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历史上建制始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历史上两为国都,六为州府,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无陂不成镇”的深厚文化积淀。拥有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天河北站、长江新城高铁站、武汉新港和武汉北站等交通物流枢纽。5条国道、8条高速、武汉地铁1、2、7、18、20、21号线等经过辖区。黄陂区有“千年古郡、木兰故里、滨江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誉,拥有盘龙城遗址文化、木兰文化,二程文化、首义文化四大文化名片。黄陂是湖北省第一台乡,第二侨乡。商代盘龙城遗址是武汉城市之根;5A级景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和建设中的武汉长江新城。
《黄陂人说》(方言散文)
作者:罗建华
朗诵:汝 沨
曾几何时,黄陂人是都市的乡巴佬。
不管你吃过多少碗热干面,不管你喝过多少瓶“黄鹤楼”,不管你住过多少年六渡桥,不管你进过多少回“新市场”,只要你话头音尾露出一丁点黄陂腔,长得再俏皮,穿得再摩登,也要说你是乡巴佬。
汉口人顶喜欢笑话黄陂人,民间流传种种段子,专门笑话黄陂人。
笑黄陂的山贫,人朝外走。
笑黄陂的腔土,话太肉头。
笑黄陂的人尖,财不外流。
那个杂种是的,硬把个黄陂人哪,笑成了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
黄陂人说:黄陂的山不贫。
木兰山、云雾山、石门山,山山有风水。
木兰晚钟、板桥仙迹、龙潭铁锁,处处留胜迹。
商代盘龙城发端,北周建制设县,两为国都,六为州府。凿断岗的东首,五龙捧圣,紫光四射,若不是恶人妒嫉凿断了龙脉,明代差点出了皇帝。
不出皇帝出总统,推翻皇帝创共和,民国出了个黎元洪,大号“黎黄陂”传之海外。
有道是“黄陂不出官,拦了两横山”,但人气聚集,藏龙卧虎,古有木兰替父从军,近有二程开坛讲学,英雄雅士辈出。
远的不说,明朝进士一十七,清朝进士七十三,内奉朝廷,外放州县,功在天下。武榜眼,曾大观一枝独秀;文榜眼,刘彬士、金国均双峰并峙。武昌首义,蔡济民拔剑出鞘。土地革命,吴光浩揭竿而起。抗击日寇,姚家山杀出李先念五师劲旅。解放全中国,徐海东、杜义德、陈庆先、韩伟南征北战,十四名战将位列开国将军。
黄陂人说:黄陂的话不土。
黄陂话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方言俚语俏皮幽默。竞选国语,黄陂话浸润楚风,当仁不让。推广普通话,黄陂话音韵铿锵,一时热火。而今,数十万黄陂人遍布全球,黄陂话是他们的“世界语”,一听就找到故乡,一说就慰藉乡愁。
没有黄陂话,哪来的湖北大鼓和楚戏?
张明智不是黄陂人,凭着一口黄陂腔原汁原汤,唱出了调调,红遍了三镇。关啸彬不是黄陂人,凭着一口悲迓腔别具一格,似无还有,欲断忽续,余音绕梁不绝,胜过空谷夜箫。
楚戏接地气,那个唱,那个白,那个逗,那个谐,叫你把泡子韵个足。草台班子一搭,下得了塆子,进得了汉口,上得了京都。《狱卒平冤》《彩凤搏鸦》《万里茶道》,登台大会堂,唱进中南海。小小一出《葛麻》,曾经风靡全国,拍了电影片子到处放,毛主席晚年都要调出来反复品赏。
湖北百把个县,就黄陂和黄梅各出一个大剧种,黄梅戏还算到隔壁安徽头上去了,唯有楚戏坐守本土大放光彩。
黄陂人说:黄陂人的不尖。
汉口人说“尖黄陂狡孝感”,那是作古人的,孝感人绞的是草把子,黄陂人尖的是斗笠。黄陂人为人,像黄陂糍粑一样实在,像黄陂豆丝一样厚道,不搞么事花里胡哨。
单说摆酒待客,肉元子、鱼元子、珍珠元子,图的是“连中三元”,愿的是“发富发贵”。肉元子要炸成“狮子头”,一个拳头大,三个小半斤,舍得唦!还有肉糕、扣肉、旋肉,一块寸金厚,秀气一点的汉口姑娘伢,一筷子挟不起来。
遇上红白喜筵,压轴的那一盘旋肉,更叫人大开眼界。只见八寸大圆盘,肉块蘸了自己晒的甜酱,红彤彤亮闪闪,一层码一层往上旋,矮的旋八层,高的旋十二层,耸得像个大宝塔。一盘旋肉拿账得很,没有三五斤“旋”不起来。旋肉上桌,托盘子得膀扎腰圆的壮后生,单薄一点的要压哈了腰。
黄陂人开馆子,吃客挤破门,大到“老会宾”爆烩三鲜,小到“谈炎记”原汤水饺,味美料足,不胫而走。
千说万说,树靠根发,人靠心发,因此黄陂人香火延续,要几旺有几旺。人丁一多,黄泥巴不够吃,就吃手艺。东乡磨剪刀,西乡做裁缝,北乡捏糖人,南乡打豆腐,各有独门铳。黄陂人再穷,从不做上不得台面的事,手握金刚钻,敢揽瓷器活。
“九佬十八匠”,出田贩,下汉口,沿路往城里走。
“无陂不成镇”,去哪哪热闹,成集成市,造福一方。
笑话黄陂人的汉口人哪里晓得,没有黄陂人,大汉口就少了“半壁江山”。一条黄陂街,荟萃八大行,头枕江汉关,脚抵接驾嘴,通九衢,达五洲。汉正街,长堤街,前花楼,后花楼,哪里没有黄陂人的家业商铺?多少“老字号”的金字招牌,挂了两百年,跨越三世纪?
汉口人最爱吃的热干面,“蔡林记”一碗都是黄陂的美味。
汉口人最爱穿的旗袍,“白海记”一身都是黄陂的绝技。
“高洪泰”铜锣一记猛敲,嘡嘡虎音,那就是黄陂的气魄。
“曹正兴”菜刀一丝轻削,片片薄雪,那就是黄陂的灵巧。
汉口有黄陂街,上海有黄陂路。黄陂会馆,北至沈阳、南到广州。黄陂同乡会,东到台湾、西到西藏。走南洋,下东洋,跨西洋,黄陂人四海为家,落地生根,见过大世面,撑起一片天。
黄陂人啊,谁说你是都市的乡巴佬?
分明是商埠的开创者,绝对是都会的探路人,当得起敢为人先,称得上时代弄潮儿。
时到今朝,汉口人不再笑话黄陂人,黄陂人也不埋怨汉口人。黄陂与汉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往日的黄陂南,正在的汉口北。古为城市之根,现开长江新城。一江春水,哥俩兄弟,秉持共同的基因,再造江城的新传奇!
黄陂人如是说。
——2023年3月26日修订于香江花园
作者简介
罗建华老师是长江日报高级编辑,省、市作协会员。他曾任长江日报长江周末编辑,文化报副总编辑,集团办公室兼党委办公室主任、武汉晨报总编辑兼总经理。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董事等职。享受政府专家补贴。三获中国新闻奖,获湖北省第三届新闻名人提名奖。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外聘教授。他发表的各类文学作品计百余万字。
罗建华老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武汉人。出于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他以最能反映武汉地区民风民俗的热干面为题材,以最原生态的笔触,把街头巷尾、名铺小摊前,形形色色、生性洒脱的市井生活,展示在广大观众和听众面前。
朗诵者简介
汝沨,原名祝芒。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黄陂工作部执行主任。热爱朗诵艺术,曾经参加CCTV主办的海峡两岸三地空中诗会,多次参演各种大型文艺活动。喜欢文学文艺,喜欢摄影,在平凡的生活中追寻艺术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