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长篇国学之文学札记】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五十七)
话说《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的真正作者及争议
《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等,是明末清初创作的长篇小说 ,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
《封神演义》全书一百回,写的是武王伐纣的故事。前三十回着重写纣王的暴虐,姜子牙归隐,文王访贤,得姜子牙之辅佐,武王才完成讨伐纣王的大业。后七十回主要写商、周两国的战争,并且掺杂有宗教的斗争,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
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身份,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争议。有一种说法是许仲琳,因为明朝一个版本的《封神演义》中出现了许仲琳的署名。许仲琳的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生活在明朝中后期,是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人士,号“钟山逸叟”。除许仲琳外,有关其作者还有陆长庚、陆西星、王世贞等说法,但皆未有定论。
姜子牙斩将封神之说,早就传闻于说词者之口,元刊《武王伐纣平话》,伐纣斩将的故事已具雏形。从《武王伐纣平话》到《封神演义》有个中间环节,就是明代万历年间余邵鱼编辑的《列国志传》,采用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对故事进一步做了推演、扩大。《武王伐纣平话》和《列国志传》为《封神演义》提供了情节总构架和部分人物形象、情节单元。《封神演义》作者在前人创作、民间传说基础上写定了《封神演义》。
许仲琳(约1560年-约1630年),亦作陈仲林,号钟山逸叟,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生平事迹不详,明朝小说家。这些信息实际上都是从钟山逸叟许仲琳这几个字推测出来的。
事实上,唯一能证明许仲琳与封神演义的关系的是:明舒载阳刊本《封神演义》其第六回回前署“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金阊载阳舒文渊梓行”。但这是孤证,而且许氏生平事迹均无知晓,到底他是不是作者,还很难断言。
这里面有很多疑问。比如说:书中卷二第六回回前题作“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为什么不是卷首。为什么其他卷皆没有。
晚明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学点评著作与从事文学点评创作的文人,竟陵派代表作家钟惺(字伯敬,公元1574~1625年)就是这一群体的代表,当时的书坊为了经济效益,会假托有一定声望的文人之名对出版的书籍加上评语,他们甚至不在乎被冒名者是否尚且在世,钟惺便深受其害。
包括经、史、子、集各部以及戏曲小说在内,有上百本书籍都伪托钟惺其名,其中有一个小说系列,分为《盘古至唐虞志传》(刊于公元1621~1644年之间)、《有夏志传》(现存明刊本)与《有商志传》(现存版本为刊于公元1815年、与《有夏志传》合并成的《夏商合传》)三个部分,《有商志传》与《列国志传》在文字方面近乎一致,但其中的诗词,有九首的作者被改为"后人钟伯敬”,还有二首则被改成了"冯犹龙"(即冯梦龙)所作,由此可知实乃托名批评;《有商志传》的真实作者,当为在其刊行的《盘古至唐虞志传》结尾标有识语的余季岳,他和余邵鱼、余象斗同族,都是建阳刻书世家余氏的一员。
李云翔(生卒年不详,公元1618年乡试落第,与冯梦龙相识,公元1626~1630年寓居于南京,之后事迹不明)为明舒阳载刻本《封神演义》的最终写定者与点评者,为学界主流所接受,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们分歧点主要在于他是不是内容的主要创作者,其在卷首所作序文中提及的由好友舒冲甫(此人可能就是舒阳载书坊的坊主)从楚地用重资购得的「钟伯敬先生批阅《封神》一册」,指的就是当时还未刊行发售、假托钟惺之名点评的《有商志传》。
通过细节的对比,《有商志传》为《列国志传》与《封神演义》之间的过渡版本,而李云翔在序文中又写到“此书久系传说,苦无善本,语多俚秽,事半荒唐,诬古愚今,名教之所必斥"、“俗有‘姜子牙斩将封’之说,从未有缮本,不过传闻于说词者之口",所指当即《武王伐纣平话》;李云翔采纳了《武王伐纣平话》与《有商志传》二者的特点,加以改编,这才最终诞生了我们所熟知的《封神演义》。
李云翔主写定者这个论点可能不通,因为一些学者研究认为李云翔当时没有精力写这么大一部书(封神内容有有商志传十倍之多),二是不光学者议论,李云翔写的东西水平有限,钟评本里的总批或者又批的水平像他写的,三者封神有大量巧合细节可能作者有意为之,李云翔过于商业化了。
有学者以清朝乾隆年间的文献《传奇汇考》中的“《封神传》传系元时道士陆长庚所为"一句为证据,认为《封神演义》的作者为陆西星。张政烺先生在《〈封神演义〉漫谈》一文中,据此认为陆西星是《封神演义》作者,“元时”乃“明时”之误。
陆长庚名西星,是明代扬州府兴化县人,生于十六世纪后期,《陆仲远词稿序》说西星“以诸生雠学使贾祸”,有一定的造反精神。因“九试不遇,遂弃儒服为黄冠”。 明施有为万历中选《明广陵诗》卷二十二收陆西星二十四首,有“出世已无家”之语。张政烺先生还考证陆西星出家后是吕岩(洞宾)道派人,所以在《封神演义》中出现陆压道人,影射吕祖。
有学者在其论文中论证了《封神演义》与吕洞宾信仰之间的深厚关系,并且和陆西星的作品有相似之处。陆西星为扬州兴化人,以他为代表的内丹东派曾流行于江浙一带,寓居于南京数年并在此创作出《封神演义》的李云翔,兴许就是受到东派的影响,才会在作品中掺杂了大量的全真教的要素。
陆西星(1520-1606,一说1520-1601),字长庚,号潜虚子,又号方壶外史,江苏兴化人。明朝时期道教人士,道教内丹派东派的创始人。陆西星是明代学术水平较高的内丹家,他对《参同契》、《悟真篇》、《阴符经》等丹道经典的注释,秉笔直言,较前人更为明晰。他在内丹方面强调性命双修,讲天元兼及人元。下手功夫从筑基炼己、去欲见性入手,他在《丘长春真人青天歌测疏》说:“学道初关先须炼己,炼己者克己也,克去己私,私欲净尽,本体湛然,乃见真性。”见性之后采药归炉,取坎填离,炼精化气,则强调人元阴阳,其《玄肤论》说:“须知彼我之气,同一太极之所分,其中阴阳之精互藏其宅,有不可以独修者。”但其所述丹诀,则不明言《金丹就正篇》中说:“天机至密,非得师指,孰敢妄言。请启其端,俟吾子悟焉”。
陆西星力斥三峰采战之术为邪法,将人元之道截然与之分开。在金丹命功方面,他说“真火无候,大药无斤。”他认为不必拘泥于烦琐法度,强调内炼之道要顺乎自然,勿忘勿助,《玄肤论》说:“所谓内炼,一言以蔽之日:‘绵绵若存而已矣’。”
明末朴真道人所著《玄寥子》一书,其中对陆西星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东派之开关展窍诀、过关服食诀,较印度瑜伽术与密宗双修法中所用者,尤为上乘而简妙。”
随着对《封神演义》研究的深入,赞成陆西星说的居多。澳洲华裔汉学家柳存仁先生用力最勤,著专论加以肯定。他通过《封神演义》与陆西星著述文本比勘,找出相同或相似之处,发现偶合之处甚多;另一方面从陆西星的丹道思想与《封神》思想的相同之处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出于一人之手笔。
《封神》第五回云中子对纣王言“不思取功名如拾芥”,谓道者之襟怀为“雅怀恍如秋水同,兴来犹恐天地碍”。诗中隐含了《庄子》的两个片名《秋水》和《天地》。《封神》第四十五回,惧留孙现出庆云,保护其身”。第五十回元始天尊出黄河阵,告燃灯道人)言十二位弟子皆被“三光削去,闭了天门,已成俗体”。陆西星《南华副墨》卷四释《天运篇》亦云:“天门者灵府也,天门开,则荡荡无碍,而如如自在矣。”《副墨》卷六释《庚桑楚》,又言:“然而不见其形也,而出生入死由是焉,是以谓之天门。”此数语又与《封神》第四十八回赤精子作歌云“了知生死无差别,开了天门妙莫论”相应合。
《封神》第四十六回,慈航道人将入风吼阵,作歌有句“玉京金阙朝元始”。《副墨》卷三释《天地篇》言“乘彼白云,宾于帝乡,为玉清金阙之仙真”。
《封神》第四十五回,惧留孙开天门,有“庆云”保护其身。第九十八回言周武王在朝歌,“景星庆云,熙熙皞皞,真是太平景象”。《副墨》卷三释《在宥》,亦有“景星庆云”。同回文殊广法天尊将战秦完,先现化身。作者赞其神通,言“悟得灵台体自殊”。小说第四十六、五十一回皆有“灵台”一词。“灵台”自系道教术语。《副墨》卷七引虚静天师《大道歌》云:“要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小说第五十回开首有诗句云“谁道灵台结圣胎”,《副墨》卷三释《在宥》则言“自然赤子结灵台”。
柳先生还指出:“仅此两书,一长篇小说,一专门玄理之作,而相同相近之处如是之多,且其用法、关系又如是之密,且又吻合陆之身世,是或并非偶然者。更有进者,《封神演义》中有两人物,亦似与《副墨》或《庄子》不无关系。”一为轩辕时总兵官柏鉴,另一名字为鸿钧道人。
柳先生又指出:“小说中有一不属于阐、截二教之散仙陆压,其人愚尝以为或系陆西星自况。”“西星且有‘蕴空居士’之号,‘蕴空’之称,最常见者为《心经》之‘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小说第三回、第十二回,皆有西昆度厄真人,为郑伦及李靖之师。度厄之名亦自《心经》出。”“西昆之‘西’,独用于陆压与度厄,或亦不无特殊意义”,二者皆暗隐“长庚”、“西星”之意。金阊舒载阳本《封神》故事人物同名为“庚”者多达九人,此类隐谜暗示至再至三,惟作者尽在不言中。
鲁迅先生亦认为,《封神》受道教“内丹派”影响至深,充满“方士之见”。因而,通过陆西星思想与《封神》所宣扬的宗教思想比较分析,可以推定,《封神》作者即是明中期肇开内丹东派的兴化道教学者陆西星。
有学者认为,《封神》通行本上的许仲琳不过是进行“编次”的名不见经传的金陵书商,认为他是作者实在是大错特错;而胡适先生则猜想“‘钟山逸叟许仲琳’也许就是陆长庚发表小说时用的笔名”,因为陆长庚曾在金陵钟山支脉栖霞山(李齐芳序称为摄山)做道士。
陆西星家乡兴化的风物则可以进一步补充陆西星撰《封神演义》的内证。《封神演义》中有姜子牙渭水直钩垂钓、分封诸神的故事,而兴化有“渭水河”,河畔有“钓鱼庙”,庙内有“姜尚祠”。咸丰《兴化县志》中有兴化东岳庙首任道长姜可常呼风唤雨为百姓消灾解难的记载,与尔后继起的道家陆西星塑造的姜子牙形象很相似。隆庆元年(1567),陆西星去邑里安丰途中曾泊舟“钓鱼庙”,听庙祝和村老讲姜尚的传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吾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等语,与陆西星“鄙视八股,九试不第,愤而结发为道”的性格和经历相似。小说结尾写姜子牙分封诸神,其实就是陆西星在方壶岛北海草堂给道佛两家诸路神仙重排座次的翻版。
《封神演义》中自况“非仙非圣一闲人”本领非凡的陆压道人(兴化方言中“二”、“压”同音,而兴化宋元时期“顾、陆、时、陈”四大家族中,陆家又排名第二)尤其让人印象深刻。此人身份、地位十分特殊,其既非元始弟子,又不属于截教,更非西方教下,自称野人、散人、闲人,飘然而来,倏然而去,十分耐人寻味。且兴化民间又有“方壶岛上作《封神》”之传说。从陆西星的经历修养来看,他出身儒门,又半路从道,终身参禅。据[清]咸丰《兴化县志》记载,他“生而颖异”,虽然“九试不遇”,却“为名诸生”;“束发受书,辄悟性与天道之旨”;且“娴文辞,兼工诗画”。由此可见,陆西星既精通释道,又擅长著述,与《封神演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许仲琳生平不详,虚无缥缈,完全经不起推敲。
《封神演义》的历时性传播与当代价值
《封神演义》是典型的世代累积型神魔小说的代表作, 素材来源多样, 成书的历程有较强的连续。这和沿袭研究注重史实和文本不同,传播学视域更倾向于对修订和完善的连续性成书过程进行链式窥析,以动态性、历时性、综合性的文学和传播学观念,更完整、系统分析其创作和传播规律,深入研究分析《封神演义》的历时性传播特点以及原因,并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封神演义》当代市场化路径,全文分三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封神演义》的历时性传播概况,从《封神演义》的历史形态、神话形态、文本形态三个方面来分析《封神演义》世代累计的成书过程,揭示古代神魔小说的创作过程和演变规律。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封神演义》的历时性传播规律和原因,在规律方面主要从官方传播、民间传播、现当代传播三个维度来分析,同时对明清时期的传播方式和现当代传播方式进行论述;在原因方面主要立足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两个方面来展开。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从文学经典发掘看《封神演义》当代市场化路径,主要围绕全方位拓展阐释空间、市场经济空间多元辐射、跨文化传播提高国际影响等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通过总结《封神演义》的历时传播规律和经典化历程,追根溯源,提出建设性构想,为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交流渠道,更广泛传播中国故事提供可行路径。
《封神演义》的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封神演义》一方面通过设炮烙、造虿盆、剖孕妇、敲骨髓等情节,描写纣王的残暴不仁,从而揭示了反商斗争的基础。历史上的商、周是两个部族,没有明确的君臣关系,作者把武王伐纣处理为“以臣伐君”、“以下伐上”,是“灭独夫”之举,姜子牙则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主张,号召诸侯“吊民伐罪”,突出了双方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情节也进一步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些描写显然是与封建伦理规定的君臣、父子关系相背离的,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书中对纣王沉湎酒色久不设朝,以及任意诛杀大臣等描写,与明代后期朝 *** 败的一些事实有相合之处,而它表现出来的那些新观念也显然与当时出现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另一方面,书中又充满着“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当兴”的天命观,每个参加商周之争的人不过是“完天地之劫数,成气运之迁移”,阵亡后也无一例外地“一道灵魂进封神台去了”,这就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笼罩着浓重的宿命观念和神秘色彩。此外,作者还一再宣扬“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观点和“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由自可,最毒妇人心”的“女祸”思想,也大大削弱了它的思想意义。
艺术特色
《封神演义》以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博采民间传说,发挥神话传说善于想象夸张的特长,赋予各类人物以奇特的形貌,以至杨任剜目后可在手掌内生出神奇的眼睛,雷震子胁下长有可以飞翔的肉翅,哪吒则能化为三头八臂。仙术道法也神奇莫测,如土行孙等的土遁、水遁之法,陆压的躬身杀人之术等,都给读者以较深印象,小说在人物描绘上有一定成就,如妲己的阴险残忍,杨戬的机谋果敢,闻仲的耿直愚忠,申公豹的恶意挑拨等等,都写出了一定的性格。有些情节也相当曲折生动,如“哪吒闹海”一节,由七岁哪吒在河边的嬉戏玩耍,生发出一段意想不到的争斗,叙来层次分明, *** 迭起,同时也表现出哪吒由天真顽皮到勇武狠斗的性格发展过程。此外如黄飞虎反出朝歌、广成子三谒碧游宫等,也有复杂细致的描写。
《封神演义》构思上的重要特点,是故事性很强。殷军伐西岐,周兵攻朝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个悬念引起另一个悬念,一个高潮预示下一个高潮。每个大将都有一件法宝、一样绝技、一种战术,每段故事都带来花样翻新的场面。百回小说经常有相对独立的人物小传。《封神演义》在历史大框架中纵横想象的长篇叙事方式,有人称为“拟史诗”。《封神演义》有一定的史诗风格,却主要以奇特瑰丽的想象取胜。神仙妖魔、奇人奇貌奇活儿,踢天弄井,腾挪变化。雷震子生肉翅可飞;土行孙眨眼间地遁无踪;纣王麾下的孔宣“曾见开天辟地,又见出日月星辰”,背后有五道光,将其一抖,多高明的武器都会陷落进去,连姜子牙的神鞭也不能幸免;吕岳将瘟丹撒到西岐井中,让西岐军民染瘟疫,姜子牙冰冻岐山,用气象战给对方制造恶劣的生存环境等等。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些人物的形象。许多神仙妖怪的奇形怪状的容貌——例如杨戬的眼睛、雷震子的肉翅、哪吒的三头八臂, 往往能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关于神仙妖怪的法术,例如土行孙可以在地底行走,高明、高觉“目能观看千里,耳能详听千里”,杨戬有七十二变化,无不描写得引人入胜,而且还可以启发人们的智慧。
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例如黄天化的暴躁如火,姜子牙的忠厚、懦弱,崇侯虎的贪鄙横暴,妲己的狡猾、残忍,都能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作者有时还写出人物的复杂的性格。写土行孙有许多优点,但也着重写他有暴躁、骄傲、狂妄、好色、贪图富贵等比较严重的缺点。闻仲被写成是一个忠于纣王的大臣,虽然近于愚忠,他那种正直的性格却还是使人觉得有些可爱的。不过,作者也没有把闻仲过分美化,而给他安排了必然的下场,使他成为商纣王朝的殉葬者。另外,像忘恩负义、挑拨离间、倒行逆施的小人申公豹,反复无常、贪财纳贿的奸臣尤浑和费仲,作者用笔不多,却有鲜明的性格,能使读者牢牢记住。
在艺术方面,《封神演义》的缺点在于,作者忽略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而大多数人物的性格不够突出;有的地方千篇一律,公式化,像“十绝阵”一段就是。由于写得比较粗糙,在情节的发展上,还留下一些漏洞。
后世影响
《封神演义》集史实与传闻之大成,将商纣王的暴君形象作了最后的定型,它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国际影响
《封神演义》在20世纪初开始有外语译本,均为选译。如德国汉学家格鲁贝于1912年在荷兰莱登E·J·布里尔出版社出版的德语选译本,英国汉学家倭讷1922年在伦敦G.哈鲁普出版社出版的英语选译本,日本汉学家木螭清道1927年在东京谦光社出版的日语选译本。
中国内地、港台地区分别以该小说原本为题材,改编了多个版本的影视剧。
中国内地早在1927年,由夏赤凤导演、吴翰仪编剧的电影《封神榜·杨戬梅山收七怪》便已上映;1990年,由郭信玲导演,傅艺伟、达奇、蓝天野等主演的36集电视剧《封神榜》播出;2006—2009年,中国内地拍摄了新版《封神榜》,共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封神榜之凤鸣岐山》,下部为《封神榜之武王伐纣》;2013年,由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王伟廷导演的70集电视剧《封神英雄榜》播出。
在中国香港地区,主要有两个版本:1981年,香港无线电视出品了13集剧集《封神榜》,由余子明、林建明、谭炳文、陈欣健等主演;2001年,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出品、刘仕裕执导的40集古装神话剧《封神榜》播出。
在中国台湾地区,则有1986年中华电视公司出品,梁家树执导的34集电视剧《封神榜》。
名人评价
近代文学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其间时出佛名,偶说名教,混合三教,略如《西游》,然其根柢,则方士之见而已。
近代文学家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故《封神传》中的叙述,颇有很大胆的地方。若哪吒的逼父,杨戬的反殷,都是旧礼教所不能容的,而许氏却言之津津。
版本信息
已知最早的《封神演义》是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由钟伯敬批评,共二十卷一百回,为明代舒载阳刻本。
封神演义文学价值偏低, 但仍被后世青睐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不是光文笔流畅辞藻华丽就能叫名著的。他还要反映出人生的哲理、社会的取向、作者超出时代的价值观。而封神榜、隋唐演义、大明英烈、岳飞传、济公等文学著作就不具备这样的闪光点。这些作品虽然在一定意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但没有象现在的四大名著和金瓶梅一样的艺术价值。这就是平头百姓和文学评论家在艺术鉴赏方面的分歧。很多男儿都不喜欢婆婆妈妈的红楼梦,但不能否认红楼梦的文学价值。道理也在于此。
回过头来看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是作者一人之力凭空架构出来以外,其余的三部作品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水浒之前有宣和遗事,西游记之前有二郎神降伏齐天大圣,三国演义前有三国志评话。但是作者能够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使作品成为远超前人永垂不朽的精品。要知道“超越前人”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超越前人的精品,比如三国演义之前的资治通鉴的水准,可谓世界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却能够另辟蹊径,仅用不多的点睛之笔就给这段历史全新的诠释。要知道三国演义得有70%的内容照抄至资治通鉴。但罗大师仅用少数点缀就使作品焕发了新的生机,毫无资治通鉴冗长乏味的长篇大论感觉。所以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不是靠文章长就成为名著的,而是回到开头所提的问题,是否反映出人生的哲理、社会的取向、作者超出时代的价值观。正如本坛加精品的原则之一:有时候一句精辟的话也可以成为精品。就是这个道理。
一部文学作品中,通常会反映出它所处时代的历史,经济,政治,风土人情,它的价值是多方位多角度的。
《封神演义》本身是一部神话小说,它将历史中发生的政治斗争,军事战争融入到神话的故事中去。它成书于明代,加入了作者梦幻般的想象,将人们的眼光拉入到遥远的历史中。它反映了作者和普通民众对仁人君主的渴望,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当一部文学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灵魂深处改造世界的动力,能够通过作品的传播,定位人们的心里价值观的时候,毫无疑问,他的创作就是成功的。
在作品创作中想要揭露和批判的社会现实,为我们对同时期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材料!统活阶级腐朽的生活,腐败的官僚体系,逼着民不聊生的劳苦大众将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想象的神话英雄身上。
小说贴近人物真情实感的描写,使得它没有被时间的巨浪掩埋,一代一代的传颂。毫无疑问,《封神演义》的创作体现了一部文学作品应有文学价值。
封神演义更偏重于神话,是先秦神话的一种总结.但是封神更多的是讲述阐、截二教入世应劫,斩三尸,相对比同样是偏重于神话的 西游,就缺少了西游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唐玄奘锲而不舍的精神.简单的来说就是,封神没有能够成为”大”字辈名著的内涵,缺少积极的影响力.三国的云波诡谲,西游的浪漫进取,红楼的盛世兴衰,水浒的忠义豪迈,这些都是封神所不能比的.确切来说封神只能当作一本故事书,而四大名著则是一种人文上的巅峰代表.
《封神演义》的经典名言
一、《封神演义》中最经典的10句话,字字珠玑,句句真金。
1. 临渴掘井,悔之何及!——《封神演义》
等到口渴时才去挖井,后悔也晚了。说明在事情发生前,就应早做准备。
2. 克念者,自生百福;作念者,自生百殃。——《封神演义·第二二回》
克:抑制。能抑制自己欲念的人,自有多福;放纵自己欲念的人,自有多祸降身。
3. 龙怕揭鳞,虎怕抽筋。
比喻即便是厉害人也怕伤及要害之处。
4. 蝼蚁尚且贪生,岂有人不惜命。——《封神演义·第二四回》
蝼蚁:蝼蛄和蚂蚁。蝼蚁小虫尚且贪恋生命,何况是人能不珍惜生命。旧时乞求活命或劝人不可轻生的话。
5. 临渴掘井,悔之何及。——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五回》
临到口渴才去挖井,后悔也来不及了。比喻办事要未雨绸缪,事前做好准备。
6. 路上行人口似碑。
碑:用来记事颂德的刻石。路上行人:比喻公众百姓。指是非无须自己分说,自有社会公论。也指事情做得再隐蔽也会传出去,免不了会有人议论。
7.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封神演义·第五回》
心如白云在天空中自在地飘浮,意如流水随着地形任其流淌。形容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8. 卖个破绽。——《封神演义·第八六回》
破绽:漏洞。指双方交手时故意现出漏洞,以诱对方上当。也指交手时虚晃一枪,然后脱离战斗,撤走。
9.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封神演义·第八回》
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会有眼前的忧患,劝人凡事早作谋划。
10. 能人自有能人伏。——《封神演义·第七四回》
能人:能干的人,或指武艺高强者。有本事的人自有更有本事的人来降伏他。
二、《封神演义》里的12句经典名言,句句发人深省。
1. 不管闲事终无事。
不去管与己无关的事,最终自己也就平安无事了。古语云:“~。”只怕你谋里招殃祸及身。
2. 道心无处不伤悲。
道心:修道的心。指修行者到处都怀有慈悲的心肠。
3. 初生之犊猛于虎。
犊:小牛。小牛比老虎还勇猛。比喻青年人勇猛非凡。
4. 计就月中擒玉兔,谋成日里捉金乌。
玉兔:传说月亮上有玉兔。金乌:传说太阳中有三只脚的乌鸦。比喻安排好计谋圈套擒捉非同寻常的对手。
5. 得智狐狸强似虎,退翎鸾凤不如鸡。
《封神演义》四:众将官顶盔贯甲,好似得智狐狸强似虎。歪盔卸甲,犹如退翎鸾凤不如鸡。
6. 怪人须在腹,相见有何妨。
怪:怨恨。指对人的怨恨须放在心里,不妨和他周旋往来,只要提防谨慎就可以了。
7. 父不慈,子不孝。
父亲对子女不慈爱,子女也不会孝顺父亲。《封神演义》五九:弟子虽是纣王亲子,我与妲己有百世之仇。~。
8. 官大必险,位重者身危。
《封神演义》九:殷破败!雷开!恭喜你擒太子有功,杀殿下有爵!只怕你~!
9. 臣正君邪,国患难治。
臣子身正而国君性邪,国家的灾患就难以治理。
10. 灯月之下看佳人,比白日更胜十倍。
指美女在灯光月色之下观之,会增添一层朦胧之美,比白天更加俏丽。
11. 大厦将倾,一木难扶。
扶:支持,支撑。比喻一个人是很难改变大局。《封神演义》九四:臣闻:~。
12.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三界:佛教将众生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原意为超脱轮回,成佛成仙。后常指出家修行或超脱人世,不过问与听闻俗事。
2023.02.05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