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沙故渡觅旧踪
文/韩兴祖

2022年冬天,我们决定去攀枝花市过冬。
攀枝花市,在四川最南端,地级市,行政区域7414平方公里,121.4万常居人口,蕴有丰富矿藏,人均GDP曾一度名列省前茅,集旅游、生产型的小山城,成昆铁路经此串连川滇。北离成都620公里,南距昆明270公里。地处横断山(脉)攀西裂谷中南部,地势复杂,以中低山脉为主,约占市区百分之88%。夏季较长,旱雨季分明。日照充足,全年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均气温20.4度。冬天早凉昼热,全天暖阳高照,是老年人“避寒(冬)”好地方。
成流于甘肃玉树的金沙江,奔驰游走崇山峻岭千谷万壑经二千公里,至下游攀枝花。碧蓝油绿的江水,像一条流动的绸带,曲绕蜿蜒穿市而过。使攀枝花,有山有水空气好,更有温暖阳光,真是康养福地,旅居过冬佳绝处。
此地原为“不毛之地”,藏隐山间人不识。
攀枝花地名,离不开三大线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对我国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对我国发动战争。战争对主要工业发达城市,是最大威胁,为避免战争对国家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党中央对“三线地区”进行大后方战略性开发建设。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临近凉山的金沙江北,盐边县西南那到处荒山野岭,徒崖峭壁,沟壑纵横,谷地平坝狭小,乱石遍地,连地名都叫不出的大山里,勘探出蕴藏量巨大的磁铁矿、钒、钛和煤矿。1958年李四光向毛主席汇报时,毛主席问:“哪地方叫什么名字?”李四光说:“那儿只有一个七、八户人家叫’上坝’的村子,村口有一棵攀枝花古树,汇报材料都标注:’攀枝花’字样。”毛主席就把这里称之“攀枝花”,因此心心念念。1965年毛主席提议在“攀枝花”建设一个150万吨钢铁基地,由周总理亲自抓总负责,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李井泉为主任、程子华、阎秀峰、彭德怀等三位副主任直接领导。程子华等领导,不辞辛苦,不惧山峻路险,烈日灼烤,野兽出没之危险,亲临第一线,勘察、指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口号激励下,先后来自全国各地50万的有志青年、技术骨干、冶炼人才,聚集于此群山中,革命加拼命,轰轰烈烈地拉开了“攀枝花建设”序幕。那年代机械短缺,全凭手作肩扛,开山填壑,平岭拓坝,日追夜干,艰辛创业,蓄发5年之精力,在“弄弄坪”约5公里长,300米宽的狭长地带上建修了一座钢铁之城,1970年6月29日炼出第一炉钢水。经几十年攀钢人努力拼搏,“攀钢”成为我国钢铁基地,现在我国的高铁百米钢轨,70%生产自“攀钢”。1965年筹建“攀枝花特区”时,将云南永仁县、华坪等地划出数十个公社;四川盐边划出几个公社,组建“攀枝花特区”。为保密,以近处金沙江有渡口,对外称“渡口市”,直到1987年更名为“攀枝花”市,如今拥有“三区二县”,全年蔬果飘香,四季花鲜,全国唯一以花名命名的城市。
我居住酒店后山南端的北坡,有1964年大规模建设之初,为让建设者们有安身之处,云南省建设公司奉命筑建了十六幢干打垒房屋,俗称“万人招待所”。“万”人居此,历经数十年,逐渐引成一条热闹非凡,人流涌动,商业繁华的“渡口街”,成为渡口市市中心。本世纪初,随攀枝花建设,渡口街已失去当年繁华,在拆旧重建中,当年“万人招待所”几乎拆毁,群楼拔地而起,依山而筑。仅唯一当年一幢青砖灰瓦,清水墙,双坡屋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保留下来。此楼建于1965年,占地850平米,因门牌号为“十三”,故称“十三幢”。当年邓小平、彭真、彭德怀、薄一波、方毅、郭沫若……诸多领导人与嘉宾都曾下榻于此。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
十三幢内,保留着1965年11月底邓小平与当时三线领导研讨建设方案的沙模和照片。室内展放着各种矿石,科考者照片,有周总理亲自指挥1971年5月21日“中国第一大爆破”狮子山“万吨大爆破”的电话记录,有彭德怀与建设者们谈笑的照片,有当时毛主席关注攀枝花建设迫切心情话句:“建设攀枝花,要有紧迫感。这是与帝国主义争时间的问题。”“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钢铁厂问题,是战略问题。”“不搞攀之花,这是没有道理的。不是早知道攀枝花有矿嘛,为什么不搞?”……。还保留着当年邓小平举行秘密会议的密室,通过这些历史资料、照片可见当时中央领导对建设攀枝花特区的用心良苦,建设者们的冲天干劲,建设热情。
十三幢是当年“渡口三线建设总指挥部”招待部委、中央领导、省内外特殊贵宾下榻的招待所。
那“渡口三线建设总指挥部”在哪呢?
沿十三幢西坡下大渡口街北,渡口大桥南堍,自南向北倾斜500米至金沙江边,是一条“江边街”,曾为渡埠,虽有仓储民舍依然荒凉,此地是“三线建设”发源地之一。1965年春,其时条件十分艰苦,建设者睡在帐篷里,没有电灯,半夜山上野狼呼嚎,听得人毛骨悚然。没有电许多机器无法使用,他们从云南购来一台3千瓦柴油发电机,装架好正遇下大雨,工人们撑着伞保护发电机,终于发电成功,从此有了电,这就是后来的501电厂。1965年3月,在电厂南150米处,修起一座长180米、宽3.8米,由34根钢缆,与分别两头高约8米桥塔牵拉的全钢悬拉索桥,“渡口索桥”,人称“金沙江第一桥”。可驰8吨卡车,大大方便人们往来,结束了“心惊肉跳”的木船渡江①,成为当年过江交通枢纽,直至上世纪末其与大渡口街一样,是渡口市最繁华热闹的市区中心。邓小平、彭真、彭德怀、贺龙、李井泉等领导同志当年都曾经从这桥上走过。1981年铺设煤气管,此桥封闭,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儿最重要的历史遗址旧迹,当属江边街137—2号“渡口三线建设总指挥部”旧址。
在2002年新建“渡口大桥”时,江边街拆后重建,多条高架公路,次第错落交织江边街空间,街道房屋重修调整,无熟人指点很难寻见其旧踪,几经周折,多方打听,终于沿新江边街寻找到。在桥头堡酒店堡坎下方攀枝花大道下面隧道出口处飞展而出的高架下,与江边金沙江大道高架左转匝道和江边街交汇夹角处,在三角梅和树枝半隐半掩里,从栏杆上刺状铁丝卷状密网中,瞥见有文物保护石碑列立于平台上。平台下有几间土坯墙体半露,小青瓦双斜坡屋面组成L形的平房。据有关资料:“始建于1958年,坐南朝北,占地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土木结构。从1964年9月第一支建设队伍进入攀枝花始,在此设立“攀枝花工业基地临时领导小组”受西南局三线建设筹备小组领导,负责现场的工作指挥。1965年2月,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徐驰为首的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领导人组成的攀枝花(渡口)建设总指挥部。(在此)制定了攀枝花初期建设的具体方案,攀枝花开发建设由此全面展开。
渡口建设总指挥旧址。是开发建设攀枝花的历史见证,是不可复制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
2002年正式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凝视着这位久闻其名未曾相识的老友,仔细打量,斑剝脱落的泥墙,露出了当年筑砌的黄泥土坯,就象经年累月身上没洗换过又脏又破烂的衣衫;旧址由四间长两间短的平房紧密连接,长的房屋只能见到房背,短的两间能见到房屋正背面,还能看到朝东有门,门侧隐约有几个白色数字“137”,新街改道移到了旧址后背,旧址正面,应北对原街道。从匝道俯视,可见旧址正面,墙体眼感略比后背好一些,木制门窗尚在,此房倚山坡而建,房前走廊靠四根砖砌3/4米柱脚支撑,犹如吊脚楼面对原老街,两头由水泥台阶上正房。多处墙泥有剝落,屋面塌陷,挡板脱落,甚是苍凉。旧址东侧门窗皆无,用红砖垒砌;破败房檐处,露出许多木头椽子,犹如老人张开的枯槁手指;瓦片掉落处留下的窟窿眼,犹如老人头顶乱发中尚未愈合的疮疤;纵观旧址,犹像一位衣冠不整,孤寂独寞,年迈体衰的老人,在自生自灭地苟且余生,让人怜悯而无力相助,真叫人不见时,千方百计寻跡访旧,一见面,不禁悲从心起,又无力解其凄凉。这是一位功勋卓越的老人,这是三线建设,开发攀枝花工业基础的“编导室”,这儿编导了无数三线建设时代剧,涌现出无数三线建设英雄,塑造出一代热血无私奉献的建设者,她是一位久经沧桑亲眼目睹渡口发展,攀枝花腾飞的见证者,是攀枝花城市的摇篮,城市的根脉。
据说,此旧址原为会理一镍矿中转站,土地产权属会理,攀枝花无权擅自做主,有关部门(2021年)已筹款60万元保护却无法进行。这已经风吹雨淋,日渐风化再过几年,不及时抢救修葺,妥然维护,这位年近七旬,身弱力薄遍体鳞伤风烛残年的“老人”还能坚持挺立多久,让更多人去铭记那段辉煌而非凡的历史。
希望“两位儿子”(两地)矛盾早日协调解决,让旧址得到及快修缮维护。
君可闻:“子欲孝而亲不待。”“老人家“不能再等啦!
兔年正月初七回成都前,我特地又去金沙江边看望了“金沙江第一桥”,拜访了“渡口三线建设总指挥部”旧址,愿下回见君时旧貌换新颜,青春焕发。
①当年此地人有五怕:“一怕大风二怕狼,三怕土匪放冷枪,四怕木船过金江,五怕地震摇垮房。”
记于2023年春末。
作者简介:

韩兴祖,网名:狗尾草,退休工人,江苏人。平时爱将自己经历、见闻、观想码成文字与大家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