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珍贵的老照片(之三)
照片中的帅哥是我的大伯吴继芳,他是离休干部、九十三岁离世了,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我同他共事三年,我是场党委书记那时才29岁,他是纪委书记,亲叔侄在一个单位工作没人反映我们的不适,这也足以证明咱叔侄党性原则办事公道程度,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信任。记得八四年干部制度改革,五十四岁的大伯正是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时,却在退二线序列之中,大伯二话没说服从组织按排,那些不愿意思想想不通的老同志,看此情形都自觉执行了,我从内心里感激大伯对我工作的支持。 大伯是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59年2月经组织推荐,他到天津塘沽盐业专科学校学习深造。毕业后一直在台南、徐圩两场之间工作,干过生产员、工长、队长、支部书记、总支书记、校长、科长、化工厂厂长等职。大伯一辈子是党叫干啥就干啥、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两袖清风的好干部。

我的老父吴继祥,48年参加工作,从61年接替爷爷干丁三圩生产组长,一直干到退休。他一辈子爱动脑筋、爱琢磨,小改小革,用于盐业生产上,使丁三圩原盐生产一直处于全工区领先位置。最令我父骄傲的是干几十年生产组长从未调动过,家一直在丁三圩,全场独此一人;全场首建塑料滩是在丁三圩试行,实现了全天候一年四季产盐结晶,为原盐生产新工艺,开创先河;他被省盐业公司抽调参加专家组,赴南通启东盐场指导改滩,技术水平得到了认可;他的退休工资超万,进入高收入阶层心内非常满意,感激党和国家对建国前参加工作老同志的关怀;他最引以自豪的是六个子女个个孝顺,觉得是人生最大的赢家。

在这张老照片中有一位八、九岁孩子的背影,是我三叔吴继高,我们晚辈亲切称他为大小爷相符,时间久远他本人也记不清。我的大小爷比我年长一旬,他今年虚八十二岁的老人了,可在侄儿心中他永远沒有老,还是那么年富力强,知识面宽,能力强,有号召力,他是咱吴家在连云港公认的召集协调人。 他工作于1958年10月参加徐圩严港的建滩;1967年支援内蒙古吉兰太盐场会战;1968年参与丁三圩建塑料滩的策划与施工;1970年参与筹建徐圩盐场化工厂;1981年参与徐圩农工商公司对虾场建设和生产;1982年参与徐圩盐场冷库筹建;1992年参与市氨纶厂筹建。他历任徐圩农工商公司副经理、市毛巾厂副厂长、工会主席、市氨纶厂副总经理、党支部代理书记等职。我非常敬佩他为党工作几十年不改初心,对党忠心耿耿、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清正廉洁、任劳任怨,他有一大部分时间被抽调,用于组建创业新行业,做那些前栽树后人乘凉的事,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了单位、为了国家。让人不得不服,这才是真正共产党人的形象。

照片中还有我小叔吴继能,我们晚辈称他为小老爷。老爷是五0年出生,比我做侄儿的大四岁。老爷从小个子就高,十分聪明爱学习,谦虚稳重,对侄儿侄女关怀有佳,他在我们晚辈的心目中就是大人。咱家爷爷去世早,哥嫂都有工作子女又多顾不了小叔,所以,老爷从小就学会自理,不怕吃苦,磨练出坚强不息的毅力。 1970年他同我的二姐吴伦英一起上山下乡,到东海曹浦大队插队落户。经过努力拼搏老爷成为知青中的姣姣者,(原来东海、干于两县属于徐州地区管辖)那时七五年恢复国民经济是国家首要任务,徐州地区就组织一个工作队,抓农业经济树立样板,老爷被抽调了。〈工作队队长是干于县委书记吴学智,后升为连云港市副市长)抽调四位知青老爷是其中之一,驻进了干于刘庄,〈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年青干部〉。
下半年老爷被铁道部大桥局公安处选中,离开刘庄。到连云港参与码头建设做保卫工作;七六年又被派往淮南参与淮河大桥建设的保卫工作;八一年后调山东大学保卫处任科长;八八年提升为副处长、处长;九八年任校武装部部长等职。从各自的简历来看,我们的父辈靠的是脚踏实际、埋头苦干、不懈努力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这不仅是吴家的骄傲,也是晚辈学习追赶的标杆。

透过这张老照片,我们要教育和引导晚辈们,要传承爷爷父辈们爱党爱国的情怀,学会做人做事,做一个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有责任的人,不辜负长辈对我们的希望,这就是我们需要达到的初衷。
我仔细看着这张斑驳泛黄的老照片,感慨万千。青春易逝,容颜易老。忆起往昔,峥嵘岁月,尽收眼底。这张老照片记载着吴氏家族的一段历史,也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照片中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为家族增添闪光的一页。激励后人为国尽忠,为民尽责,为家尽孝。我把这张老照片永远珍藏在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