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花开子非鱼,紫陌养花半枝莲
——读紫陌散文集《半枝莲》
李秉联
将《半枝莲》书中几篇文章的篇名串起来,做我这篇文章的标题,其意有二:一是有诗意,二是符合作者的写作风格。从书中的篇目中可以看出,紫陌的创作涉猎广泛,取材丰富。既有对大自然的崇敬,也有对亲情的怀寄;既有对生活的体悟,也有对社会的洞察;既有对历史的慨叹,也有对烟火的依恋。她的写作能开能合,能放能收,给人一种总被牵回的亲情,给人一种诗与远方的美感。
一、景语皆情语
作为全书的开篇,《海棠花开》承载着开局的重任。作为临沂市市花,在紫陌笔下,“海棠从初春慢慢孕育,轻梳妆,慢打理,微点胭脂,细抹粉,轻挪莲步,缓登场,等到嫩叶长齐,众星捧月一般盛装而来。”这一段描写,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新娘出嫁的场面。生动,形象,喜庆,从而奠定了这部书的基调。在引用了众多古诗词之后,又介绍了沂州海棠的培育推广。之后,由花及人,从景到情,作者写道:“今年刚刚送走了母亲,陪父亲守着几间老屋,本来有些悲凉灰暗的日子,因为海棠的盛开增加了亮色。”盛开的海棠花抚慰了作者,也抚慰了读者。

养鱼以失败而告终后,紫陌又开始养花。养花也是重蹈了养鱼的覆辙,令箭荷花大冬天丢在室外冻成了木乃伊,荷包牡丹最后只剩下一个孤独的花盆。
但紫陌并不甘心,从“绿得欲滴,红得醉人”的“姹紫嫣红,千奇百怪”的花卉市场中选了一盆璃格海棠。正得意间,三天后这盆千挑万选的璃格海棠“花叶全落,香消玉殒。”杜鹃、吊兰、三七草、薄荷,要求越来越低,养花不成改为养草,总算还有一盆青绿。可后来,同样没有摆脱死而复生的命运。就这样,紫陌得出的养花经验是“不奢望我的阳台芬芳艳丽,给我来点绿肥红瘦也是可以的。”既不上心,又无技术,再加懒惰,也只有这样了。《紫陌养花》告诉我们,世上哪有什么坐享天成的好事儿。
关于养鱼养花养草之事,待读完《半枝莲》,我终于替紫陌吁了一口气。你看,紫陌养过的花都是怎样的命运:“高贵的皇后荷包牡丹,优雅的公主蝴蝶兰,艳丽的小女丹顶红,热情奔放的姑娘杜鹃,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命运,就是背我而去,甚至等不到花开吐艳完毕,就香消玉殒,枝残叶枯。”最后让紫陌“独自兴叹,说不尽的相思空茫茫。”也许是大自然对紫陌的安慰吧,阳台上竟然长出了半枝莲。夏天一到,紫陌“观察了属于每朵花的生命只有一天,……一天的时间,吸收阳光,尽显魅力,获得生命的延续剩下的时间就是卸去繁华,默默孕育着生命的种子。”半枝莲开花的生命周期只有一天,但在这短短一天的时间了,它就完成了新生命——种子的孕育。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啊。

这类文章,看似写的花鸟鱼虫,实则寓意深刻。总能给人来来一些感悟、感慨和沉思。家庭生活的情趣,错错落落;人间烟火的气味,舒舒缓缓。女性的观察细心、描写细腻、感情细腻,思考细密,通过一个一个的细节,在紫陌笔下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诗意和哲理
在《子非鱼》一文中,紫陌的这句话很富哲理:“欢快地活着就好,是生命就有希望。”“有生命就有希望。”这是因病导致全身瘫痪的世界顶尖科学家斯蒂芬·霍金,以亲身体会向香港市民讲述的他对生命的看法。紫陌与霍金的人生观是一致的。让紫陌不解的是,一段时间之后,四条金鱼死掉三条。最后,紫陌将仅剩的一条活着的金鱼放归大河,到它该待的地方去了。想一想,由于人的强烈的占有欲,许多美好的事物被其葬送。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悲剧不胜枚举。但人们依然乐此不疲,悲剧不断发发生。如若人们真的明白“鱼的世界我真的不懂”这个道理,世界将会更加文明,和谐。
在《夕阳下的父亲》一文中,写父亲车祸以后的精神状态,没有用那种俗套的描写,而是用了这样的句子:“苍老就像枷锁一样套住他,让他无力摆脱,任其牢牢地困住了他昔日的年华,我清楚地知道,属于父亲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父亲被岁月的潮流冲到彼岸,只能静静地坐在沙滩上看潮起潮落。从年轻的弄潮儿身上去寻找当年矫健的影子。”可以看出,紫陌并没有深陷在亲情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她是理智的,她能理性地看待生活的挫折和不幸。衰老和疾病是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好好把握矫健时的岁月,待静静地坐在沙滩上看潮起潮落,方可心静如水。
在《母亲的嫁妆》一文中,弟弟要将母亲陈旧不堪的旧嫁妆砸碎扔掉时,“母亲匆匆地扭着肥胖的身躯疾步地冲到门前,表情凝重起来,脸已经涨红,急着找弟弟,一股要算账的架势……”这几件旧嫁妆,见证了母亲做新娘时的美丽、生儿育女的成就、柴米油盐的艰辛、子孙满堂的荣耀。最后,紫陌终于明白了的母亲对旧嫁妆的感情:“时光像一列飞驰的列车,一路前行,当回过头看时,美好的东西已经溜走的太多太多承受不起岁月蹉跎的不知几件陈旧的家具,内心的记忆却像反复咀嚼的口香糖一样,尽管是掉了甜味却不忍吐掉。”
。这类文字,有紫陌对诗意的追求,也有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体察,并从中提炼出哲学的思考。子非鱼,其实我不懂你的心,那就选择放下;旧时光,写满了光荣和梦想,那就问心无愧;老物件,承载着记忆和怀想,那就珍存起来;总之,紫陌的态度是积极的,向上的、明朗的。
三、情系大自然
《江北水乡——沂蒙河东》,写的是紫陌的家乡。“听老人讲,这里过去曾是一片湖泊,号称万顷水乡。每当到雨季,一片汪洋,村与村之间无法往来走动,只能架起水筏舟船,才能过河渡水。”人人都爱自己的家乡,都想探究家乡的过去是个什么样子,出过什么风云人物,有过什么神奇故事,有什么好听的民歌,曾经如何富庶,等等。紫陌也不例外,甚至将自己的家乡与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联系在了一起。“想象当年一挨秋季,诱人的青纱帐里,风情万种的姑娘与湖边激情澎湃的打渔郎遥相对唱当地的民谣柳琴、拉魂腔,又该演绎出多少浪漫的爱情故事。”想象中的故事是浪漫的,美好的。而紫陌今天的家乡沂蒙河东,更是美不胜收。
五岳之尊泰山,是山东人的自豪。紫陌《重登泰山》时,已经是相去二十年的时光了,那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再度来到泰山脚下,回首往事不为当初的少年轻狂而后悔,也不为人生虚度而惭愧。”因为泰山的巍峨,我们显得渺小;因为泰山的雄伟,我们便觉豁达。沂蒙人没有几个不去登临蒙山,找一找“登东山而小鲁”的感觉,这是沂蒙人的自豪。在《身在蒙山中,何处不风景?》一文中,蒙山处处风景,步移景换。时而,“阳光从点点缝隙里袭来,”时而,“成片的橡树果像雨点一样纷纷下落,”近观:“天底雾沾履,路险云在肩。”“远眺:‘苍鹰巡玉宇,耕牛守麦田。’”“人在山中,山在心里”的心境油然而生。
在《走进西安,感受历史》一文中,紫陌说,在“西安城内游走,一不留神就与历史撞个满怀”可谓点睛之笔。西安太庞大,太深沉,太厚重。走马观花看西安,依然被紫陌看了个明白。这说明紫陌时用了心的,甚至之前做了功课,预习了西安的历史知识。否则很难贴近西安的神秘,跻身历史的缝隙。在紫陌眼中,“似乎每一条街,每一棵古树,每一块旧砖都在诉说曾经的过往。”所以,她就从每一条街,每一棵古树,每一块旧砖开始探究西安城的历史与奥秘。蓝田猿人与荆轲,兵马俑与鸿门宴,阿房宫与华清池……许许多多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却在这里集体亮相。这就是历史的不可解读性。
这类作品,有的是寄情山水的情怀,有的时寻觅历史的踪迹。山水是看得见的,历史是摸不着的。在看得见的山水里,紫陌将自己融入大自然,赋予了自己的情愫;在摸不着的历史里,紫陌将自己挤进缝隙里,赋予了自己的责任。这部集子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挥笔行云流水,写景珠联璧合,叙事娓娓道来,抒情由感而发。语言流畅,文字清新,筋道耐嚼,耐人回味。
【作者简介】

李桂龙,又名李秉联,男,1964年生,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人。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微型小说选刊》《青海湖》《诗潮》《散文百家》等。著有诗集《一轮月一片云》、散文集《敲响季节之门》、辞赋集《山花人世集》。系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作家协会主席。荣获山东省第四批齐鲁文化之星称号、临沂市第七届沂蒙文艺奖。
京都书画艺术网
山东书画周刊
编审/徐学胜 主编/王树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