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李明瑜新作:五月诗社,是我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起点。虽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已擦肩而过,但我永远记得这个青春的精神家园。
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作者:李明瑜
2023年3月25日下午,桂汉标老师突然发来微信:通哥刚去世……我十几分钟后才看到这个噩耗。一下子说不清什么滋味,我只简单回了:“啊!震惊!”刹那间,我的眼睛似乎有些模糊,但摸了摸眼角,还没成泪。
年过五旬,喜怒已难形于色,即便丈夫也没察觉我情绪沉了一大截。我翻看着《诗的红三角》公号上众多悼念通哥的文字,陷入了回忆之中。
回忆起与通哥一同学诗、写诗的日子,回忆起我在五月诗社获得的成长,回忆起桂老师、春华哥、妙蓉姐、瑞玲姐、周伟哥、杨振林、林少英、董妍……这份回忆很长,却十分真切,直到通哥离世近月,我才提笔写下此文。
一 年少时,曾与通哥一同追逐诗歌

▲图片说明:李明瑜(左)、欧运通(中)、杨振林(右),1991年4月在广东省作协培训期间在广州天河体育场拍照留念。
从1988年初夏被邻居林少英引入五月诗社,到1992年4月我离韶赴京北漂,五月诗社肥沃的土壤中滋养我五年,受益终身。
韦伯、桂老师以及一众骨干诗哥诗姐共同铸就五月诗社强大的诗歌氛围。精神自由、奋斗的青春、自我价值,这些让青年人狂热的意象裹挟了包括我在内的几十位诗歌青年,让我们在诗歌写作的道路上如痴如狂。
通哥才华出众但性格腼腆,对外部世界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能力,对自我有着深邃的认知。1989年,通哥的《老区印象》组诗获广东省第七届新人新作奖,一战成名。两周一次的五月诗社例会上,通哥总是被桂老师点名发言。
我与通哥大概是相差10岁,认知水平不同,通哥的发言我并不能完全听懂。不过,在慕强的心理作用下,我常常向通哥请教。
很快,通哥、我和董妍被大家归为一个类别:“怪味豆”。韦伯还给我特制绰号“九制陈皮”,并宠溺地叫我“九仔”。别人怎么理解,我不知道,但韦伯叫我“九仔”,我感觉到的是一种肯定,对我认识世界、认知自我能力的肯定。
1991年3-4月间,受桂老师推荐,通哥、振林、晓燕姐和我获得广东省作协一个月的培训机会,来到了广州文德路,共同追求诗歌。
那是我距离诗歌最近的时刻,我用自己所有的热情拥抱诗歌,诗情洋溢。通哥作为大哥哥,善良、宽厚,在学习上生活上都很照顾我,我们四人一起游历广州,留下青春的脚印。
二 忆通哥,一代人的倔强与坚守

▲图片说明:2015年4月,我与通哥加上了微信好友
1992年,邓公“南方讲话”让中国改革开放的势头再燃,经济发展空前活跃,作为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在机缘的牵动下,我北上京城开始北漂生涯。
离开韶关,就离开了五月诗社,与通哥的交往戛然而止。我偶尔返韶参加诗社活动,与通哥也仅是微笑示意,无从深聊。23年后,2015年,我与通哥加上微信,才恢复单线联系。不过,加上微信也仅限于节日问候,没有日常的闲聊,更无从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交流。
当年二十出头的我,并不真正了解三十出头的通哥。四五十岁的我,也无从了解五六十岁的通哥。
三十年转瞬逝去。
为何“断交”三十年后,我在思忖良久之后抬笔撰文追忆通哥?我想,我是在追忆青春时代,在追忆以通哥为代表人物的50/60后的倔强与坚守,为我们这一代人点赞。
这三十年间,有关通哥的消息我都是从桂老师寄送来的《五月诗笺》、书籍以及诗友们那里零星获取。按世俗名利观标准,在诗歌道路上修得通达境界的通哥,并没有在日常生存环境中复制出花团锦簇,而是以最平凡的状态生存,并怀揣最高贵的灵魂,恪守着对诗歌的初衷。
通哥是个有着高道德标准和生存原则的人,面对在物欲中快速堕落的外部世界,他保持了一贯的世界观,倔强地坚守。他尊重内心,淡泊名利,获得了内世界的精神自由。
我因此而尊重通哥。
三 五月诗社,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图片说明:(从左到右)欧运通、冯春华、刘桂兴、杨惠民、李明瑜(作者)、林少英、韦丘、董妍、郑凤英、刘燕明、杨振林,摄于1990年1月30日
五月诗社屹立四十年不倒的核心因素,我的理解,是它对追求精神满足的人们以极大的包容和鼓励,并凝结为一个强精神符号,成为每一位五月诗友共同坚守的精神家园。
一个以桂老师为中心点,韦伯极力扶持,春华哥、通哥、妙蓉姐、瑞玲姐、赵婧、海凤、凤英、贻才兄、惠民兄等诗友以笔为梁,共同筑就的精神家园。在粤北采风,赴粤西会友,广泛联络中国及世界各地的诗友交流,在“五月诗社”这个精神符号引领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为中国社会输出幸福感。
直至我46岁时创业,我所依托的谋生根本,依然是文字,尽管这些文字与诗歌、文学、精神内世界毫无关联。但我是五月诗社的受益者,我永远不会忘记五月诗社给予我的一切: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知层次,激发我追逐内心的梦想。
舒婷、顾城、海子、北岛、余光中、洛夫……每一场诗歌分析会,每一程山中、矿井、海边的采风,每一顿大排档的挥斥方遒,每一次林荫、月下的漫谈,在那段我与诗歌拥抱的日子里,桂老师、通哥与五月诗社融为一体,留置在我们这一群年轻人的青春记忆里。
五月诗社,是我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起点。虽然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我已经与诗社、通哥擦肩而过,但是我永远记得这个曾经滋养我青春的精神家园,记得通哥,他并没有离我而去……
(2023年4月20日于北京)

▲通哥(2012年6月)
▲李明瑜与欧运通(2012年6月)

▲(右起)李明瑜、周伟、董妍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