有一位食品专家甚至还设计出以红薯为原料制作的冰淇淋、酒类、糕点和糖果等不下百种,说句实话国内无论东西还是南北部一年四季均能闻到烤红薯或薯片薯条的香甜味,总之不但电视上做过蒸红薯广告而且各地集市超市和车站码头上均有鲜薯烤薯及薯条薯片出售,当然红薯之所以重受亲睐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它那丰富的营养及保健价值,据介绍红薯所含维生素和氨基酸的种类均高于大米以及面粉,尤其富含维生素A和纤维素,此外它还具有人体必需的铁和钙及其它一些微量元素,日本专家最近还发现红薯所含成分既能防止疲劳,又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并促进胆固醇的排泄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众所周知,许多人还给红薯以其它食品所不曾有的溢美之词,如欧美人赞它是第二面包,前苏联科学家说它是未来的宇航食品,法国人赞它是当之无愧的高级保健食品,如此佳品被国人视为贫穷的象征并称之为低级杂粮,只有像我们这些过来人才知道红薯既可当主食又可当蔬菜或零食其吃法很多,生吃脆甜可口可代替水果,熟食甘软吃在嘴里并甜在心头,如今人们的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每天都像过年似地顿顿都有大米白面和鸡鸭鱼肉,再不跟我们6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用红薯及红薯叶填充肚皮后才去上学和下地干活。
总之,当一种食物一直伴随你生命中的一个时期时你总是千方百计地去排斥它和嫌弃它,但当你远离这种食物多年之后又不期而遇时总觉得它依然还是那么的温馨和亲切,我爱你红薯,因为是你伴我度过了生命中最困难最难熬的18年,如果没有你18年从不间断地陪伴也许就没有我的今天,今后不管能漂泊多远只要能见到红薯我就一定会想起生我养我的故乡忠县太来乡石坝村8组来。
作者简介
谢邦成,男,1962年7月18日生于重庆市忠县太来乡石坝村8组,1981年元月至2017年7月曾在中铁十五局集团六公司党委宣传部和工会工作部及工程项目上供过职,供职间的作品曾在《法制日报》、《中国铁道建筑报》、《河南日报》、《洛阳日报》、《万县日报》、《忠州日报》、《牡丹》、《桃花源》、《中国铁路文艺》、中国知网、中华铁道网、新华社客户端和《中华得雨杯短诗短文比赛获奖作品选》、《“时代杯”全国文学艺术优秀作品集》、《忠州散文》及《忠州诗集》等报刊网书上刊发或转载过,并出版《邦成作品集》上中下和《筑路岁月》等书籍,2017年7月满55岁后已退休,现居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邙山路4号院,电话及微信15203795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