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河故事4:修水库
屈化民

在六几年,雨多河宽。大雨连连,水涨河满。马角山人,趁机“吆河”,也叫“放排”。把椽排成方,推移到河心,靠水飘着走,到街边河段,截捞到木材组卖钱。水成美事,省工省事。
事有两面,若遇大洪,必生险情。河道虽宽,浪打堤险。只因上游山连绵,山洪倾泻无阻拦,尽入河中急流卷。堤能挡水,不能减洪。根治水患,需另打算。
1969年,全国响应毛主席号召,大力发展水利事业。省委第一书记李瑞山,在全省九个地区,大搞水利工程,在西北领先出名。商县大荆区按照统一部署,举全区之力,在泉河上游,庙湾河段,急转弯处,筑坝建库。搬完回茬苞谷,以腰市公社为主,庙湾、李庙两个公社为辅,西荆、大荆等公社参与,依靠千人百众,开山取土起坝。
想起修水库,多少人和事,各队到各户,都有人参与。
记得我刚上小学,春季里粮食短缺。老师动员学生,放学去挑野菜,弄下灰条子、荠荠菜、蚂蚱菜等,一律交给队里,集送水库工地,弥补大灶伙食。
我的胞兄,正上高中,也去劳动。身背药箱,兼治病伤。他没眼色,埋头拉车,一块滚石,擦身而落,险出大祸。这样的悬乎事情,时时都可能发生。中学生参加劳动,不小心就恸(dong)烂子。街巷里明善哥,抡圆镢头挖土,一下挖到程侃运头上。同学成血头羊,他吓得瘫地上,裤子湿手筛糠。老师背伤员,跑到卫生院,叫地又喊天。他是可怜娃,独苗没妈大,由爷经管大。如有一长两短,让人心想打颤。老天佑他,本人命大。挺过鬼门关,没见阎王面。
我的小舅,上阵带工。官职小责任大,挣工少管事多,歇息少出力多。外婆一家,提心吊胆。熬到日头落山,听见炸石炮声,就知工地收工。见他跨进院门,家人才都放心。回家饥渴乏困,饭后倒头就睡,腰酸腿疼难忍,不时声唤翻身。
程村天运子,身上挎军号。他是司号员,人称号兵娃。吹号发指令,号声统千众。兴胜宽娃子,是个驾驶员,白天开履带拖拉机,在坝上碾压; 又是放映员,晚上去各队,巡迴放电影。这都是轻松活,一般人眼气着。
工地景象,犹如战场。山风萧萧,红旗飘飘。广播声声,灰尘腾腾。人满坡沟,如蚁搬土。立体作业,多处施工。放炮撬石,险象环生。挖运土方,日急慌忙。经常出事,多有伤亡。三年间伤者不计其数,死者一二十人。小小腰市街,牺牲两个人。北头庆娃子,“平场子”被飞石夺命,扔下三儿两女子; 南头碾子边,路口啥老汉,挖土石被塌方压死,丢下孤寡老婆子。那时既无抚恤金,也不评烈士。队上将人安葬,就算完事了结。男人不幸把命丢了,如同家中梁断柱倒,家庭伤痛永难愈消。
建库与移民同时进行。遵照区上安排,库区原有住户,无论河边的沟里的,坡上的湾里的,分批遣散到十多村队。没提条件,没有挑拣,说搬就搬。拆房搬家,担挑车拉,扶老带幼,吆猪牵牛,到安置点安家落户,在新地方挣工分粮。
水库初建,功能不全。每到夏天,提心吊胆。下大雨时,街边槐树上的高音喇叭,就传来广播员王天祥的声音: “现在播送紧急通知,庙湾水库打来电话,库内水位继续上升,请各大队准备防洪!” 我在程村小学,同学爱学这话。
历经三年施工,到1973年冬,水库一期竣工,转入二期工程。仅次于二龙山大库,在全县排名第二,在商洛也有名声。起到了拦洪减灾、蓄水灌溉的作用。大坝以下河段,不再洪水滔天,平时水量大减。
前人建库,后人享福。今天库水滋润良田万亩,库区辟为溪谷景区。开张营业时,游湖买门票,吃鱼支付宝,停车掏钞票。回想五十年前,众多父老乡亲,在此流血洒汗,卖命只挣几分工,死了不讲人命价。他们中很多人,没看上好世事,没享上盛世福。忆昔抚今,感想万千。总觉内心,五味杂陈。欣喜又心痛,想笑又想哭。我们是从苦日子走过来的,懂得幸福是奋斗得来的。后代坐享血汗浇出的成果,只知水是水龙头流出来的。喝水别忘挖井人,吃糖应想种蔗人。后生应该了解那段历史,佩服那个年代,感恩那些先辈,珍惜美好生活,共建美丽家乡。
附旧词:
浪淘沙
修水库
拦河在庙湾
筑坝凿山
五个公社大会战
人满坡沟旗漫卷
场面壮观
工期越五年
声震商县
移民建库克万难
半岛平湖美景现
引渠灌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