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长篇国学之文学札记】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五十六)
话说《宋词三百首》
对宋词选本的说道
自明末《唐诗三百首》问世后,文学界掀起学习唐诗宋词的热潮,一时宋明选本如毛,但名选无多。
我在插队农村前,找一个老学究借到了一部胡适编纂的《宋诗选》,其中亦有他精心写就的注释与诠解。我如获至室,那时没有复印机,我只好抄下来,一个字都不敢少,十分的虔诚。后来,又有幸借了部《唐诗三百首》,抄上瘾了,也一并抄了。现在细想起来,这笨办法,引起了我对诗词的兴趣。一直写小说、散文,四十多年了,年至古稀,还是写了诗,只不过是现代诗,一年多写了上千首,不管好坏,挺欣慰的。青少年时的努力,终于兑现了。
现在我才知道,国学中也有一部近代人编纂的《宋词三百首》,他与《唐诗三百首》相映成辉,成为诗词双璧。
他的作者是谁呢?知道的人不多。
《宋词三百首》由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朱孝臧于1924年编定,共收宋代词人八十八家,词三百首。其选录标准,以混成为主旨,并求之体格、神致。
朱孝臧(1857-1931),原名祖谋,字古微,号沤尹,又号强村、上强村民,浙江归安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因病假归作上海寓公。工倚声,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著作丰富。书法合颜、柳于一炉;写人物、梅花多饶逸趣。卒年七十五。著有《强村词》。
朱祖谋后隐居苏州。早岁工诗,四十岁后专工词学。所作词在《强村语丛》,又刻《强村丛书》,收唐、五代、宋、金、元人词多种。
读宋人词当于体格、神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词学极盛于两宋。以浑成之一境为学人必赴之程境,更有进于浑成者,要非可躐而至,‘此关系学力者也。神致由性灵出,既体格之至美,积发而为清晕芳气而不可能掩者也。近世以小惠侧艳为词致斯道为之不尊;往往涂抹半生,未窥宋贤门径,何论堂奥!未闻有人焉,以神明与古会,而搜集择其至精,为来学周行之示也。上强村民先生尝选《宋词三百首》,为小阮逸南馨诵习之资;大要求之体格、神致、以浑成为主旨。夫浑成为遽诣极也,能循涂守辙于三百首之中,必能取精用闳于三百首之外。
《宋词三百首》是流传较广的、影响较大的宋词选本,全书共收宋代词人八十八家,词三百首。本书精选了其中的一百多篇佳作,用浅易的语言诠释了宋词中所蕴含的丰富深厚的文化精华以及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
《宋词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三百首》旨在以通俗、简洁、精要的方式介绍作者的三百首宋词精选作品,注释力求简明,疏通词义;白话译解,力求以直译者方式准确传达原词意蕴,力求译者文化优美畅达,尽量体现原词的艺术风味;品析则力求以简练、精要的艺术分析,阐释词作的意象、情蕴和表现技法,为宋词爱好者领会、品鉴宋词艺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过,朱祖谋的选词标准受清朝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影响,初编收录吴文英词24首,周邦彦22首,姜夔16首,晏几道18首。而李清照仅7首,苏轼12首,辛弃疾10首。
朱祖谋先后三订此选,初选自宋徽宗至李清照凡87家,数量共300首。其中柳永13首,晏几道18首,苏轼12首,周邦彦23首,贺铸12首,姜夔16首,吴文英24首,张先7首,晏殊11首,欧阳修11首,秦观9首,晁补之4首,陆游3首,范仲淹3首,范成大3首,辛弃疾10首,史达祖9首,刘克庄4首,刘辰翁4首,周密4首,张炎5首,王沂孙5首,李清照7首。重编本增录张孝祥、范成大、姜夔、蒋捷、张炎、王沂孙、周密各1首,辛弃疾,吴文英各2首,合11首。又删去张先、晏殊、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吴文英等20家共28首。仅余词人81家,词283首。第三稿又增林逋、柳永各1首,最后的收录情况是:词人82人,词285首。
朱孝臧有感于清代词学两派之偏颇,故编此选,对于两宋词并重,有宋一代较重要的词人的代表词作多被选入,有些一般词人的作品也予以选录。计选宋词七十九家,词作二百八十三首。其选词宗旨以典雅浑成为主,提倡“拙、重、大”之标准,凡涉恻艳小慧之词皆不入选。是选较《词综》精善,比张惠言《词选》全面。但因编者宗尚吴文英,并由吴文英上窥周邦彦,故而吴、周两家词入选最多,而苏轼、辛弃疾作品则显得少些。编次则首录帝王、末录女流,其他作者依时为序,沿袭旧的选编体例。《宋词三百首》,1924年成书,有原刻本,1958年,新民出版社出版线装本。唐圭璋为本书作笺,成于1931年,有神州国光社本,后又加注,成《宋词三百首笺注》,博收广采,征引繁富,收录与作品有关的遗事、珍闻及后人评论。吴梅序其书,称之有三善,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以新版印行。
《宋词三百首》鉴赏与目录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宋词 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宋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三百首》为词学大师朱孝臧(又号彊村)选编,是流传最广的、影响最大的宋词选本。初版于民国甲子年(1924年),录词人88家词300首,后唐圭璋笺注本)(1934年)删词人6家词28首,另增11首,只存词283首,后又增补2首,共为285首。
《宋词三百首(全集)》目录
【宋词三百首·第一卷】
赵佶: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钱惟演: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
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张先: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张先: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张先: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张先: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张先:木兰花·相离徒有相逢梦
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
欧阳修: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
欧阳修:蝶恋花·面旋落花风荡漾
欧阳修: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
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柳永:曲玉管·陇首云飞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
柳永:浪淘沙慢·梦觉
柳永:红窗迥·小园东
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柳永:戚氏·晚秋天
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
柳永:竹马子·登孤垒荒凉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王安石:千秋岁引·别馆寒砧
王安国:清平乐·留春不住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晏几道:六幺令·绿阴春尽
晏几道:玉楼春·东风又作无情计
晏几道: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
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
晏几道: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
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晏几道: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晏几道:留春令·画屏天畔
晏几道: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
晏几道:采桑子·西楼月下当时见
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庆清朝慢·踏青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
苏轼: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词三百首·第二卷】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
晏殊: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晏殊: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
晏殊: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
韩缜:凤箫吟·锁离愁
宋祁: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
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欧阳修: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一)
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二)
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三)
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四)
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
黄庭坚: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
黄庭坚: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
秦观:如梦令·春景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秦观:满庭芳·晓色云开
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秦观: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
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毛滂: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
陈克:菩萨蛮·赤栏桥近香街直
陈克: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
李元膺:洞仙歌·雪云散尽
时彦:青门饮·胡马嘶风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李之仪:谢池春·残寒消尽
晁元礼:绿头鸭·晚云收
赵令畤: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
晁补之:水龙吟·问春何苦匆匆
晁补之:盐角儿·毫社观梅
晁补之:忆少年·别历下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晁冲之: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舒亶:虞美人·芙蓉落尽天涵水
【宋词三百首·第三卷】
朱服:渔家傲·小雨廉纤风细细
周邦彦:瑞龙吟·章台路
周邦彦:琐窗寒·暗柳啼鸦
周邦彦:风流子·新绿小池塘
周邦彦: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
周邦彦:六丑·正单衣试酒
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
周邦彦:过秦楼·水浴清蟾
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周邦彦:花犯·粉墙低梅花
周邦彦:大酺·对宿烟收春雨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
周邦彦:拜星月慢·夜色催更
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周邦彦: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周邦彦:尉迟杯·离恨
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
周邦彦:瑞鹤仙·悄郊原带郭
周邦彦:浪淘沙慢·晓阴重
周邦彦:应天长·条风布暖
周邦彦: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铸:感皇恩·兰芷满芳洲
贺铸:薄幸·淡妆多态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贺铸:浣溪沙·不信芳春厌老人
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
贺铸:石州慢·薄雨收寒
贺铸:蝶恋花·几许伤春春复暮
贺铸:天门谣·牛渚天门险
贺铸:忆秦娥·晓朦胧
贺铸:天香·烟络横林
贺铸:望湘人·厌莺声到枕
贺铸:绿头鸭·玉人家
贺铸:踏莎行·杨柳回塘
张元幹:兰陵王·卷珠箔
叶梦得:贺新郎·睡起流莺语
叶梦得: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
汪藻:点绛唇·新月娟娟
李玉:贺新郎·篆缕消金鼎
廖世美: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吕滨老:薄幸·青楼春晚
鲁逸仲:南浦·风悲画角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张抡:烛影摇红·双阙中天
程垓:水龙吟·夜来风雨匆匆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韩元吉:好事近·凝碧旧池头
韩元吉:六州歌头·东风著意
袁去华:瑞鹤仙·郊原初过雨
袁去华:剑器近·夜来雨
袁去华:安公子·弱柳丝千缕
陆淞:瑞鹤仙·脸霞红印枕
刘一止:喜迁莺·晓行
韩疁:高阳台·频听银签
李邴:汉宫春·潇洒江梅
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蔡伸:苏武慢·雁落平沙
蔡伸:柳梢青·数声鶗鴂
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丝
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李重元: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
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
徐伸:转调二郎神·闷来弹雀
【宋词三百首·第四卷】
田为:江神子慢·玉台挂秋月
曹组:蓦山溪·梅
陆游:瑞鹤仙·脸霞红印枕
陆游:卜算子·咏梅
陈亮:水龙吟·春恨
范成大:秦楼月·楼阴缺
范成大:眼儿媚·酣酣日脚紫烟浮
范成大:霜天晓角·晚晴风歇
范成大:鹧鸪天·嫩绿重重看得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
辛弃疾:贺新郎·赋琵琶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
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
姜夔:庆宫春·双桨莼波
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
姜夔: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
姜夔: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姜夔:念奴娇·予客武陵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
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姜夔:疏影·苔枝缀玉
姜夔:翠楼吟·淳熙丙午冬
姜夔: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
姜夔:浣溪沙·钗燕笼云晚不忺
姜夔: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
姜夔:一萼红·古城阴
姜夔:霓裳中序第一
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严仁:木兰花·春风只在园西畔
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张镃:满庭芳·促织儿
张镃:宴山亭·幽梦初回
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
史达祖:双双燕·咏燕
史达祖:东风第一枝·春雪
史达祖:喜迁莺·月波疑滴
史达祖:三姝媚·烟光摇缥瓦
史达祖:秋霁·江水苍苍
史达祖:夜合花·柳锁莺魂
史达祖: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刘克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刘克庄:木兰花·戏林推
卢祖皋:江城子·画楼帘幕卷新晴
卢祖皋:宴清都·春讯飞琼管
潘牥:南乡子
陆睿:瑞鹤仙·湿云粘雁影
【宋词三百首·第五卷】
吴文英:渡江云·西湖清明
吴文英:夜合花·柳暝河桥
吴文英:霜叶飞
吴文英:宴清都
吴文英: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
吴文英: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
吴文英: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
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吴文英:浣溪沙
吴文英:点绛唇
吴文英:祝英台近
吴文英:澡兰香
吴文英:风入松
吴文英:祝英台近
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
吴文英:惜黄花慢
吴文英:望江南
吴文英:高阳台
吴文英:三姝媚
吴文英:八声甘州
吴文英:踏莎行
吴文英:瑞鹤仙
吴文英:鹧鸪天
吴文英:夜游宫
吴文英:贺新郎
吴文英:唐多令
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潘希白:大有·九日
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朱嗣发:摸鱼儿
刘辰翁:兰陵王
刘辰翁:宝鼎现
刘辰翁:永遇乐
刘辰翁:摸鱼儿
周密:高阳台
周密:瑶华
周密:玉京秋
周密:曲游春
周密:花犯
蒋捷:瑞鹤仙·乡城见月
僧挥:诉衷情·寒食
僧挥:金明池
蒋捷:虞美人·听雨
蒋捷:贺新郎
蒋捷:女冠子
张炎:高阳台
张炎:渡江云
张炎:八声甘州
张炎:解连环
张炎:疏影
张炎:月下笛
王沂孙:天香
王沂孙:眉妩
王沂孙:齐天乐
王沂孙:长亭怨慢
王沂孙:高阳台·和周草窗
王沂孙: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
彭元逊:疏影·寻梅不见
彭元逊:解佩环·寻梅不见
彭元逊:六丑
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念奴娇·萧条庭院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文天祥: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从《宋词三百首》看朱孝臧的词学思想
朱孝臧编选的《宋词三百首》寄托了他个人的词学思想,因此通过这一选本可以具体而微地考察他的词学思想。《宋词三百首》体现出了朱孝臧重视格律、推崇吴文英词、兼取东坡词“以疏济密”等主要词学思想。
朱孝臧编选的《宋词三百首》是20世纪以来最优秀、最流行的宋词选本,风行80余年而不衰。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络版馆藏书目检索,仅1991年至2004年海内外出版的各类评笺、注评本就多达221种,其流行情况即可见一斑。朱孝臧谈论词学的言论极为少见(仅有龙榆生辑录的《彊村老人评词三则》),因此想把握他的词学思想极为困难,但通过他的这一宋词选本却可以具体而微地考察他的词学思想。“晚清词人,颇喜选录,以寄其论词宗尚。各矜手眼,比类观之,亦可见当时词坛趋向。”[1]朱孝臧的这词学一选本也寄予他个人的词学思想。
据不完全统计:吴文英25首,位居榜首,其次是周邦彦22首,然后姜夔17首,晏几道15首,柳永13首,辛弃疾12首,贺铸11首,晏殊、苏轼各10首。美成、梦窗、白石三人之作共64首,几乎为苏、辛词作的3倍。若再将格律派其他词人的词作都算进去,那么格律派的词作共有90首之多,几乎占全书词作的1/3(全书共283首词)。从以上统计数据即可看出编选者朱孝臧对格律派的重视。朱孝臧重视格律派源于他对词格律的重视。而朱孝臧重视格律除了因为自身精通格律外,还受到清代词坛的主流词学思想、王鹏运等人的深刻影响。
朱祖谋精于词律。沈曾植说:“彊村精识分铢,本万氏而益加博究上去阴阳,矢口平亭,不假检本,同人惮焉,谓之‘律博士’。”光绪二十五年(1899),朱祖谋与王鹏运合校《梦窗四稿》时提出了“校词五例”:即“正误”(改正讹字)。
校异”(校列异文)、“补脱”(校补缺字)、“存疑”(正误难定则存疑)、“删复”(一词两见,误收他人之作,皆据删之)。光绪三十四年(1908),朱氏再校《梦窗词》特意把“勘定句律”补充到“校词五例”中。“勘定句律”虽不自朱祖谋始,此前戈载、杜文澜、王鹏运等人在这方面都做过很多工作,但是把“勘定句律”作为一个“校例”,在理论上明确下来,使之与“校词五例”并列,成为“校词六例”,则是他对于词籍校勘之学的一个创造性的贡献。“勘定句律”也是朱氏校勘词籍的一大特色,当时几乎无人能及。“校词律”是他的强项,他早年校《梦窗词》和《东坡乐府》都有这个特点,在《彊村丛书》里这个特点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朱祖谋不仅在校勘词籍时重视格律,而且在创作词作时也严守格律。蔡嵩云《柯亭词论》云:“今日填词,不讲律则已,讲律则惟有遵守宋贤轨范,亦步亦趋矣。入可代平,去不代上,本宋贤成说,不妨按调之情形采用。王半塘、郑叔问、况蕙风、朱彊村为清末四大词家,守律之严,王、郑似不如朱、况。而朱、况之严于守律,前期之作,似不如其后期。总之宋词之音谱拍眼既亡,即守四声,亦不能入歌。守律派之守四声,无非求其近于宋贤叶律之作耳。”[4]“四声调叶词,今虽以音谱失传而不可歌,然较之仅分平仄者,读时尚觉铿锵可听。故词家之守律者,必辨四声分上去,以为不如是,不合乎宋贤轨范。浅学者流,每谓守四声如受桎梏,不能畅所欲言,认为汩没性灵。其实能手为之,依然行所无事,并无牵强不自然之病。观清末况惠风、朱彊村诸家守四声之词,足証此语不诬。”
朱彊村作词时虽然严守格律,但并没有影响到词意的表达,他已经达到了“不烦绳削而自合”的至高境界。张尔田曾评价朱祖谋晚年所作词似杜甫夔州以后之诗,主要着眼于二人晚年诗歌内容的深厚和格律的谨严,可谓灼见。
清代之词已不可歌,依宋人词谱填词,为其音节流利动听之故。至若前人之创调、僻调,则依其词字,步趋四声,不敢逾越,守律极严。除平仄四声之外,亦讲究韵脚节拍。陈匪石《声执》云:“词有句中韵,或名之曰短韵,在全句为不可分,而节拍实成一韵。例如温庭筠《荷叶杯》,‘波影满池塘’,影字语上句冷字叶······填词家于此最应注意,既不可失叶,使少一韵,尤须与本句或相承之句黏合为一,毫无斧凿之痕。历观唐宋名词,莫不如是。惟因此故,发生一疑似之问题,凡词中无韵之处,忽填同韵之字,则迹近多一节拍,谓之犯韵,亦曰撞韵。守律之声家,悬为厉禁,
而宋词于此,实不甚严,即清真、白石、梦窗亦或不免。”可见朱彊村、况周颐在作词时守律之严,甚至都超过宋人了。
《宋词三百首》在文学中的影响力为什么相比《唐诗三百首》要小很多?
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从诗、词两种文体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的不同点入手,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诗经》。先秦时期的多是四言诗,五言诗,代表作是诗经和战国后期的楚辞。两汉的汉乐府诗,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和《孔雀东南飞》。魏晋时期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文人集团,即后世称“建安风骨”。而后有“竹林七贤”。东晋末年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鲍照等。南朝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此处不仔细展开叙述)。宋诗总体成就不如唐诗,宋初诗人杨亿、钱惟演等学李商隐,号西昆体。王禹称、梅尧臣、苏舜钦等反对西昆体,反对只讲声律辞藻与缺乏社会内容的流弊,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恢复关注现实的传统,北宋诗坛影响最大的是“苏黄”。即苏轼和黄庭坚,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元好问。元代由于史料的匮乏,诗歌存世量较少 。明初,高启、刘基等人的诗歌较有社会现实内容,但接着兴起以朝廷辅弼大臣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歌功颂德,空廓浮泛。明中叶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先后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模拟,受到有识者的批评。先有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矫之,继有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极大地冲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稍后的“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与“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诗风。清初,遗民诗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钱谦益、吴伟业等在清初诗坛影响很大。王士祯提倡“神韵”说,成为当时诗坛领袖。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盛极一时,影响到诗坛,远离现实、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炽,唯郑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较有特色。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龚自珍以诗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报国大志,成为近代诗歌史上开一代风气的诗人,赢得了“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称誉。
诗歌的发展起源从春秋始起到晚清,时间跨度大,而唐诗三百首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由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是200多年来流传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编者蘅塘退士本名孙洙(1711一1778),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过知县。他因不满于当时广为流传的《千家诗》选诗不精,且仅五绝、七绝两体,遂“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模仿《诗经》的规模,选编了《唐诗三百首》。初时只是想为学童提供“家塾课本”,后因所选大多是唐诗传世佳作,并且选诗数量适中,故得以广泛流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
词的发展,专家学者基本将起源定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然后是敦煌曲子词传入,到唐朝中期开始填词,多为小令,到晚唐五代花间词兴起,温庭筠、韦庄的婉约的小令词风,影响着北宋初年的创作,晏殊、欧阳修借承袭花间词风,后柳永将小令改为长调慢词,苏轼也开始了豪放词的创作。词坛开始了百花齐放的面貌。秦观、周邦彦承袭婉约派,到北宋末期更加注重声律。而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辛派词人创作更加雄浑,多豪迈之气。以姜夔、吴文英、张炎为代表的姜张词派,则是词风高雅、重声律,多用典,推进了文人词像雅化的发展。词至元、明两代走向衰落,而清代稍有复兴的现象。因为词不同于诗的原因是词具有音乐性,宋末元初词谱毁于战乱后,词多趋向于文学化。也就是从此词“失声”于后代。
《宋词三百首》是由晚清四大家之一的彊村老人朱祖谋编写的,他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著作丰富。卒年七十五。著有《彊村词》。朱祖谋早岁工诗,风格近孟郊、黄庭坚,陈衍称其为词之梦窗(吴文英)。光绪二十二年(1896),王鹏运在京师立词社,邀其入社, 方专力于词。所受王鹏运影响甚多。他将自己生平所学抱负,尽纳词中,颇有关系时事之作和对维新派的同情,感慨光绪帝珍妃的遭遇,抒发壮怀零落、国土沦丧之感,悲惋沉郁。晚年虽词境更趋高简浑成,内容除偶及军阀混战情事外,多为遗老孤独索寞情怀之作。他的词取径吴文英,上窥周邦彦,旁及宋词各大家,打破浙派、常州派的偏见,勘探孤造,自成一家。又精通格律,讲究声律。
朱祖谋在编写《宋词三百首》,吴文英选词最多,且吴文英是当时南宋词坛备受争议的人物,与当时权臣贾似道友善,南宋末年对吴文英的评价很低,而吴文英在清代备受推崇,朱祖谋早年受常州词派,皆推崇吴词,清代纪昀在编纂的《四库全书》中更是称吴文英为“词中李商隐”。这样吴词在当时清代中晚期更加盛行。在词的创作上,吴文英承继周邦彦,重视格律,重视声情,讲究修辞,善于用典。手法精妙,但有时晦涩难懂,南宋最后一位大词人张炎,更是批评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梦窗词有雕琢太过、词意晦涩以及格调不高的缺点,但是对后来影响很大。
总结起来:
(1)我们学习诗词的过程,一般最早接触诗,一些朗朗上口的诗,然后通过学习一定量的诗以后,才逐渐接触词。且词多用典,取法于诗、文。所以从人与诗的接触上看要远比词更广泛。
(2)宋词三百首中北宋柳永、苏轼、周邦彦和南宋以姜夔、吴文英、张炎为代表的姜、张词派,还是以辛弃疾为首的辛派,对于不是专业搞文学的人来说,很难搞懂,作品数量较多,而且用典颇多,现在很难理解。词相较于诗来说要理解相对困难。
(3)唐诗选本之初考虑到了选本的传承与学习,而宋词选本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词坛文化影响下编著的,所以影响对民国、现代来说,已经很小了,现代教育中宋词三百首选词进入教材的比例远没有唐诗三百首的多,所以《宋词三百首》在文学中的影响力相比《唐诗三百首》要小。 读《宋词三百首》,你一定要背下这100句千古名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了一些中国古语,为之深蕴治国理政之智慧。
《宋词三百首》是最流行的宋词选本,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宋词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她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作为文化者,你一定要背下这100句千古名句
1. 昔时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钱惟演《木兰花》
2.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3.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4.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5.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6.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张先《一丛花》
7.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8.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9.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10.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
11.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张先《青门引·春思》
12.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13.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14.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春景》
15.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
16.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张昪《离亭燕》
17.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张昪《离亭燕》
18.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19.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0.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欧阳修《蝶恋花》
21.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
22.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王观《卜算子》
23.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24.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晏几道《鹧鸪天》
25.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26.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2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28.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29.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浣溪沙》
30.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
31.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
肝胆洞,毛发耸。
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
——贺铸《六州歌头》
32.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贺铸《踏莎行》
33.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临江仙》
3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5.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6.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
37.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
38.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王雱《眼儿媚》
39. 寄语东阳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朱服《渔家傲》
40.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秦观《满庭芳》
41.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42.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3.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44.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45. 试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46.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47.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兰陵王·柳》
48.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49.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50.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51.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52.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
53.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54.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55.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56.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
57.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58.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张抡《踏莎行·秋入云山》
59.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陆游《钗头凤》
60.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61.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诉衷情》
62.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严蕊《卜算子》
63.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孝祥《六州歌头》
64.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65.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张孝祥《西江月》
66.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辛弃疾《摸鱼儿》
67.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68.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69.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70.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71.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
72.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贺新郎》
73.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74.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5.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76.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刘过《唐多令》
77. 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章良能《小重山》
78.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79. 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姜夔《齐天乐·蟋蟀》
80.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81.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姜夔《疏影·苔枝缀玉》
82.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史达祖《双双燕·咏燕》
83.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
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
84. 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
——卢祖皋《江城子》
85.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刘克庄《卜算子》
86.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87.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
88.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
——吴潜《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89.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吴潜《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90. 一品高官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
——吴潜《江城子·示表侄刘国华》
91. 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
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
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
——宋自逊《蓦山溪·自述》
92. 落日解鞍芳草岸。
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黄公绍《青玉案》
93.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94.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95. 芦叶篷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
——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96.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吴文英《浣溪沙》
97.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
98.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
——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
99. .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
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
——王清惠《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100.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
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张炎《八声甘州》
2023.02.18 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