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河故事1:发大水
屈化民

腰市河,旧称泉河。发源于古镇西北的网峪、马角,潺潺流淌奔向东南。在南堡子脚下接纳紫峪河,于两岔河交汇砚川河(荆河)。到今仙娥湖,拥抱丹江源流麻街河。
泉河是家乡的母亲河。她像伟大博爱的慈母,生就东西两坪,哺育一串村落。滋润万物,喂养生灵,恩泽万代。又像开朗快乐的少女,不知疲倦,昼夜欢唱,舞蹈不息。
河行于山川之间,一路地势窄狭,昔日上游无坝挡水。每遇老天暴虐,猛降大雨,山洪暴发,便惹怒温柔的母亲。她大发脾气,奔腾而下,狂卷两岸。
解放以前,每到夏天,必生水患。百姓有心治河防灾,无力斗地战天。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山河待整。年年发水,河不安宁。五几年初夏,我的三爷去世。墓在西坡沟口,下葬那天涨河。众孝送终,激流阻行。横拉大绳,护扶防冲,渡河拽绳,胆战心惊。
相隔一两年,1954年,1956年,暴发两场洪,后场最严重。
听老人说,56年那天,黄昏时分,满天红云,呼呼作响。天麻擦黑,暴雨倾盆,雷鸣电闪,彻夜不断。那时候讲迷信,都说是“出蛟”哩。就是说蛟龙出山,引发山洪,携流而下,一路威风。有的人说亲眼看见,个个讲的活灵活现。我有个婆,就是西坡天鱼哥的婆,当时住街北老房,在如今医疗站位置。她老人家说,晚上起来上茅子,从后门缝往西看,借着一道道电光,见不远处漂江大水,水里漂浮死猪死羊、树木家具。可怕的是,凫(fu)一蟒形巨怪,缓缓扭动长身,时而把头扬起,两眼闪闪发亮,就像两盏灯笼。她和别人这么一说,人们更信民间传说: 蛇五百年成蛟,蛟一千年化龙。蛟隐于湖泊、深潭、江河支流之中,会沿江河入海化龙,这个过程称为走蛟,家乡话叫出蛟。
天亮以后,雨势减弱。各村草房,多半漏水。石砌圈墙,几乎全倒。到处积水,如同泽国。宽阔大街,变为水渠。街里人到西边街后看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老天爷啊,一片汪洋!大河滩变成白洋淀,两岸农田都不见。申德茂家房后,冲出一道高涧,大土场变成深水潭。我家在街东排,厦子房地势低,房里水淹膝盖,脚地物品漂浮,我大拿铜脸盆往外舀水。
从北边下来的人说,夜黑来发水,庙湾里几户人、几座房、几头牛,吹的没影影了。狗日的大洪水,冲的就不像啥,能把人吓日踏。从南面上来的人讲,寺垭谷山潭,变成洞庭湖。根斗湾里,水淹到关帝庙边。说是因为,蛟到这里拧身摆尾,搅动激流,留下作念。这正是:
满江红
发大水
雷鸣电闪
蛟出山
石滚浪翻
人神惊
洪水咆哮
天抖地颤
泉河暴涨如黄河
狂奔猛卷吞山川
拐弯处
蛟翻劲摆尾
搅龙潭
水漫川
不敢看
水退后
田变滩
仰天叹
乡亲泪眼抱怨
何日筑堤驯蛟龙
神力治水保平安
盼救星
整理旧河山
除水患
老辈人说,出蛟发水,怕怕太太。当时知识贫乏,敬畏神灵怪虫,对于自然现象,多作迷信想象。以讹传讹,不加思索,盲从轻信,信以为真。现在回头想,阿达有蛟龙?就像前一阵子,说三峡大坝前出现“水怪”,众说纷纭,越说越真。后来库管单位捞出此“怪”,原是十几米长的废弃气囊。
过一天早晨起来,爷(太阳)出来了,再到河边看,水退河窄了,两岸的水田稻地,变成沙滩石头浪,实在惨不忍睹。一料庄稼无踪,农民损失惨重,只怨河水滥冲。从这次大灾中,党和政府再次看到治水为重,下定决心与天抗争,加紧筹备重大工程。
泉河故事2:筑河堤
屈化民

1958年,腰市高级合作社,过渡成人民公社。下设17个生产大队,分别是尧沟、李坪、石板河、北街、上集、郭村、张村、屈村、东岭、腰市、兴胜、永红(下店子)、西里(寺垭)、先锋(闵村)、王村、庙前、东沟,各有几个小队。农民入社,毁灶砸锅。在队里上工,到食堂吃饭,全面实行集体化、半军事化。
在这样的体制下,在“总路线”指导下,在“三面红旗”引领下,在“大跃进"口号中,公社命令一声下,统一行动筑河堤,集中力量办大事。秋收以后动工,构筑两道大堤。北起石板河,南至庙岭子,长约10华里。连续会战施工,要求半年完成。这对古老川道来说,是开天辟地的壮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在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群众被空前规模组织起来,千军万马干同一件事。从北到南,十里河段,红旗招展,热火朝天。没有任何机械,全凭人海战术,靠人肩上的担子笼,手里的镢头锨。幼年壮年,老婆老汉,齐上“前线"。从早到晚,大干苦干,放下饭碗,就上河滩。挖掘河沙,移方堆堤,挥汗不息; 打夯加固,号子声声,此起彼伏。事过多年,我妈做饭,想起号子,随口哼出: “总路线呀么唿嗨,大跃进呀么唿嗨。修河堤呀么唿嗨,出大力呀么唿嗨……”
那年冬天奇冷,数九隆冬当中,河面冻结厚冰。乡亲挑战严冬,顶着凛冽寒风,冒着打脸雪花,踏冰挖河担沙。一冬干下来,脚冻手绽裂,两耳冻烂肿。蹭破轱辘袄,挣破棉裤裆,磨坏窝窝鞋……
另一路人马,走十几里路,到尧沟山上,抡锤打钎,撬落大石。再到沟底,把石头挪到路旁,搬上木质独轮车,又推又拉,一溜带串,运到堤边。
沙堤堆成后,在临水坡面压覆石块,在堤基打木桩防垮塌; 每隔一段,修个“水牛”,挡水护堤; 在外渠入河口,箍水洞修滑坡; 在堤坡栽上树娃子,种植滕条子,绿化固沙子……
“民中”师生队伍,上堤慰问鼓劲。举着主席像,吹着长洋号,敲着大洋鼓,挥舞小彩旗,高声喊口号。先从西坡到西堤,往南走到庙前村。再掉头上东堤,大游行到北街。声震河川,热闹非凡。
为树立榜样,鼓舞士气,公社在街北头,建一座“英雄楼”。把每天的劳动英雄,题写在红楼牌上,让南来北往者观赞。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宣传鼓动之下,人人争当英雄,个个拼命争先。我家斜对面,吕先生老伴,带病奋战,不下“火线”,累极命断。争来女英雄光荣声誉,丢下鳏夫和两个娃子。除过她以外,上下各村子,死伤好几人。有个东子经,死于破伤风。
天天鼓足干劲,用尽力气,可能伤身子落麻达。那阵子请我大看病的人,或脱肛,或气蛋,或痔疮。下身不爽,放屁不响。有活难干,有病难言。劳作不息,劳疾难医。
食堂顿顿喝稀饭,掌勺给饭看脸面。一人半马勺汤,干活饿不到晌。碗里照影影,一尿肚子空。肩上担子闪,肠胃直叫唤,头昏冒虚汗,脚重腿发软。筑堤肚里饥,挨饿出大力。河滩脚印深,处处洒汗滴。
次年收罢露仁子(青稞),迎来竣工好日子,大堤舞龙耍狮子。放眼两道堤堰,人力杰作壮观。对比宽度高度,超过丹江大堤,就像两条卧龙,组成安全通道,驯服一河流水,守护两岸良田。实现了世代期盼,防止了泉河水患。那时人实心眼,搞工程不耍奸。确保了百年质量,经受了时间考验。此后几十年间,任凭洪急浪卷,坚堤稳如泰山。
堤是两条直路,不绕不泞顺溜。社员上工,群众上集,学生上学,爱走大堤。堤边杨柳婆娑,绿树成荫,小花点缀。蝉鸣雀唱,鹊笑牛羊,渠水倒映。成为两道靓丽的风景线。

(注: “民中”即商县腰市民办中学,是腰市镇中学的前身。)
附: 旧词二首
浪淘沙
修河堰
百年蛟出山
雨狂洪卷
腰市街西房后边
水冲土空成高涧
地变河滩
公社挥手干
群筑河堰
十里长堤北到南
两道沙堰宽而坚
半年治患
鹧鸪天
英雄楼
街道北头英雄楼
红柱飞檐古建筑
建于治河经世事
主席语录写背后
小牌楼 记忆稠
顽童到此爬又溜
冒险攀檐捉鸺鸺
黄蜂生气蛰了手
(注: 鸺鸺Xiuxiu,土话麻雀。)
泉河故事3:建大桥
屈化民

河堤建成之际,国家大炼钢铁,努力赶超英美。在跑步奔向共产主义的口号中,洛南县度过三年自然灾害,推进交通基本建设,修成横穿洛境的洪门河一一箭竿岭的公路。这是一条沙土路,养路站设在李坪。路边常备沙料,随时填坑补路。
汽车沿洪箭线行驶,经过腰市、紫峪、李庙三条河,从河滩碾水而过。高堤如同两道门槛,重车越坎很不方便。国家刚搞三线建设,65信箱的卡车,往返洛南的班车,常陷在水里抛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车弄出河滩,司机急得跺脚叫唤。
农历七八月间,四十天老淋雨,木里木囊,总不断线,就像今年。河里红泥水,涨到大腿根,想过愁死人。东来西往的,上街赶集的,背老架幼,掮笼举筐,艰难涉水; 西坡“民中”的学生,把书包绑在头顶,手拉手过河,一步步惊心。
社会主义,为民谋益。天降好事,万众欢喜。洛南县于1965年冬,在腰市河建成一座水泥桥。五个高桥墩,桥宽可会车。这在当时,算是大桥,工程不小。我的岳父曾参加施工,干活重生活苦,在河滩搭草房居住,在地上铺麦苫当床。晚上天寒铺冷,睡觉蜷成疙瘩。顿顿吃模糊面煮萝卜英子。锅里一把盐,再没啥调和。饿了勒裤带,渴了喝凉水。为修这座桥,把罪受咂啦。老人家是该县县城人,多年以后成为泰山,讲述这段尘封往事。回想这些,我总认为,月亮沾了太阳的光,腰市人应谢洛州人,铭记建桥恩。应把这座桥,当成连心桥。把商州北大门,办成两县连心驿。
大桥建成,山川轰动。连通两岸,人车畅行。平时过河不踏列石,夏天人畜不用趟水。跨河通道笔直宽广,不烂不塌可耐百年。从古到今人老八辈,哪个见过这种 “天桥”?新桥出世巍然屹立,成为一道靓丽风景,也是家乡地理标志。
长桥老堤,儿时记忆。宽河旧景,永留脑际。河流不息,往事历历。
我于1963年生到腰市,从记事起,没见过这寺那院,腰寺腿寺,生来就有两道长堤一座大桥。幼时在河坝里,白天开批判大会,主席台在河堤上; 晚上放黑白电影,观众站在大桥上。有次演《英雄儿女》,哥带我坐桥南边人行道上,边看影片边吃柿巴豆。看的激动时,噎得直呛口。
穷乡离城远,没有娱乐场,也没幼儿园。河边的大堤,河上的大桥,是碎娃的乐园。我常随伙伴,在堤上逛、桥上耍。曾与供销社董主任的小女海莺,在桥头演两口子,玩过家家。
最快乐的是,年年到了伏天,桥面变成大床。太阳落到张涧岭上,屋里蚊子高兴乱唱,众人出门占桥铺床。在桥两边,铺被四行。过往车辆,灯亮号响,从中过往。男女老幼,睡在桥上,避蚊乘凉。入睡之前,大人在桥上谝梆子说古经,或叭嗒烟锅子,靠着桥拦琢磨颇烦事情。碎娃下河打浆水逮蛤蟆,或光着精脚片子,在桥上跑来窜去。三小队的战胜伯,爱在桥上显学问,总喜欢问别人:“你知道咱这桥,有多少柱子、拦杆?外人问起来,咱要答上来!”
桥下滩阔,水丰河宽,水生物多。河流之中,鱼儿跳跃,鳞甲闪烁。河西张涧路口,有一座水磨房,流水冲转机轮,机器磨面舂米。泄水井底部,水深鱼扎堆。街南头的歪狗、老虎,程村的夹夹娃等,半壮小伙子,脱成精尻子,提着空笼子,钻到涵洞内,打捞大鲤鱼,一捞大半笼。嘴里唱着啷哩个啷,提鱼回家烧油钪(kang)。
河滩里,娃子娃,女子娃,翻石头,逮夹夹。北边几个水潭,小虾密密麻麻。哥哥用笼捞出,回家生煉(lan)爆炒,干嘣香脆好吃。
河里鳖多,少有人捉。富强他大,我叫叔哩,是个能员,啥啥都会,认得鳖路,常套王八。碎娃逮住鳖,不知道吃,也不会吃,用绳绳绑住鳖腿,拉到街上磨来磨去,磨死了喂猪。
我与红运拔猪草,离河堤根不远,蛤蟆蛄蚪一片,一条蟮鱼出现。那家伙身如抹油,圆滑光溜,咋恁难捉,用食指打钩,才把它夹住。
那时人穷,很少盖房。盖土房子,不用沙子。河床没人挖沙,植被良好,杂草茂盛,常来人放牛拔草。生产队每到暑期,在滩上挖个大方坑,在坑里压放新麻杆,灌水压石沤麻。
西坡底下,有条水渠。入口在屈村对面坡下的窑边河潭,出口在上述水磨房前。每天早上,坡上住户和中学灶夫,担着水桶到渠里挑水。有个冬天,“市中”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北头强娃子,拉着架子车,车上满装崭新的《毛选》,后边有几个人搭手推车。他们要过渠上坡,给学校送书。车过渠上木桥,一下压断桥木,车倾书掉渠中。强娃哥一看不好,急忙跳进渠水,弯腰打捞“圣书”。旁人跟着跳下去,把书全都捞上来,个个冻的腿发抖。
附: 旧词四首
忆江南
腰市桥
洋灰桥
幼时梦萦绕
桥上伙伴玩兴高
夏睡桥边蚊虫少
大桥风水好
西江月
忆童年
儿时穷乡画卷
夏季光着脚片
麻叶熏蚊冒青烟
街道捉萤玩谝
一番快乐夜晚
二门山上星灿
三伏洋桥占两边
四行地铺众眠
鹧鸪天
看仰泳
拦河浇地水潭深
堂哥仰泳找护神
要我充当观察哨
头近石坝喊停紧
泳开心 哨认真
却来螳螂把童引
背后传来一声响
哥头撞坝痛难忍
(注: 泳者是哥新社 )
采桑子
河 忆
儿时爱在河里遛
下水凫游
碰伤牛牛
脱精沟子不觉羞
少年常在河堤走
背着语数
想着窝头
二郎上学乐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