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宗彪
赵宗彪《山河故人》:重新观摩故乡,回到精神原乡
周志兴/文


这本书,《山河故人》,恰恰是一个故人写的。赵宗彪是老朋友了,他是浙江台州天台人。之所以我把地名说的这么小,是因为没有这个地方,就没有这本书。
本书是一本怀念故乡、追忆故乡人与事的散文集。作者以温厚的语言一一刻画了故乡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让自己时隔四十年得以重新观摩故乡,回到精神原乡。
作者是文化人,做过《台州日报》的副总编辑,而且还是木刻艺术家,能够在木头上刻出精美的图画,是“非遗”传承人,实际上,这本书的插图也是他自己画的。文化人的好处就是可以用自己的笔来记载自己的很多事情,当然包括思想,包括童年和乡亲,也包括山河。这本书的“山河”显得有点大,因为我们现在常常把山河说成是“大好山河”,泛指祖国。但是,国家也是由一个一个不同的家乡组成的,说山河也对。
赵宗彪笔下的山河,就是自己村子旁边的一条小溪,自己房子后面的一座小山,山上的一座水库,都是在小时候玩耍嬉戏的地方。但那时候是没有山河概念的。现在年纪大了,有了时间,他重新回到家乡,重新回顾当年的童年生活,那溪水,那山坡那水库,还有水井、石桥、官道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模样,又灵动起来。这时候看山河,又有了不同的感觉,因为数十年的经历也注入了山河之中。
读这本书,想到了我的乡亲朱学东。他近几年来也在写怀念故乡的著作,写家乡的风俗故人和美食。他写的《江南旧闻录》很受读者欢迎。学东对我说,写这样的文字,是可以流传下去的,因为我们的后人也应该知道先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该书以散文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江南水乡的饮食、习俗、风土、物产、生产生活等,使江南质朴的乡间文化跃然纸上,为读者开启追寻故园文化之旅。
我觉得赵宗彪和朱学东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媒体人,一个在报社,一个在杂志社,而且文笔都很好,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记录那些平常的事情。像朱学东写我们江南这一带在铁锅里洗澡,下面还烧着火,很有画面感,而年轻人怎么会知道呢!
而赵宗彪在这本书里,也写到了家乡的细微末节,宏观的大历史叙述是不可能涉及的,但这恰恰是非历史研究者喜欢的历史的毛细血管。比如他写家乡的田野志,抢收抢种,做米面,做腌菜,以及家乡的水车,家乡的蓑衣,甚至家乡的土狗。

赵宗彪的每篇文章都不长,一千字左右,最长也不会超过两千字,而且文笔生动,简明易懂。因为他就是写乡亲看的,也是留给后人的。他在自序中写道:
我写故乡,画故乡,一是向那片土地——天台山献出一片敬意,亦是对逝去的祖父母和父母的怀念,是向遥远的祖先祭奠。二是希望我的儿子能够了解祖上的生活,了解他的太祖父母,祖父母、伯伯、叔叔、姑姑和其他亲戚长辈过往的生活,加深对这片土地的情感,能够找到自己的根。
根,这个概念其实是需要通过这一点一滴的提醒强化的。

这本书中还有一部分是“少年志”。在我看来,说“少年时”就可以,不一定要“志”,现在很多大人物的传记都会把传主说成是少年就有鸿鹄之志,读者是很难相信的。赵宗彪的少年时候,玩具有鞭炮、陀螺、玻璃弹球、鸡毛毽子、布包、弹弓、木抢等等,这些东西,现在的小孩别说玩,见都没见过。但是他们应该了解。除了玩具以外,作者还有调皮的事情,劳动的事情,抓蜜蜂,吊黄鳝,还有放牛,甚至小时候醉酒,游泳等等。当然也有读书,一个人的读书习惯,最好是在童年养成。
有的读者或许认为,这是作者本人的事情,是他家乡的山水,和自己关系不大。确实可以这么说,但是,我觉得每个人的童年,每个人的故乡,尽管表面有很多不同,但是肯定有他们的共同点,我们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这些共同点。也许有一天,今天的读者也会成为明天的作者,拿起笔来,为自己,为家乡,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字记录。
留给后代的钱总是会花完的,而留下的精神财富,用之不竭。

《山河故人》是作者的一部散文集,通过这百余篇回忆散文、百余幅简笔画作,我们可以看到、找到记忆深处关于故乡的点滴,寻到、嗅到那些专属于童年的味道。


作者简介
赵宗彪,浙江台州天台人。报人,作家,木刻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当过公务员,做过浙江省台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爱山水,好读书,喜速写,擅篆刻,以刀和笔展现大千世界的丰富和美好。出版《三国笑谈》《木上江南》等作品集十余部,杂文作品连续十余年入编《中国杂文年选》,散文作品三十余次入选各种选集,在杭州等地举办过十余场木刻个展。

(本文来源:周老师读书公众号 作者:周志兴)

周志兴,资深媒体人,春申汇&南翔书苑创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