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新媒体 李静 武汉报道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任何时候开始学都不算晚。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断向上、向前,不能停留,才能有所成就,同时也会让自己身心愉悦。”这是哲学泰斗张世英的伯侄,新西兰华侨诗人张春台先生对人生价值观的定义。
在他的一生中,有很多不平凡的经历,从舍生取义的知青到改革先锋,再到商业强者,退休后成为文艺界新星,集成就与光环于一身,我想,这句人生箴言就是他人生之所以成功的原由吧。

知青岁月 奋不顾身救村民
1968年,张春台高中毕业后,响应了国家号召,投身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中,下放到天门县石河区七大队一小队,8个人知青小组,他任小组长。
当年夏天,雨水泛滥,连续几天的大暴雨,很多农田被淹。雨停的那天,听说大队书记涂以怀在半夜巡查秧苗时被毒蛇咬了。下工后,张春台便几个伙伴同去探望。
在书记家里,只见书记从脚到大腿肿得乌黑发亮,痛苦不已,一群人围在书记身边手足无措。外村请来土郎中来了后,摔破瓷碗,用尖锐的碎碗片将其大腿刺破,放出毒血,郎中说这只能缓解一时,要想不让毒血蔓延至心脏,需要到公社卫生院去配些中西药来治疗,且必须晚上就要吃到药,否则毒血上来了就有生命危险。
郎中开好了药方却犯难了,叫谁去好呢?乡镇的公社卫生所离这里有10多里山路呢,况且现在天马上黑了,山路易滑难走,可能还有不可预料的危险。
大家正在犹豫时,张春台站了出来,“我去吧,我年轻跑的快”,去过几次公社的张春台自告奋勇的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拿着开好的药单在大家期盼的目光中出门了。
没走多久,天完全黑下来,张春台在夜幕中深一脚浅一脚的快步行走。翻过一座山坡后,在两个山坡之间,他愣住了。眼前是水汪汪的一片,从京山县方向下来的山洪将去路冲毁了。没有其他路可走,也看不清前面的方向,周围荒芜人烟,上游下来的洪水裹挟着一些东西仍在冲流下来。
是继续前行还是返回?时年19岁的张春台心急如焚又不知所措,继续前进的话,就需要从这个极其险恶的水域里游过去,可就算自己水性好,这样贸然下水也是异常危险的,如果被水冲走或淹死,自己是家中的独子,父母怎么办?如果不过去,书记就必死无疑.......
面对这个进退双难、生死抉择的时刻,张春台在去和不去间左右为难,思想在拼命地挣扎着,绝望无助……
书记痛苦地呻吟,出门时大家满怀期待的目光,时时浮现在眼前,经过一段时间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张春台下定决定,不怕牺牲,最终舍己救人的想法战胜了恐惧和焦虑。
他担心医生开的药方被打湿,就干脆脱下衣服,将药方包好,用一只手举着,另只手在水中侧身划游着,树根、土石块、杂草,各种不知的杂物,在水流中不时地冲击着他,由于看不清方向,他只能向大概的方向游去。几百平米的水域,硬是经过好长时间的挣扎才爬上岸。
瘫倒在岸边休息了会儿的张春台,暗自庆幸自己活着游过来了。他不敢耽误太久,立马又继续朝卫生所方向摸索前行。
可刚走几步,在一田梗处,突然脚下一吱溜,心里咯噔一下,不会是踩到蛇被咬了吧?
一种恐惧感又袭上心头,想到自己好不容易没被水冲走,现在又被蛇咬,感到自己命运如此多舛……可是片刻后,没发现腿脚有疼痛感,于是大着胆子低头去看了看,才发现是条乌鱼。虽是虚惊一场,可对张春台来说,这又是一次终生难忘的恐惧瞬间!
到了卫生院约莫凌晨左右了,当时正好有个三、四十岁的值班医生,见到了医生,张春台像见到救星,赶忙把用衣服裹着的药方交给他。医生询问了书记病情,又得知张春台冒死救人的经过,对他的英勇无畏感到十分敬佩,马上配了些西药,又好心的在门外小坡上,把自己种的“七星草”(专治毒蛇咬伤)摘了一些,连同西药一起用油皮纸包好交给张春台,嘱咐药的吃法和用法,并指给他一条较近的路。路虽近一点,但同样需要从洪水中游过去。
有了一次经历后,张春台胆子大了许多,终于在天空泛白前,把药材交到了书记家人手中,涂书记得救了。为了不影响第二天上工,他又默默地赶回知青点。
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张春台声音低沉,点点泪光隐约地在眼里闪烁着。“后来回到家,我跟妹妹们讲起这件事,仍然心有余悸,当时我大哭了一场。”张春台说。

职场浮沉 率先改革创佳绩
近2年的知青下乡岁月,虽有劳作中的酸甜苦辣,有面对生死抉择的考验,却磨练了张春台勤劳、勇敢、顽强不屈的品质,也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根基。
抽调回到武汉后,张春台进到武汉水泥厂成为一名水泥磨磨工,磨工是厂里主要工种之一。主要任务是检查、操作大型水泥磨机及其配套的铰刀、提升机、等设备。他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
半年后,厂里采购回一台铁路局的蒸汽机车,打算从武钢矿渣厂用火车皮拖运水泥生产需用的矿渣到火车站,需要抽选2名司炉工。挑选司炉工的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责任心强还需要体力,张春台很幸运的被选中成为其中一名。司炉工工作非常辛苦,每班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甩煤”1000多斤进锅炉燃烧供足火车动力,可是张春台从来不喊苦不喊累。
在跟随铁路局的司机师傅学了几年后,张春台从司炉工提升为副司机,再到司机,还通过考试拿到了铁道部下发的蒸汽机车司机驾驶证。后来连续晋升为班长、后被提拔下火车担任车间副主任。
在任车间副主任期间,他了解到每年都有装卸机致人死伤的事故发生事件,“事关工人的生命安全,必须要想办法解决,确保工人的安全才行。”
于是张春台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在通过调查和仔细观察操作流程后,了解到人和卸车机同时在车皮内作业,在操作中机器伤到人的概率很高,这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他果断对安全操作规则及规章制度进行重新修改,新的制度是将以前人、车同时作业,改为装卸机在车皮内作业时人不允许下去,装卸机离开车皮停止作业时,人才能下车皮清理残留的原材料。这一重大的制度改革,彻底杜绝了安全事故发生,此后再无因卸车伤人伤亡事故发生。
张春台好学上进,喜爱钻研,他一边工作还一边努力提升。在参加厂里开设的设备原理与机械制图技术培训时,了解到滑动摩擦比滚动摩擦效率要低很多,且易坏,故障频繁。而厂里设备都是老设备,正是滑动摩擦传动多,经常“罢工”,维修起来费时费工,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张春台学以致用,大胆提议将所在车间的机器设备的传动更换为滚动摩擦,由铜瓦传动改为轴承传动。这一技术改革后,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同时也得到领导的充分认可,之后全厂推广,装卸机、提升机、筛子机等机器设备全部改革换成滚动摩擦,厂里生产效率直线上升,设备技术的改进使卸料产量及水泥产量逐年提高,加上各项工作推进,全厂产量从原来的每年8万吨水泥逐步提升到40多万吨。后来,张春台也被提升为副书记,副厂长。
一个国企的厂长,在那个时期是多么荣光,可谓是事业达到了顶峰,可命运又给他开了个玩笑,正处快速发展的武汉水泥厂,1993年被中国长江动力公司兼并重组,时任厂长陈少芳及副厂长张春台职务随即被免职为一般干部。张春台被调到企业管理办公室。
面对突如其来无缘由的降职,张春台没有怨天尤人,选择默默承受,对于很多人的调侃,也只是笑笑而已。他认为不管在什么岗位,都应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相信凭着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样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绩。
有一天在学习时,他突然发现有部分企业已有自己的商标品牌。他立马觉出,建于1958年的国企武汉水泥厂,一直没有注册商标,像一个没有姓名的成年人一样尴尬。头脑活络的张春台于是有了小心思——给水泥厂设计一个商标。几番思考琢磨后,于是自己动手设计画图,终于设计出一款寓意深远的商标,并为商标取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名字——“叠峰牌”,叠是指包装水泥是一层层堆叠放置起来的,峰是因为水泥的原材料主要部分来源于山上的石灰石,寓意武汉水泥厂如重叠起来的山峰一样稳固而坚挺。这一创意设计当时被国家相关部门认可,并被实际运用。张春台也获得200元奖励。
次年,水泥厂旗下一个有200余人的附属劳动服务公司,因经营不善,年年亏损,几年下来亏损200多万元。厂里为了扭转这一局面,特升派张春台为服务公司经理。张春台到任后,即对服务公司旗下的小水泥厂、预制板厂、水泥纸袋厂及商店经营等,从制度到设备进行了革新和优化,并加强管理,经过2年励精图治,实现将该公司扭亏为盈......
1998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水泥市场竞争激烈,销售回款为突出问题。厂里高层领导再次调整,首次实行竞争上岗,投票竞选经营厂长(专管销售经营副厂长)。
张春台以精彩的竞争演讲,及推出将原来的被动销售转为主动销售,按全市区域划定,实行由原一个销售科分为五个销售科,专人负责制,并采取激励措施,绩效与工资挂钩的营销模式方案,这一方案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以优于竞争对手的票数成功竞选为经营厂长一职,负责管理全厂最难办的销售和回款工作。
1998年后期,全厂再次投票海选董事长,规定得票最多者担任董事长并主持董事会。张春台在首轮海选投票时获票最多,可这一结果与局、厂领导原钦定的人选不一致,被宣布此次选票不算数,此后又变通方法重新竞选,这次张春台将自己的7票都投给了对方,最后以少于厂长2票的票数当选了副老总(副厂长)。
2000年,张春台漂亮能干的爱人,从武钢内退后从事钢材贸易,生意做得不错。她劝说张春台也申请内退一起打拼。反复思索后,张春台决心放弃艰难打拼出来的半壁江山,跟随爱人一起下海经商,创办钢材贸易公司,张春台任公司经理。夫妻俩人同心协力,生意越做越好,年贸易量年年递增,成效可观。
2002年,张春台的女儿出国到新西兰读硕士深造,之后定居新西兰,夫妻俩人随后为其团聚也移民到新西兰,现已是取得绿卡来往自由的华侨。
张春台的人生几多坎坷几多浮沉,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况变化,他始终都能保持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信念,实现逆风翻盘,用智慧和毅力创造一个个奇迹。正应验了一句话: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回归生活 绽放璀璨艺术之光
张春台不仅是改革先锋,商海强者,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特别是音乐和诗词创作上有极高的天分和作为,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退休后的张春台也不甘于虚度光阴,而是持续保持学习状态,努力丰盈自己的人生。他重拾中学时代歌唱家的梦想,先后在国内师从尹敬全、刘必胜、刘慧娟、方汉武等老师,在国外师从张蒙蒙、李芬、孟建宏等老师学习声乐、歌唱。他对艺术学习没有浅尝辄止,而是一头扎进来,每天不间断地练习。
经过几年的学习,天赋异禀的张春台终于“出山”了,于2015年11月在武汉音乐学院成功举办了个人演唱会,观众爆棚,优美的男高音赢得阵阵掌声。新西兰著名华人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张蒙蒙老师也不远万里专程赶来为他助阵捧场,武汉音乐学院毕业的歌唱家、教育家刘必胜与声乐副教授刘慧娟皆给予很高的评价,连武汉音乐学院声乐教授裴传雯教授也当场给予了肯定。
这一演唱会的成功,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了张春台,增强了他的自信心。2016年,张春台作为新西兰歌手代表参加了在中国南宁由8国联合举办的“跨国春晚”。
他独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被评为天籁之音,后被《广西日报》专门进行报道。2017年至2018年,参加新西兰春节晚会演出、新西兰华人华侨协会举办的中秋迎国庆活动;2019年,参与“第18界国际中老年人艺术节”,在光彩夺目的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未用麦克风清唱了一曲高难度歌曲《走上高高的兴安岭》,得到一致好评,并且获奖,曾被新西兰电视台主持人评为平民歌唱家。他积极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活跃在国内、外大、小舞台上,从未停止,用歌声为民众送去欢乐……
除了声乐,在诗歌创作及朗诵方面,湖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张春台,也重拾所学,潜心专研、深耕诗词,勤写苦练。最近一年来,师从东方老师、杨建大师学习朗诵艺术。
在过去的那段疫情肆虐的日子里,身处异国的他,时刻牵挂着万里之外的祖国及人民安危,在极度思念家乡和亲人时,满含深情地创作出多首佳作,每节诗歌都充满着深深的爱国爱家情怀。
“有种思绪常魂牵梦绕/有种情绪常心中荡漾/乡愁像藤萝/爬上海外游子的心房/曾记得/黄鹤从故乡仙飞/伯牙遇知音千古传扬/旖旎东湖赛西湖/南北飞架彩虹跨长江/那里有笑脸、回忆、梦想/日月匆匆四季飘香/父母佝偻的身影/儿女挥不去的念想/经历风风雨雨磨砺/故乡成为一座英雄城市/有多少感人镜头令人难忘/龟蛇二山焕发新姿/故乡重现灿烂阳光/邀白云捎去问候/邀清风带去歌唱/大武汉世界为你点赞/你如凤凰涅槃/美丽辉煌。
年初,这一首张春台朗诵的原创作品《啊,故乡》,让我们在欣赏其才华时,也体会到一个海外游子满满的家国情怀,深受感动。
除了《啊,故乡》外,《友情(异国与老友相见有感)》《无根花》《三角梅》《长青藤》《游子吟》《家乡的土地》《天堂珍宝一南岛风光》等16篇佳作同被收录于《中国近当代书画名家典藏一典藏》,17首诗被收录于《国家收藏.当代书画名家名录》中,书中张春台也被作为"特邀艺术家"作重点介绍。其诗作也荣膺2022年"当代诗人奖"大赛特等奖。
几年下来,张春台共创作并部分发表了70余首诗、文佳作。曾获第二届“经典杯”国际华人文学(诗词)大赛三等奖及新西兰“三公爵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优秀奖。现为世界华人音乐家协会会员(新西兰分会由方斌林老师负责),新西兰中华文联(主席为冼锦燕)及NZ国学诗词艺术协会(会长为嵇春声)首席监事,2023年新西兰爱华春晚副主席。很多诗作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书上发表。最近,“银河出版社”向张春台发来邀请,欲将其20余首原创诗作对照翻译成英文,出一本中英文对照《张春台短诗集》,出售推广至全世界,为传播中华文化贡献出一份力量。
2023年,张春台回到家乡武汉,国家十大朗诵大师,一级国家演员杨健和总策划代新元老师为其专门主办了一场云上朗诵会。并组织10多名全国多地的朗诵家们,分别朗诵了张春台的16首原创诗,多群现场直播,收听观众云集。
张春台笔耕不辍,今年初以来接连创作了《依偎》《春天是首歌》《情怀》《腊梅》《柏子香》等多首新诗并发表。
树高千尺不离根,人行万里不忘家。爱国之心、桑梓之情是融入生命的真情实感。今年年底前,张春台将在著名词作家、全国音乐家、舞蹈协会副主席佟文西老师及朱矩蓉团长的艺术团队的大力支持下,在家乡武汉东西湖区柏泉举办一场丰富的集自己原创诗歌朗诵,和歌曲演唱为一体的独特的个人演唱会,以此来回馈家乡的父老乡亲。

编后:一路走来,张春台一直在前行的路上,通过勤奋务实、坚持不懈的努力,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些宝贵的经历和品质,也是他人生价值观最好的诠释。同时也激励我们,人生任何阶段,始终都要保持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和乐观向上的心态,这样,我们才能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中,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同时心灵得以更加滋养,灵魂更加丰盈、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