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22章俗解
老子住在函谷关,徒弟尹喜提供了幽雅的居住之处,每日有可口的饭菜。他得以静心整理毕生的经历,深度思考天地人的道理。
近日,关令尹喜将军到周都洛阳去述职。老人家倒觉得有几分寂寞。他自从在朝廷辞去官职,此前云游四方,讲学授道。也没有想收徒传承。道学万事随缘,弱于教,强调化,不文不火,以求改变于无形。在函谷关应尹喜心诚所愿,有了这个关门弟子。尹喜天资聪明,秉性善良。求知若渴,又有渡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老子知,这是上天的垂青。晚年有心仪的弟子照护,又能将大道续播于未来,他心里十分的欣慰。
尹喜离开几日,缺了伴,只有书童围绕在前后,反倒有些不习惯了。
过了些时日,尹喜风尘仆仆从京都洛阳回到函谷关。朝堂的几日,显然心情不畅。

周朝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封建的食利者阶层越来越庞大。不劳而获还荒淫无度。民间百姓被盘剥压榨,生活十分痛苦。尹喜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将民间底层的所见所闻,在周天子上朝时直谏报告,不合天道,说这是胡折腾,导致了天怒人怨。不想他的谏言无人响应,还招来不少当朝大臣的反对和嘲讽。周天子还训斥了他几句。
"诶,……腐败哇,假话连篇,谄媚奉承,如此下去,国将不国了。"尹喜向师父陈述几天来的遭遇,心中很憋屈的。
老子听了尹喜的陈述,微微一笑,"把心放平吧,天下事只能顺缘了,一切是最好的安排。大周朝的命是不会长了,种种兆示已经显象。有时候,用心去挽救一件不可能回天的存在,反倒是自己的愚昧了。正直无私,固然好,审时度势更重要。"
这一切的发生都很应景的。老子近些天写《道德经》,正聚焦在大道的应用篇。天地有无形的大道,大道有物有象,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描述状态。只有反映在人间道,处理每天的不测变化,起心动念,直面现实,道就会显象,贯穿在生活的点滴之中。道,才会鲜活的表现。
于是《道德经》的第22章岀炉了。
"尹关令,你就听老夫给你慢慢唠叨了。”老子捋一捋白须,神定气闲。
《道德经》第22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则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尹喜毕恭毕敬的坐在老子对面,听老子对每句话的解读,如沐春风。心中的不快早以荡然无存。
老子说,"曲则全",受委屈,被别人不理解,这可是人间的家常便饭。这也是天地之道。曲折蜿转,反而得以保全。有什么烦恼且耐心消受,等待时机,随着时空的变化,想要的全过来了。

"枉则直",枉可解为冤枉,也可理解为弯。冤枉和正直是相对的,弯曲和直道是相对的。直是弯,弯是直。现代人有句名言,两点间的距离不是最短的。就是说这个道理。道理从哪里来,大自然。天下的道路,流水的河道,横亘的山脉,还有今天卫星的轨道等,有一条是直的吗?最终道路到达了目的地,河水入了海洋。九曲十八弯的高山绵延成了美丽的风景线。卫星掉不下来,只能一直绕圈转。枉,弯,曲折,是天地间万物的属性。
"洼则盈",也是大地的属性。洼,低洼,低调。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上善若水。水的品质就是不争而利万物。高高在上承载不了事物,低洼之地却可满载而归。这就是现今人们常说的,水低成海,人低成王。
"敝则新",敝,是衰败,是老残。是事物在吐纳中升华,新陈代谢。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人类的季节变化,"春夏秋冬",物质的变化,"成住坏空"。人也一样的,不可抗拒"老病死生"。
"少则多,多则惑。"
惑,迷乱,疑虑的意思。少和多是相对的,想拥有的很少,欲望低,反而充实,收获的多。搞企业做科研最能佐证。专注一件事,一口井打到底,结果是收获多多。有的人一生打了多少口井,泉水还是流不岀来。欲望太大,力不从心。气不聚志迷乱。有人立常志,追求少。有人常立志,胃口大。但大道,老天爷总是偏向欲望低的人。每天东眼西看的人,不专注一技的,最终一事无成。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式,规律,格式的意思。
抱一,为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圣人,可以理解为有大智慧大成就的男女。
老子说,为什么这些人能有大成就,因为他们依大道而行,紧紧围绕自然法则,依老务实,认真,守信,将大道完美融合到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之中。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固执己见,反而看的明明白白。
不自以为是,反而掌握的清清楚楚。
伐,自我欣赏,自我炫耀。不自满,不炫耀,不骄傲的人,功劳反而不损减。
矜,矜持,自以为了不起。有些人低调谦虚,不贪功,不邀赏,反而能长长久久得到尊重和仰视。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22章前半,老子用精彩又精要的语言描写了圣人的五种为人处事的表现。5个字:曲,枉,洼,敝,少。我是委屈的,我是忍辱负重的,我是低调做人的,我常自觉处在残缺的状态,我不想得到多少。多么含蓄的5种修行方式,不是我老子发明的智巧。是老子经过无数次的省察天地万物后,发现的大自然规律。长久不衰的事物都是伏藏低调的。其结果又有5字对应:全,直,盈,新,多。不想要,不想斗,不想争,反而都有较好或完美的收获。
在此先不说老子对大道的阐述多么的严谨和精致。光说老人家的文学语言,寥寥数语,充满的逻辑内蕴,天地日月之间随手拈来的的空间想象,把大道智慧巧妙嫁接到人性烟火中的法力。不得不说惊为天人。
"夫唯不争。"老子说,所以讲明白这个绝世的真理。按清静无为的大道法则面对世间一切事物,所以说抱着不争的态度,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天之莫能与之争"。走遍天下无往不胜,无往不利。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说,古往今来那些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经过了艰难险阻的,曲折危机中挣扎的,都没有中途夭折而亡,都活下来了。都得以保全下来。这可不是妄言虚构的,事实可以证明。
"诚全而归之。"第22章的结束语。真正是这样的。最终的胜利,成功,硕果,属于他们。他们这些走过了艰苦卓绝的弯道的人们。懂得不争,大器晚成啊。
左宗棠有一付名联,"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也是进一步说明老子揭示的成功保全过程。人不但有勇气,还要有智慧。还要有足够的坚持坚韧耐力。

一个曲字,描写了天,描写了地,描写了人生。时势变化,螺旋式上升。大地轮回,四时往复循环。生命的道路,更充满曲折,充满了变数。
老子的画外音,谆谆告诫循天地之道,冷静面对一切遇见。凡事急不得,慢慢看,慢慢的来。春天每年都会来,严酷的冬天也是照样绕不去。只要想长长久久的活着,你必须遭受和熬度人间磨难。
《道德经》第22章阐明的人间道,重在启示了我们两个最实用的道理,一个是生活长路永远不会平坦,别想靠天命,靠运气吃饭。靠智巧,靠投机只是一时的游戏。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个道理是不争。不争,不是消极,不是放弃。谦让是为了积聚自己的实力,闭关修行是为增强内在的功力。刀枪暂时入库是伏藏锋芒。不争是内敛气聚,舌头本领才是外强中干。政治,外交,军事等一国的治理何尝不是这样。善刀剑者刀下死。
俄罗斯狂人普京有句豪言,我们只有两个朋友,就是我们的陆军和海军。道理是闷声不响的,也是以不争对付即将的争夺。
人的一生更是如此,争什么,抢什么。自己没有真本事,没有知识的储备和韬略,没有伏藏的气场,成功成就是绝不可能的。有了能耐能量,一脑子的智慧和精神,还用挤破脑袋争吗,还怕没有用武之地吗?不用争,天下无处无人不识君。
对比一下中国及外邦为人处世的智慧,话语不同道理通。
欧洲人有4句经常用来约束自己的经典,"难能之理宜停,难办之事宜缓,难处之人宜厚,难成之功宜智。"好好思量,没有一句直不隆同的坚强,都是迂回,绕行,柔软。对待任何人与事,尊重,谦让,不争,才能获得良好的预期。
现代国人也总结了古希腊伟大哲人亚里士多德的智慧,罗列了做人应记的5句经典话:
一,生命是一个过程
二,优秀是一种习惯
三,两点间的距离不是最短的
四,知道如何停止才能高速前行
五,施舍是恩惠,放弃是智慧
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在研究一件事,克服人性中的顽劣习性,战胜最大的敌人。敌人是谁,就是自己。
学习老子的《道德经》,目的是觉悟自己。每个人都想活的幸福,和人碰撞的麻烦少些,做事顺心顺意。掌握了"曲则全""不争"的法门,自然如鱼得水。在充满了螺旋,曲线,弯弯绕的世界,就不至于畏惧,怨忿,嗔怒,发牢骚。艰难困苦,忍辱负重,是逃不脱的天地之道。
学道的如此,学佛的也如此。人人都有佛菩萨的相,本自具足。开发成什么样子,全靠自己的修行。
佛家的经典著作《金刚经》,与老子的《道德经》是异曲同工之妙。金刚经是佛祖和一群弟子聊天怎么做人,道德经是老子和徒弟尹喜聊天如何承应天道,做正确的人,走正确的路。
圣人们把有些太简单的话翻过来倒过去,一致对付人性中自有的愚钝,让人觉醒,找回本来属于自己的优秀。

《道德经》第22章,老子告诫我们致胜自己的几件法器,曲则全,不争。不用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一个"不争"炼的炉火纯青,足够在人生的小江湖里对付风云变幻。
(待续,第2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