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阳光盛开的花朵
——读紫陌的散文集《半枝莲》随想
靖一民
收到紫陌的散文集《半枝莲》后,我首先读了郇如启的序言和雁阵的评论。郇如启的序写得好,既介绍了紫陌的创作情况,又画龙点睛式地推介了书中的部分作品;雁阵的评论对书中的部分作品分析的也很透彻,特别是文末对紫陌的期盼,态度诚恳,意旨深远,指出了紫陌今后的努力方向。因此,我赞成他们对紫陌的评价,似乎是没有更新鲜的话要说,只能谈点阅读时的感想!

首先是感觉书名好。半枝莲是一种喜欢阳光照射的植物,所以给人一种灿烂明媚、坚强勇敢之感,人们习惯以这种植物表达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以半枝莲作书名,既寓意着书中的散文都是迎着阳光盛开的花朵,也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如飞红落翠,弥漫着古雅风华的气质,能吸引人去书中寻找绮丽情味。
其次,发现紫陌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是写散文的高手。这本散文集,共分亲情篇、感悟篇、旅行篇、拾贝篇四部分,因为没有时间全读,我重点读了每一辑的第一篇。

当我读到亲情篇中的《海棠花开》时,我就吃惊地发现,作者写散文的才气,要比我预想的好很多,作者写春天的到来:“春天的美总是铺天盖地而来。春风十里,唤醒万物,犹如大幕拉开,按捺了一冬的花骨朵,一下子就爬满了千树万树的枝头。”短短几句话,就把初春的景象“画”出来了。接着,作者把话题引到迟开的海棠花上,然后引经据典,上溯到《诗经》和《沂州志》中对于海棠花的记载,细述完沂蒙栽植海棠花的历史后,很自然地开始介绍临沂人现在种植海棠花的情况。读到这里,我就开始替作者犯愁:如此虚写的一篇散文(既没有人物,亦没讲故事,还缺少细节),看你作者怎么收尾?结果我发现,作者很睿智,她笔锋一转,写母亲离世后,父亲在院子里种植了几株海棠花,以花慰藉孤寂的心灵,作者由此感慨:“万千浮华,哪比一缕清香?守护着一枝嫣然,轻语对东风!”写到此,戛然而止。很显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豹尾”,也只有这种结尾才能成为整篇文章的支撑点。因为从这篇散文中读出了韵味,我又连读数篇,发现紫陌有写散文的天赋,她总是以凝练的笔墨,倾述着自己咀嚼过的世界,不论是山林风光,还是朝云暮晖、流年旧事,都能化为她笔下情致盎然的随笔或小品。作者将这些美文汇集成书,我感觉这书就如同半亩方塘里的一泓碧水,远观平淡无奇,走近细看,才能发现那是一个精彩的世界,里面有鱼虾,亦有盛开的莲花!

再就是,生活永远都是创作的源泉。紫陌是一位生活经历丰富的女作家,所以她对生活感悟深刻,不论是写景还是塑造人物,都能还原生活的本真。先说她写景,在《十里春风樱之崮》中,紫陌是这样描写樱之崮风光的:“松软的草坪泛着鹅黄之绿,绿树甩着长长的发丝对湖乔装打扮,此刻开得最热烈的要数杏花了,湖边、山前路旁一不留神就与浪漫撞个满怀。”短短的一段景物描写,就把樱之崮的美丽风光描摹了出来,如同一幅油画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如临其境,能真切感受到自然之美!正因紫陌善于写自然景物,所以郇如启先生在序言中才称赞说:“在她的笔下,一座山,一条河,一棵树,一片叶,一朵花都吐露出人文情怀。”郇如启是诗人亦是作家,他对紫陌的评价是准确的,我亦有同感!同时,我还想说紫陌不仅善于写景,她在散文中所塑造出的那些小人物,也个性鲜明,真实可信。例如,在《夕阳下的父亲》中,她说童年时的“我”,因为与弟弟不读书、贪玩,惹怒了父亲,父亲本想打他们,可又心疼他们,不舍得把举起的木棍打在他们的身上,就用木棍敲打身边的石凳子。结果,由于用力过猛,木棍断成了两截。简单一个细节,就把一位慈父的形象塑造了出来。可见,紫陌的散文写景与塑造人物都臻于炉火纯青,所以他的散文不仅能真实还原现实生活,而且细品能咀嚼出浓郁的文学味。这难得的“文学味”是怎么产生的呢?我反复阅读才发现,紫陌写散文,习惯把所选择的题材放在心中熔铸酝酿成熟后才写,这样从脑海中流淌出的文字,辗转中透射出的已经是生活的残影,而这“残影”便是文学,便是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境界,紫陌将其表现了出来,不论是浓丽细密、旖旎酣畅,还是意旨多重、深味蕴藉,读者都能从中读出流动的韵律。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紫陌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散文作家,不论什么题材到了她的笔下,都能写出柔情万种的美文。但文学之路没有尽头,紫陌在现有的基础上,又该怎样努力,才能攀登上文学高地呢?我提三个问题,与紫陌共同探讨:
一是要避免写“精神撒娇”式的散文。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散文拒绝“精神撒娇”》的文章(用笔名“文统”),发表在《散文百家》杂志上。我在此文中提出了一种观点:自从有了微信后,散文就成了搞“精神撒娇”最常用的文体:一夜飘雪,第二天微信群里就会贴满了以雪抒情的所谓美文;春天还远着呢,那些写盼春、迎春、醉春的短章,就开始频繁出现在每个群里;还有些作者把吃喝玩乐都当作创作素材,硬生生将散文写成了令人生厌的流水账……这类所谓的散文,写得虽然是现实社会真实的存在,读着却品不出一丝生活的滋味,因为作者仅是在写小情调、小感受,搞“精神撒娇”,很难还原生活的本真。我感觉,这种现象紫陌也应引起注意,在今后的写作中,从选材,到构思与写作,都要远离“小女子”散文的风格,少写柴米油盐和生活琐事,多写大散文、文化散文,以紫陌的知识积累和文字功底,一定会有大收获的!
二是要处理好生活的真实与文学的真实相互间的关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拉斐尔在谈到他画的林泉女神时说:由于生活中美丽的女人太少,所以他只好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来画。拉斐尔的经验,对文学创作也有启迪作用,他实际上是在讲怎样做才能处理好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我前面讲紫陌的散文,能真实还原火热的现实生活,这当然是优点。但如果把紫陌文学追求的目标再调高一点,那就应该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写散文的。以咱们临沂的散文作家为例,高振的散文能发《人民日报》,张岚的散文能获“百花奖”,朱卫军的散文能在《中国检查报》开专栏连续刊发数月,还有也果、李公顺、刘星元等等,他们的散文为什么能发大报大刊呢?我认为,他们成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对于生活的真实与文学的真实处理的特别好!这一点,讲深讲透很难,仅是在此提出来,请紫陌深思,要知道,仅仅是真实还原生活,还不是好的文学作品,那不过是日记式的流水账;只有通过想象与虚构,营造出光阴之美,将生活的真实与文学真实进行完美融合,才能写出有深度、充满了文学气息的好散文!
三是要加大散文中哲思的含量。《半枝莲》书中的许多文章,已涉及到哲思,但我认为还可以再强化一些。美国舞蹈家邓肯说:“人最高的乐趣是生活在哲学里。”一位舞蹈家都能认识到哲学的重要性,我们作家更应重视这个问题。而且,许多人喜欢读散文,除了想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求外,更希望能从那些闪光的哲思中得到些许启迪,以此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因此,我希望在紫陌的散文中,能读到更多的哲思!
总之,《半枝莲》记录的是日子的写真与感喟,它通于人,通于事,通于情,通于理,作者评人议事、研理探今,文而不迂,放而不纵,寓绚烂归于平淡,能让人读出诗意之美。书中那70篇美文,仿佛是70朵迎着阳光盛开的花朵,吸风饮露,灿烂无比。感谢紫陌,在疫情过后的第一个春天,她就捧出这束美丽的鲜花,来点缀沂蒙文学的天空。我相信,有紫陌和众多文学爱者的不懈努力,沂蒙文学大繁荣的时代会很快到来的!
[作者简介]

靖一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任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东方青年》杂志主编等职,先后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近千篇。已出版《说给风听》等14部著作,为全国第七次文代会代表。
京都书画艺术网
山东书画周刊
编审/徐学胜 主编/王树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