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心指月 古林寺
文/梧闽
最近,龙文区作协发起一个《村庄不远》的诗歌创意写作活动,感觉不错,其实小石码的《村庄不远》,风景尽在紫云岩,岩中古林禅寺,别有一番儒风禅影!

有一天缘起,古林寺住持戒受法师问我“你看来有烦恼呀!”我答曰“没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戒受法师说“你还是放不下呀!”…说起“放不下”三字,使我穿越时光逾千年,想起唐朝著名禅师丹霞禅师(739--824),有一天,下了一阵暴雨,雨刚停歇,丹霞禅师与另一道友同行欲赶往某地,他们遇见一位美丽村姑,只见她身穿绸缎,系着丝巾,十分妖娆…却为前面的泥泞小路所困,丹霞禅师走过去说“来,我抱妳过去”,唐代还未像宋代以后封建礼教成风,那村姑含蓄点头,于是高大帅的丹霞禅师便抱着她渡过那段路…然后他们分头赶路,直到天黑时,道友却耿耿于怀对丹露禅师说“出家人不近女色,你的行为太不检点吧?”,丹霞禅师惊异地说“什么?我早已把她放下了,你心里还抱着干吗呀!”

古早的时候,洛阳这位著名的游僧——丹霞禅师,他的辈分应在南传禅宗三平祖师公杨义中禅师之前……有一天正处隆冬,天气极其寒冷。丹霞禅师夜投洛阳城南惠林寺。时值屋外北风呼啸,和石码古林寺一样坐南向北的惠林寺正迎寒潮聚会,刺骨的寒风从门窗的缝里灌进来,冻得丹霞禅师和其他正在坐禅的僧人直打哆嗦。于是丹霞禅师找来一把斧头,将一尊木雕的佛像推倒在地,只见斧光飞舞,随即一尊木佛就成了一堆木柴了……然后,丹霞禅师拿过油灯点然柴堆……跳动的火焰驱走了冬夜小庙里的严寒,住持闻讯赶来,大骂丹霞禅师"你这胆大包天,竟敢劈佛烧佛,大逆不道,十恶不赦啊"

丹霞禅师边烤火边平静地说“我想得到这尊佛的佛舍利”,所谓舍利,是佛的灵骨。住持一听又大怒“这是木头做的,哪来的佛舍利?”丹霞禅师一听,慢慢抬起头来说“既然是木头,为什么不烧来取暖呢?”住持一时语塞……

古代禅师以追求成佛为目的,丹霞禅师,三平祖师杨义中禅师至今乃是百姓心中的真佛。“佛”的说文解字不是儒家的歧解说“弗人,不是人”,而是有觉悟的人,佛性即悟性,人人都有悟性,不过沒有去学习修行,这与生俱在的悟性就永远浮不出海平面,是冰山下那块巨大的无明,而且永沉寂莫!这人有两片性,一面是觉悟的佛,另一大面是未觉悟的无明,因为无明,还可能导致冥行作恶,成了无明恶鬼!

佛教刚传入中国的东汉时期,佛在人的心目中,其地位甚至超过了中国的皇帝,圣人,他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不可企及……在印度佛教教义中,普通人要经过无生累劫,即几世轮迥,无穷岁月才能修炼成佛,所以当年印度佛教讲众生平等,是指众生在佛的面前平等,而不是众生与佛平等。早期佛教讲“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对立,主张佛教徒恪守各种清规戒律以及对经,律,论的研读和偶像崇拜。这样,世间很容易被人为划分而存在两个截然对立的世界,一个是现实的存在合理因素的客观世界,另一个是虚幻的却被无限肯定的理想国——即西天净土极乐世界。这样,人要追求解脱,要达到成为有觉悟的人,就要不断坐禅,念经,礼佛……当时丹霞禅师反对这样造作的形式主义或教条主义!

早期中国佛教那种印度模式的修行方法和中国本土儒道两宗的主流传统文化重直觉,重悟性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重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而是把重心转向主体自身,重视对人的自我认识。所以,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自反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不是概念论或观念论的理性思维。而是一库自我觉悟或自我直觉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把认识事物的焦点焦中在自我本体上,儒家主要是对人的道德本性,道家是对人的自然之性进行自我体认,而无论是道德本性或自然知性,都离不开人到现实世界去追求!作为外来思想的佛教,包括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扎土生根,就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实事求是地开花结果!

丹霞禅师“劈佛烧佛”的异举,和慧能大师对宗教仪式,佛性说,修行方法等改革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后传至朝鲜,韩国,日本进一步发扬光大……肉身仍在广东梅州南华寺的慧能大师,其变革佛教的核心是佛教中国化,认为佛性自有,不假外求,不需要采取如顶礼膜拜等的向外追求去取得。正如古诗“未必文章成大士,从无钟鼓亦观音”,心好则众生好,心美则世界美!慧能大师用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心去代替一个抽象玄奥的,经边佛教经典百般打扮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这一替换实际上把佛教从一个外求的宗教,变成一个内在的自觉宗教,把对偶像“佛”的宗拜,变成一种自觉的开启人生智慧,慈悲和方便之门的有益行动!即对自已那个向善本体的崇拜!在慧能大师和丹霞禅师的法眼中,用迷与悟来区分众生与佛,认为觉悟了就是佛,没觉悟的就是众生。

毕业于北京大学等4所高校,也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学诚大师的谪传弟子——古林禅寺和紫云禅寺住持戒受法师昨天对我说“众生总是放不下,就有痛苦烦恼,但是如果看开了,就会云开日出……”,按照佛教理论所指出的,你若“放不下”贪、嗔、痴、慢、疑、我见等俗人的障碍,一定要“看得开”人的生老病死、苦集灭道乃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本来面目。

后来佛教的一些禅师,用现在的话说“又走过左了”,进一步说不管你觉悟不觉悟,反正大家都是佛,甚至连迷你的宠物小猪小狗亦有佛性,哎!顺着这一思路便是“天下无贼”的一厢虚梦!后期的一些禅宗弟子由不求佛祖发展到呵佛骂祖,甚至“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丹霞禅师劈佛,烧佛,只是表明他反对一切偶像崇拜,纯任自然,不加造作的修行思想。热即乘凉,寒即烤火,一切均依自己的本心本性,如果了解了这点本性,自已使是真佛,又何必执着于外界的木佛呢?后期禅宗似乎变“狂禅”,但狂中也有一点道理,因为盲目地求佛求祖,崇拜偶像,不但不能使人出迷津,渡苦海,而且成为得道解脱的冥行魔障!

由于自性有慧根佛性,所以人寻救对痛苦烦恼的解脱无需也不能借助外在的偶像。佛性,就在众生自己心中,就是众生自己本性中的慧根善种,只有自求觉悟方能向善发展,才有高看一层的新境界,而无需借助另物别处归依。否定了彼岸的神圣偶像,靠自身的信念和觉悟,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无往而不胜,这种追求觉悟的自觉模式,既不离现实又超越现实,既不离自我又超越了自我!

丹霞禅师烧佛的异举,就是通过对外在偶像的否定,认为人可以自求解脱,这种要求是从内心提升了人的尊严,他把“佛”变成人同时,也为人成佛指明了坦途……佛和人的平等,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要求平等的本质反映。这种平等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发展而言,无非是“反封建文化”的进步,而认识到佛性在于人性的自在,这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同时亦是对他人尊重的认识基石,因为他人也是人,同样具有佛性。对自身和他人个体价值的肯定,是形成独立人格的前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就是自已把自己当人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独立意志的人,能担当责任也有能为有觉悟的人。

学佛的人都知道,般若就是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一般的智慧叫世间智,用于处理世间的事情,在人类社会中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矛盾而具有的智慧叫世间智。伫倚危樓風細細,但是如果超过这个世间呢?六祖慧能说了2个词叫'无意智'或'上上智',这可是要得的'般若'。一个人数学好、物理好、化学好、生物好、文学好、外语好,等等都是世间智。哪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成功人士,苦恼并沒有减少呢?就是因为他少了'般若'。人必須跳出我外看到了一个真如的我,才能灭苦得乐;跳出人外看到了一个无常的人,才能自度度人,自救救人,而这一切必須用上'般若'大智慧!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是出世间的'智慧'。波罗蜜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到彼岸'。什么是到彼岸,就是从生死这边到了解脱的那边,从世间到了出世间。这个世间包含了时间、空间和轨迹等'三维',加上一个特定的位置,形成了'四个维度'。这个'四维'人生的意义,都是基于一个'自我意识',西方哲学家笛卡尔说'我 思故我在'。我不思考时,我在吗?在,睡覺的叻叻豬在呀!佛教认为这个世界包括我,都是无常的假合,佛教的中心思想叫'缘起自性空',一切的一切因条件和合而现在,因时空变化自我意识改变而转化。牛顿认为空间与时间是不变的,而爱因斯坦却认为相对而言,空间和时间也是可变的。所以,原來佛祖早就觉悟了,认为现在一切的一切,那些科技学问大多无益于俗人消除烦恼了脱生死。人类的现在与未來,总是无一例外受到了'生老病死'的大限所局,事物无一例外也会'成住坏空'。世间法法无定法,此亦一是非,彼也一是非,故称凡此种种世间的知识叫'戏论'。



一部英国人罗素写的《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吵架史,从古希腊讲起又到古罗马、到近代欧美哲学史。现在从中国春秋战国讲起,印度从释迦牟尼前后讲起,不知道有多少主张。你若单看一家时,总会认为很有道理,再看反对它的,还是觉得很有道理;后面来调和的、综合的,仍然很有道理。黑格尔的哲学,集德国古典哲学古今之大成,若把现代哲学一看,又觉得他落伍了。再如康德,康德曾被西方誉为哲学界的哥白尼,但在受到尼采学派批判时,又成了被革命的对象。孔子在当年就被尊祟得了不得,庄子就反其道大开玩笑,沒把他当成一回事。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实质是等于百家争非一一荀子的《非十二子》胜过现代的西方哲学康德的《三大批判》经典。所以,最后还是马克思说对了:'哲学家们总是叽叽喳喳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这个世界'。从这些方面归纳总结,世间的智慧好,还是出世间的般若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您学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本文之后,有沒有'改造了自己的人生',从此变得更好!嘿嘿!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奖“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