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骨满山野,墨香染鹤山
——2022年11月19日青岛即墨文学研究会第二届文学采风(鹤山)散记
文/草根达人(周培达)
鹤山脚下,一群浑身沾满文字韵味的人,相约此地,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因为有着相同的志趣,《黄海文潮》文蹈涌动,每一期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会友们文采斐然,字字珠玑,金日采风,是为了更接地气。素材源于生活,文字来自灵感,才能写出最感动人的诗句。
回望往日,凝聚着编委们的辛勤付出,笔耕、采稿、审稿、校对、选图、修改病句、编辑,辛勤的工作,才有今天的成绩。
期刊内容丰富,微小说、记叙文、报告文学,诗词、散文、游记,办得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确是一本难得的好刊物。
此来纳鹤山植物之精华,寻道骨之仙风,采山上之灵气。你来了,我来了,自驾车辆纷纷到达聚集地。
会友相见了,似亲人,象挚友,带着微笑,充满了欢喜,握手、问候,热情洋溢。
一起出发,向鹤山深处,高处,放眼远望,登高极目,与最美的邂逅,与最好的缘遇,把旖旎风光尽收眼底。
山间林荫小道,石头间蜿蜒曲折的小路,汊涧幽径阶梯,变幻着弯弯的脚步。虽已初冬,却有着晚秋的样子,红叶、黄叶、绿叶,偶见山花摇曳生姿。
山路两侧有山里人摆摊,山货、土特产让人垂涎欲滴,这可都是绿色食品,若不是太重真想采购一背篓子。
前行,林荫小道弯弯伸延,幽径石阶步步高升,“将军观”首先映入眼帘,远望,西北方半山腰有一块巨石,形似身着盔甲的将军凝望东海,那正是秦时受皇命寻不老药草的徐福,化身成仙永远定格在此山里。
“柿子!柿子!”队伍一行里有一个随行小朋友在喊,我抬眼望去,几棵柿子树,树上尚有柿子没摘完,那是留给喜鹊的食物。黄橙色,圆润光亮,虽然有点稀疏,但果子的美景韵味诗意十足。我举起手机,拉近焦距随手拍了几幅。
立式山坡上雕刻“鹤山仙境”,四个隶书大字。会长陈阔深会长等人在此流连忘返,驻足点评,谈天说地。
旁边山坡上一棵独株小树,叶子橘黄色,一串叶子在其它掉光叶子树的衬托下,显得分外突出。
沿途小景点随处都有,只要你眼里装着美,处处都有风景绮丽。即使是一棵带着花纹的树干,一棵小草,也有它独特的故事。环顾四周远方奇石连绵,佛塔禅意。“天福地”巨石横卧,倒像是一个大元宝,“福寿”石刻落款孙文题。
登坡跨台阶,豁然贯通,山门大开,“聚仙门”威严大气,壮观竖立,情不自禁挥了挥手,“我来了鹤山,我来了仙境”。古人神工推开两侧巨石才有如此之神门,感恩当年道教仙人邱处机。
山门内,见似照壁的巨石上刻着太极双鱼八卦图,正对上山石阶,阴阳双鱼图上方天赐一石嘴,石嘴里衔着一颗小松树,别有一番神秘,两景上下对称,细品有颇深的寓意。
“遇真宫”楹联:“碧海苍山玉宇”,“春风丽日仙居”。拾阶向上,“仙鹤回鸣”是印象最深的景致,拍掌、震脚,听“招鹤回鸣”,似古琴回音奇异,嗟叹!大自然如此神工妙斧。
驻足遇真庵,见一石碑,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重修鹤山此庵所立,碑文是时任国子监祭酒(官职名称,相当于现在国家教育部最高掌门人)周如砥所题。做为周氏后人,我顿时肃然起敬,仰望六世老祖宗的文采和墨迹有一种荣耀感,老前辈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
山顶依峰,一口铸铜大钟引人注目,我操起钟锤,撞了三下,一撞国泰民安,再撞五谷丰登,三撞快乐幸福。钟声低吟回响,余音袅袅,悦耳禅语,响彻山谷,留影记之。
站在钟楼,远眺大大小小巨石布满山野,形状不一,但大多圆润光怪陆离,其中有苍松点缀,相映成趣,小朋友在山顶临栏照相,笑得开心,脸上带着几分稚气。依铁栏杆有点胆怯,亭台连着立陡峭壁。
放长眼,见东侧黄海轻雾缭绕,水天一体,仿若听到了涛声时而低吟,时而高亢,渔舟唱晚,浪花飞溅,沙鸥翔集。坐在硕大的巨石上,手触光滑,流线圆弧,心旷神怡,大口吸着新鲜空气,摘下了口罩,脱掉伪装,还原自由自在的自己,平静的心悠然自得,不亦乐乎。
山上巨石架洞,“朝阳洞”宛如天然石屋,古人在此修练成仙,烟霞沐浴,应该是十分惬意。最有寓意的非“滚龙洞”莫属,巨石大小混搭,洞里有洞,洞边有宽窄不等的缝隙,似乎是开了几扇扁平的窗户。爬着进洞,把自己放平才能进去,旁边忽听女声,“爬着是虫,滚着是龙”,闻听,我急忙打着滚改变了姿式。
侧身观察有一条横窄的长缝透着光亮,一帧别致的长卷画,卷轴横幅,这分明是中国画小写意。外视风景独好,不仿在此小憩,抬头仰视,见洞顶天花板,大小圆洞密布,好蜂窝状,这就是第四世纪冰川的遗迹。随拿出手机拍、拍、拍,这里果然有典故。
旁边一线天,让人感觉到光明与黑暗的强烈对比,在别有洞天里半仰半卧留个影,让你看看生活中的男贵妃醉酒是个什么样子,你是不是也是人生的第一次?
滚出了洞,成了龙,终于盼到出头日,又见两巨石中间夹着个破的石帽子,这分明是古仙人留下头冠的化石,不懂鹤山文化,哈哈,只能这么释义。
不远处,“栖鹤疏羽”,巨石造型天然成趣。品味一下,像是鹤头回身,梳理羽毛,长长的嘴巴搭在自己背上,轻啄细捋。右下方是“仙鹤洞”,那是它们的暖居。
斜坡上,一些小松树,小酸枣树,生长在石头夹缝里,感叹生命的强大和耐力。坚强、坚韧、坚挺、坚毅,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枫叶还红着呢,没有晚秋时那么妖娆,让人有点怜惜,拾起一片叶,放在手心里,仔细看看,那脉络,那纹理依然那么清晰。一阵风吹来,一叶与我擦肩,那是美好的缘遇。
那边山顶,一块圆顶巨石,上面见一微型小湖,像是一个缩小版的袖珍天池。夭然造物,如此这般,让人啧啧称奇。据传说,此小湖也是仙鹤梳妆打扮的一面镜子。
下山了,石阶、坡道转道,人工凿出的脚窝要踩准、走稳,不能顾此失彼,弯弯的山路,凹凸不平的斑驳,不知留下多少脚印,然而,都被风雨侵蚀的没了痕迹。
下山了,跌宕起伏却要脚踏实地,无了台阶,见一片青翠毛竹,“胸有成竹”,“道法自然”,“阴阳互补”。一处风景,一段缘遇,一阙诗文,一个故事。
老君炉”炼丹长生不老,谁又见古人活着与我们为伍,穿越时空仰望先人们,钦佩他们笃定前行,不挠的功夫。
别了,鹤山!一路兜兜转转,走马观花,看唱本骑着驴,怎一个“知”字概述。
别了,鹤山!近乎圆形、椭圆形的大石,似工匠打磨过,天地海几番变幻,风雨侵蚀,略悟道与法的真谛。
别了,鹤山!东海为邻,波涛为你歌唱,东崂余脉,松风为你颂词,千年山海依旧,万年生灵不息。
尽兴未完,余音未尽,你那旖旎风光难以忘怀,我与鹤山缱绻成双不离,我与鹤山眷恋不弃。
注:此文成稿于2022年11月23日,首发《黄海文潮》2022第三期文学专刊。
(一部分图片系会友拍摄,小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大部分图片系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