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三十七)
杨浩然.偶然著
三十七、三打蒙城
在藏兵万的九顶莲花山上吃过一顿饭后,马三对刘海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前,只听说有个泰西根据地,有个六支队,六支队的司令员会打仗,令敌人闻风丧胆。
可经过一番交谈后,马三才真正领略到这个刘司令确实不简单了。
刘海涛,东阿人,高小生。因少年时家境贫困闯了关东。在东北,曾啸聚山林,杀富济贫。后随赵尚志打鬼子,混成了团长,加入了共产党。并赴莫斯科深造过两年,回国后被毛主席派到了山东。
临行前,毛泽东接见了他,并幽默地说:“好,这次要回你老家去了,一定要掀起个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海涛啊!”说着右手向前一推,做了个推波助澜的手势。引得在场的黎玉和张经武哈哈大笑起来。
来山东后,先是任山纵六支队司令员,后改任九支队司令员。实际上,马三在范峪庵与刘海涛初次谋面时,他已接任九支队司令员了,只是刚从六支队过来,仍习惯原来的称呼,故才报错家门的。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刘海涛这个人的魅力吸引了他。马三想:看人家,为了打鬼子,都不惜舍家撇业,当这么大官了,还礼贤下士,这样的人可交。
英雄惜英雄,一谈就拢。经过一番谋划之后,俩人决定兵合一处,吃掉蒙城。
眼下,蒙城驻有三千多日伪军。大多是从临城、泰城、莱城等抽调过来的。其目的是以此为依托,对我蒙山地区进行扫荡。进而切断鲁中与滨海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为占领整个山东作准备。
九支队一组建,刘海涛就接受了消灭这股敌人的任务。正愁没帮手呢,马三的慷慨激昂,使他多了几分必胜的信心。
一打蒙城——虚晃一枪。
趁着夜色,部队悄悄把蒙城围住了。马三带队攻北门,刘司令员负责攻南门。
天将拂晓时,总攻开始了。伴随着红色信号弹的升起,马家军率先将北门的守军清理了个干净。与此同时,九支队也对南门发起了猛烈攻击。
其时,城里的鬼子还在睡大觉呢,一听枪声大作,便乱作一团。匆忙应战下,伤亡不小。
战斗持续了五个小时,马三一看城墙又高又厚,根本打不透,随派几名高手在火力的掩护下,冲进了敌阵,砍瓜切菜般开起了杀戒。
正在这时,南门被九支队攻破,敌人仓皇出逃。
占领蒙城后,马、刘发现城内工事甚少,难以固守。俩人一碰头,当即决定撤离。
果然,部队撤出后,数千日伪军就杀气腾腾地向蒙城扑来。但,连个人影儿也没找到,气得鬼子哇哇大叫。
二打蒙城——连搅加扰。
费事巴力地打下的城池没法儿守,马三有些气不过,就跟刘海涛说:“既然打进去也没法占,我看咱改变战术算了。”
“有什么好办法?说来听听。”
“打不跑,那咱就吓跑这些狗日的。只有他们跑远了,这儿才安全。”
“老兄的意思是……”刘海涛欲言又止。
“咱们派小分队轮番去搅,搔扰得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小鬼子撑不几天就怂了。”
“这办法儿好,开始行动?”
“这是咱拿手活儿,行动!”马三一拍大腿:“远了用枪,近了递刀子、撒暗器,搅他个日夜不宁。”
很快,十几股小分队就轮番向敌人发威了。蒙城周围枪声不断,时不时就有颗手雷扔进城里。鬼子一出来,就与其周旋。鬼子一近身,马家军便暗器伺候,搅得敌人狼狈不堪,既疲惫又恼火,哇哇叫着要找主力决战。
马、刘一看火候到了。决定将计就计,诱敌出城,在城南设好埋伏,出奇不意的干它一家伙。为了防止敌人增援,马三自告奋勇,把打援的活儿揽了下来。
果然,求战心切的敌人中计了。南门枪声一响,大股日伪军便嗷嗷叫着冲了出来,马三命机枪手们一通扫射后,迅速向南跑去。敌人穷追不舍,很快进入了包围圈儿。
刘海涛大喊一声:“打!”弹如雨下,日军的一个小队和伪军的两个中队顷刻被包了饺子。
敌人一看吃了大亏,随派大部队增援。马三一挥手,十几个特战队员双手齐出,一把把钢针、飞弹射了出去,一倒一大片,吓得敌人关起城门,当起了缩头乌龟。马三不解气,命令每人又往城里扔了一通手榴弹后,才嘻嘻哈哈地领着几个小将撤出了战场。
三打蒙城——一举攻克。
由于敌人挨了两次揍,吓怕了,故锐气大挫。加之九支队和马家军这次组织的是优势兵力,攻势异常猛烈,一上来就给了日伪一个下马威。敌人一看大势不妙,夹着尾巴灰溜溜的逃回了临城。于是,敌人的扫荡计划便告吹了。
消息一传开,人民欢欣鼓舞。有位有心人还编了一首歌谣到处传唱呢。
歌词是这样的:
三月里来那个花儿红
蒙山里来了俩司令
神机妙算赛诸葛
打得那个鬼子茅坑里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