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关庙村随想(上)
文/刘玉伟
我也许是下过乡的缘故,对农村一直都是情有独钟。那天,当未央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丁民信老师来电话说,要和我一起去关庙村后,我激动的一夜都没有睡好。第二天早上我和丁民信老师,还有原未央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徐家宽老师,乘车从北二环、朱宏路到丰产路,前往关庙村完成我们作为未央区政协文史特邀研究员的采访任务。
四月的古城西安,天气晴朗,阳光灿烂,道路两边的树木越来越青翠勃发,各种花儿在草丛中竟相地开放。我已年过古稀,又是城市里生城市里长的人,也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我一路上都是目不转睛地看着车窗外,真的为农村这些年发生的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
徐家宽老师就是北郊徐家湾村人,他以前在汉城街道办当过十多年的党委书记,他对这里真的是很熟悉,他一路上如数家珍般的给我讲着路两边各个村子的发展历史,讲着他当年在这里工作时的情况。
丁民信老师是长安区人,但他在未央区工作了三十多年,曾经也担任过未央区住建局的党委书记。他也是自信满满地对我说,他以前来过这里都不止一千多次。我能从两位老师的话语里感受到,他们一直都深深地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因为爱,他们坚持了这么多年;因为爱,他们所有的付出也都心甘情愿。

我回到家里以后,就在网上查了一下,知道关庙村位于六村堡东北部,形成于明代,也印证了徐家宽老师的说法,就是明朝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大移民时从大槐树那里迁徙过来的。因村中有一关帝庙而得名关庙村。关庙村在汉代时,因处在汉长安城东市遗址上,在二千多年前也是当时京城最繁华的地段之一。西汉时的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主要大臣晁错,后来因汉景帝听从袁盎之计,便腰斩晁错于东市之上。
那一天阳光真的很好,我们看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古色古香,五彩斑斓的关庙村村楼后,首先映入我们的眼帘的就是关庙村里那整齐干净的街道,还有那排列有序的房屋。我们从这表面现象就能够感受到,按照区委、区政府做好“治乱、补短、提升、收回、增收”工作的要求,远离城市中心的关庙村也发生了从未有过的“蝶变”。
我们在村里走了一会儿,还是没有找到村委会。司机小刘在问路边的村民,村委会在哪里时,两个三十岁左右的妇女笑着对他说:“我们村委会在东边的那条路上,离村卫生所不远。”她们脸上始终带着笑容,说活时那爽朗的笑声,就是对村容村貌发生变化的肯定。

关庙村党支部委员兼村委会副主任胡占柏和村党支部委员、村监委会主任相小燕等人和我们一起在村里走走看看,当问起关庙村的历史时,出生于1974年7月的胡占柏激动地说,他小的时候,就听爷爷他们那一辈人说起过,爷爷他们小的时候,关帝庙还在,庙里松柏林立,大殿雄伟壮观,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好汉像,像高一丈五尺有余,个个神勇无比。院里还有一个重约两吨的大钟,每一次击钟时,洪亮的钟声就会传遍四面八方。
我清楚地看到,年近五十的胡占柏在讲起这些历史的时候,他的眼睛里含有点点泪光,这是他对“千古义士”关公的敬仰,这也是他对祖辈一代的深切怀念。他还告诉我们,为了宏扬中华传统美德,2006年由村民集资建立的新关帝庙,座落在村子的北面,现在每年农历的2月28日,就是关帝庙庙会日。那一天庙会一开,四面八方的群众都会来这里祭拜关羽,祈福还愿,祝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民幸福。也正如庙门上对联写得那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我也是一个爱激动的人,我当时又一次想到关公,我也很赞同有人说“关羽的忠义与共产党员对党组织的忠诚有其相通之处。”的说法。关公能够流芳百世,能够成为上到皇帝高官,下到平民百姓都崇拜的偶像,原因就在这里!
刘玉伟,2023年4月18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