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 盐
屈化民
我小时候,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许多物资统购统销。基本生活品食盐,只有供销社销售。在副食门市部,柜台内放个盐槽,上面架一杆盘子秤。一斤盐一毛七,卖独家不讲价。今天的人们,可不能小看这点钱。当时农民上一天工,折算成一个劳动日的价值,大约一毛钱,只值半斤盐。所以对农户来说,称盐买煤油,不是小开支。
买回的盐,多是“老盐”,不白净,没加碘。颗粒大,需加工。常见大人把盐倒在案上,两手握一个粗瓷老碗,用碗边来回研磨,花费一阵工夫,慢慢磨碎压细。
那个年代,农村穷苦。生活再艰难,吃饭总要盐。盐是外来物,本地不出产。河里捞不到,坡上挖不着。日用必须品,只有拿钱换。农民挣工分,手头总是紧。一分钱难倒庄稼汉,没有钱就吃“甜甜饭”。有天妈做午饭,把面下到锅里,却见盐罐已空。急着去买盐,可是不够钱。翻来找去,只找到九分硬币。叫我哥拿钱称盐,哥懂事嫌钱少,爱面子不愿去。我人小不嫌怪,自告奋勇去跑差。来到柜台前,摆出几分钱,放下手中碗,说了一声“盐!"
售货员刘振友迷着眼睛,听高音喇叭唱戏,听样板戏中阶级斗争唱段。听戏入神不眨眼,根本不把碎娃看。我心里想,街道里娃,怕逑个啥?拿钱买盐,谁看猪脸?猛然生胆气,两手拍柜台,高声大喊道:“称盐称盐!!”这一声又尖又猛,惊得他打个激灵。他面露不悦,却不敢发作,收了九分钱,称了半碗盐。至于称多少,只有鬼知道。
深秋时天转寒,老淋雨不断线。街道糊满黑稀泥,遗落不少草鞋底。供销社亮着灯管,盐柜前来个老汉。头戴一顶旧草帽,脚蹬一双烂草鞋,身穿一件轱辘袄,烂袄露出旧棉套。他的一只手,伸进袄布袋,摸捏好一阵,摸出五分币。售货员不屑一顾,接过几分钱,称了一把盐。老人手微颤,张开布口袋,装盐提回家,给全家人带去生活的期盼。
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市场经济,腰市店铺林立。许多商店卖盐,常卖袋装精盐。随着社会进步,乡亲普遍富裕。各有财路口袋圆,再也不缺买盐钱。如今吃盐讲品质,买盐看牌子。称盐变成选盐,反映时代变迁。我品餐中盐,蕴含苦咸甜。回顾悠悠盐事,几多感慨深思。撰文讲给众人,盼能知往惜今。感谢党和政府,制定富民政策。期盼贫困乡亲,尽早攻关脱贫。
文近尾声,思绪难平。填十六字令,以小令为罄。
盐
少年滋味浸心田
忆往昔
咸苦不堪言
盐
溶入百姓碗中餐
腌岁月
美味享今天

臧平立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