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死而歌的绝命诗品读
□ 憨子
死与生虽然不可分割,但人却总是贪生怕死。生是漫长的量变过程,死是短暂得多的质变过程。当人意识到自己即将死亡的时候,总难免思考自己的人生,也难免思考如何对待死亡。古人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善”不是善良之“善”,而是含有美好、正确、有用之意的“善”。就此而言,一些向死而歌的诗词常常令人感慨不尽,颇多启示,读之余韵无穷。
下面罗列一些向死而歌的诗词,供大家欣赏思考。
一.感慨死亡之哀。
1.孙贲的《临刑诗》
明太祖严刑苛法,杀人无数。其中有一人名叫孙贲,因蓝玉案牵连被杀,临刑前吟一诗,后人为其命名《临刑诗》。诗为:
瞽鼓三声近,西山日西斜,
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三声鼓响之后自己就要人头落地,看着西斜的血色夕阳压向西山,想的不是自己的冤屈,不是人生的回顾,更没有悔恨与抱怨,而是忧愁即将离开人世走向阴间,这黄泉路远,那里有客栈留宿?一句“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把诗人赴死时的平静、坦然表现的淋漓尽致,真可谓第一绝命诗。
据说此诗后来传到明太祖朱元璋耳中,朱元璋深感其才,痛惜杀了人才,由此迁怒于监斩官,怪监斩官“为何不及时上奏”就行刑,可怜监斩官也因此死于非命。
2.金圣叹的《绝命诗》
清代著名学者金圣叹因臭名昭著的文字狱被杀,死前感叹自己蒙冤,写《绝命诗》曰:
天公丧母地丁忧,万里江山尽白头。
明天太阳来相吊,家家檐下泪珠流。
大学者就是大学者,即将就死依然思维逻辑不乱,为自己呼冤却又不说一子“冤”字,但以天地如丧父母为之“丁忧”,万里江山为之尽戴白孝,太阳为之祭奠吊丧,家家为之泪珠流落伤悲,表示其冤之大无法再大,文字狱之恶无法再恶,以具象说明人神共愤。这是对文字狱的最强烈的谴责!
3.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历来被认为是西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诗,诗中既有对自己英雄盖世的肯定,又充满着悲壮的豪情,英雄末路的无奈。眼见天下归汉,耳听四面楚歌,面对众叛亲离,伴随自己的战马已经累垮,昔日的西楚霸王只能悲哀的对着没有离开自己的美人虞姬哀叹:时运不利,天要亡我,我实在是无路可走了。
实际上,作为推翻秦王朝的主力,西楚霸王曾经战无不克,攻无不胜,只可惜倒行逆施,残暴不仁,坑杀秦卒,火烧咸阳,分封诸侯,屠城无数,终于搞得天怒人怨,走向绝路。项羽唱出了逆历史潮流而动,终被历史淘汰的反动派的无奈和悲凉。可惜他至死不知自己为何失败。
二.回顾人生,对自己盖棺论定。
1.吴梅村的《临亡诗》
吴梅村,清初著名诗人,原为前明的大学士,后投降满人做了汉奸。虽然生活优越,但却一直为自己的失节投降而悔恨不已。临死回首,悔恨不已,以一首《临亡诗》谴责自己:
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
受恩之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
这吴梅村算得上是个还有点良心的汉奸,与他相比,多如牛毛的以“顺天应时”为自己汉奸行为辩护的洪承畴之流实在是无耻之尤。
2.瞿秋白的《卜算子》

与吴梅村相反,著名共产党人瞿秋白在见到蒋介石“就地处决”自己的命令后泰然处之,心安气闲的回顾自己的一生,写绝命词《卜算子》之后掷笔,为革命慨然赴死。词曰:,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寒,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词的上阙叹息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很少,但他却为自己从不为别人主宰,自主奋斗一生而骄傲欢喜;在他看来,为自己的理想而死,这不过是“烟云过尽”,是去自己“逍遥”快乐的地方,也即“求仁得仁”,“死得其所”。词的下阙是在上阙的基础上,以“花”自诩,以“花落”比喻自己的牺牲,“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这充分体现了他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必然胜利的信心,对自己为人民献身精神永远“香如故”的自信。
3.李白的《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是李白在行将就木时对自己一生壮志未酬的感慨诗。
李白一生自负,自认为才华横溢,可济天下、安社稷,但却怀才不遇,一生坎坷,恰如大鹏展翅,威震八方,岂料中途折翅。
但李白就是李白,虽半途摧折却毫不自卑,相反对自己的成就充满了自豪,认为自己就像大鹏虽然“中天摧兮”,但依然能够“馀风激兮万世”。事实也是这样,他的诗歌流传千秋万世,他的豪情世世代代受人敬仰,激励后人奋发向上。
一句“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告诉人们只要自己努力了,奋斗了,有贡献留给后世,何必希求别人流泪关注呢?
三.乐观看待死亡
1.唐伯虎的《向死诗》

相传孔夫子周游列国,曾见一无亲无朋、极度贫困却嬉笑欢乐的九旬老人荣启期,孔夫子很奇怪他为何快乐,老人回答:“贫是人之常,死是人之终,守常而向终,为什么不快乐?”孔夫子愕然,对弟子们说:“善乎,能自宽者也。”
明人唐寅唐伯虎一生淡然,对死生也淡然。其绝笔诗很能颇有上述荣启期老人向死而生的乐观精神: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在唐伯虎看来,“人生阳间”终有一死,死又何妨?不就是去“阴间地府”嘛,这不都一样嘛,就当是到异国他乡旅游一场,这不挺好吗?
呵呵呵,怕死,因为死而哭哭啼啼,这是不是很傻?
2.方孝儒弟弟方孝友的绝命诗

明初,方孝儒因为坚决反对朱棣反叛夺权,朱棣成为明成祖后依然拒绝效忠新君,被朱棣诛了十族。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株连十族”的残忍惩罚,方孝孺的亲族八百多口人全部被满门抄斩。当方孝孺看着因受自己连累而行将就戮的亲人,不觉泪如雨下。他的弟弟方孝友看到哥哥伤悲,于是吟诗一首宽慰他。
阿兄何须泪潸潸,取义成仁一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照旧到家山。
哥哥求仁得仁,亲友们也因哥哥取义成仁,这是流芳万世的好事啊!千载之后,我们旅游结束魂归家乡一起快乐,何必要悲伤呢?
看看,多么好的弟弟呀,被害了性命,反而开导哥哥,真是兄孝弟悌,兄友弟恭,感人至深啊!
3.袁崇焕的《临刑诗》

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被崇祯帝以“资敌斯通”的罪名判处磔刑,即所谓千刀万剐凌迟处死。据记载,袁崇焕被杀前不明真相的北京百姓骂他为汉奸,被处死后还出钱购买其肉,将其生吞以解其恨。袁崇焕忠心耿耿,可昭日月,但却蒙此不白之冤,在别人恐怕只剩下委屈悲戚,悔恨埋怨,但袁崇焕却于临刑前口占下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没有鸣冤叫屈,没有怨恨朝廷百姓,想的依然是为国守卫辽东的事业功名。如此境界,古今几人?
4.无名乞丐的《绝命诗》
两百多年前的嘉庆年间,通州城的郊外,寒风呜咽。一个衣衫褴褛、瘦削、僵硬的尸体蜷缩在官场的小路上,身上还结有轻微的白霜,显然是先天晚上死于饥饿和寒冷的一个乞丐。州官下令进行尸检,意外发现了这名乞丐留下的《绝命诗》: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乞丐的《绝命诗》对自己的乞丐生活做了回顾之后,对即将死去做了乐观的说明:我死之后,就再也不用看别人的冷脸,受别人的厌弃,吃别人抛来的残羹,死就死吧,死了比活着好,只是这可恶的黄狗,你为什么还要对一个不再讨饭的乞丐吠叫不听呢。
如果说唐伯虎等名人墨客对死的看法是豁达乐观,这乞丐则是从自己悲惨的生活得出“死了比活着好,再不受罪了”的“乐观”结论,其对人的震撼是古今无人能及的。即便和那些著名的流传千古的的绝命诗相比,恐怕也是冠绝天下,无出其右的。
还好,嘉庆年间的这位州官还算是有良心的州官,读罢乞丐临死前作的七言绝命律诗后,不禁唏嘘不已。出于对乞丐诗人的崇敬,他将乞丐就地安葬,因为这位诗丐是永嘉人,故立碑曰:“永嘉诗丐之墓”。
作者简介: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草根憨语》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有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于多种刊物。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2954259.html&&share=15960254093&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