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国培和他的诗意人生
祝雪侠/文
阳光心态,可以愉悦心情,让一切事物变得更加美好。诗意人生,可以净化心灵,为生命绽放迷人的光彩。
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诗人赵国培先生的诗作,令人从内心感受到冬天里的如春温暖,领略到夏日中的雨丝飞扬。
认识国培先生,首先被他做人的真诚和热情所感动。两年前,在一次京城的文学活动中结识国培先生,但一开始并没有太多的交往。只知道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三届”最末一届,未接受过太多正式的系统教育。他吃过大苦却未遭过大难,小有成就但从未辉煌。先农民,后工人,再从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供职媒体从事文字检查工作,兼或为一些出版单位负责审读,把正式付印前的最后一关。亦就是出版人俗称的“捉字虫”,雅号为“媒体啄木鸟”。六十出头了,仍“退而不休”。据说已故大学问家、散文名家、人称“文坛老旋风”的张中行老先生八十多岁时,依然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用,为中小学语文课本所做的,也正是这一项工作。和这位可敬前辈一样,国培先生大到中心思想、主题意义,小到行文规范、标点符号,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严防死守,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而任劳任怨、尽心竭力。也知道国培先生发表作品已有四十个年头,长长短短一千余篇,不仅有诗,也有小小说、散文、随笔、歌词、报告文学等,虽然大多短小,却生活气息浓郁,情感充沛动人,受到诗坛大家张志民先生及许多名流和不少读者的赞许。而让我印象深刻的记忆,还是几个月前,我在中国诗歌网想做一个北京频道,需要把首都全部十六个区作协的重要诗人,做一个全面展示。我熟悉一些区,但有些区还是需要朋友引荐,来为大家做好这件公益事情。我知道国培先生人脉广,口碑佳,便给他打了电话。他让我别挂电话,当即用另一部手机,找到我需要联络的各区作协负责人。并广而告之,告诉对方我要为大家做一件大好事。过些天,还很热心地追问我进展如何、告诉我需要什么帮助尽管直言。随后,有朋友相聚,又几次见到国培先生,感慨他的豪情万丈和做事的雷厉风行立竿见影。随后的交往中,又感受到他的亲和力和友好善意的情分。只要能帮助别人,他绝对义不容辞、全力以赴。令人感动啊!
他热爱文学,喜欢写作,他出过散文小小说集《另一种风景》,出过诗集《第一串脚印》《两种颜色》《万千气象》……

创作几十年,他像勤劳的蜜蜂,一直为他的热爱不懈的奋斗。可以想象,他工作认真敬业,业余时间勤奋耕耘,那一本本书都来自他的辛劳。退休后,因为他的为人处世,还有他在文学编辑方面的优势,又被不少单位聘用,继续着本行工作——文字审读,并被海淀区文联邀请担任《稻香湖》诗歌季刊的执行主编。他对每一件事情,都用热忱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去完成。不管事情大小,在他眼里,都认真对待。他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所以国培先生在朋友圈有着很好的声誉。大家喜欢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更愿意与他一起为诗歌而做出更多的努力!
国培先生是有情怀的人,他热爱诗歌,朗诵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采,我不止一次欣赏到他全身心投入、绘声绘色的魅力。他的创作来自真实的生活经历和他对文字的情有独钟以及心灵深处那份深刻的感悟。
国培先生为人低调,他在朋友圈是被大家公认的热心肠、重情义、仗义豪爽的性情中人。六十出头的他,心态依然年轻。他还特别善于学习,短信、微信打字都很快,用起来通畅无比。从思想到行动,一直追赶时代新潮流。他有一副热心肠,帮助过很多朋友。当别人要感谢他时,他总是腼腆地笑笑,说小事一桩、不足挂齿。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满腔情怀。他很在意朋友,答应别人的事情都会毫不含糊而尽心竭力。
国培先生热爱文字,是一个对文字有心的人。他把自己的发表过的作品,以及报纸刊物曾经评论、介绍过他的文字,都精心地剪贴、收藏,有的已经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了。不管是抒情的精美短诗,还是歌咏礼赞的朗诵长篇,都来自他对生活的挚爱与感悟。他不光写了很多诗歌,也写了不少的散文,还不时进入小说创作。无论是面对过去的恶劣环境,还是如今的温馨生活,难能可贵的是,国培先生一直保留一颗诗心,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风雨无阻。在他的个人收集的资料中,历史的痕迹诉说着一位诗人在文学道路上的奇迹,还有他在大大小小许多报纸杂志刊发作品和获奖的消息。这些都是历史的足迹、美好的回忆。我看到其中一页泛黄的剪报,上面醒目的题目是:《售书郞当上了“大作家”》,时间是二十多年前。是江苏省南京市《扬子晚报》“文摘”栏目转发的一则短讯,介绍了当时作为个体工商户的他被北京作协接纳为会员。这在当年可是不多见的新鲜事。二十年前的媒体这样报道:国培先生先后在《诗刊》《北京文学》《儿童文学》《中国工商报》《中国少年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报告文学三百余篇。其中小小说《父与子》《修锁的小伙》《在蜜月里》《家庭闹剧》《玉笔筒》《信任》《离婚》《分家》《变故》等在全国省市级报刊上获奖。这是曾经的历史,而至今,他已经发表作品千余篇了。今天的他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精神,让人心生敬佩。我看到的是昨天的历史,泛黄的报纸经历了生活的磨练、岁月的洗礼。
在文学的道路上,国培先生洒下辛勤的汗水,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他的朴实无华,就如同他的做人纯洁谦虚,如他真诚、温馨的文字让人感动……
一首好歌可以震撼人心流传久远,一首好诗可以让人久久回味无法忘怀……
国培先生的为人为文,都值得敬重!他有着一颗坦荡的诗心,有着满腔火热的情怀!祝福诗人赵国培先生的文学道路山高水长、风景无限!
一路走来,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然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国培先生的文学之路依然神圣,他的一颗诗心晶莹永恒!
作者简介:祝雪侠,笔名祝滢。女,陕西武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参加2013年10月份全国青创会、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高研班进修。先后在《中国作家》《文艺报》《诗刊》《黄河》《山东文学》《中国建材报》《作家报》《河南日报》等报刊发表过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等近一百万字。《国际华文》作家网总裁、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秘书长、《作家报》副总编。现为中国诗歌网事业发展部执行总监。2016年3月2日参加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录制。出版诗集《雪舞花飞》,诗歌合集《文心中国》。主编文学作品集《楚韵南漳》。
(来源:中国作家网)
------相关阅读------

朝阳区作协副主席赵国培(李青霞摄)
作家赵国培:笔耕不辍,不倦行走一往无前,从少年到两鬓飞霜
李士杰/文
2023年4月17日,著名诗人、作家、北京市朝阳区文学创作协会副主席赵国培先生应邀做客湖边草书店(政协委员书店),捐赠他的诗集《第一串脚印》《万千气象》和散文小小说集《老二哥进城》,受到回族作家、书店创办人李士杰先生和读者们的热烈欢迎。
笔者在相识赵国培之前,先拜读过他的诗《一切都在不言中》
开心一笑,
拉开清晨的序幕;
快乐一片,
拥抱亮丽的日出;
问候一声,
献上真心的祝福;
希望一同,
追赶前行的脚步!
………

左起:赵国培与李士杰
笔者与赵国培一见如故,同是年过七旬的老北京人,同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共同爱好是读书和写作。赵国培钟情文学毕生追求,是笔者学习的榜样。他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第一串脚印》《两种颜色》《万千气象》《致敬三月》,散文小说集《老二哥进城》《另一种风景》《一一O车上的老人》。在《诗刊》《北京文学》等近百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报告文学、歌词等千余首(篇)。小小说《玉笔筒》获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征文优秀奖,收入《北京四十年四十篇小小说》。部分作品被转载、收入选本、获报刊奖。

年过七旬的赵国培,笔耕不辍,戴着个度数很高的近视眼镜,给人的印象是厚道而守信。聊天中,笔者得知他对文学的痴迷,从少年到如今两鬓飞霜,从未削弱他对文学的钟情与向往。表面上的粗壮黑大汉,心思却很细腻,在写作的细节上下了很大功夫。他对文字的熟悉和敏感,对错字熟稔的判断与更正,让人钦佩而颇多美誉;所以,至今他仍被几家媒体聘请担任审读员,把好正式出版前的最后一关。
他是位有满肚子的故事、满肚子的段子的作者,对当今文坛不少文人墨客都有所接触和了解,多多少少都知晓些趣闻轶事。他把这些枝梢末节,写成散文、随笔,有趣而生动、有价值、不乏教益。

例如1991年4月8日发表在《北京日报》的《她的名字叫刘凤兰》,是以不同人物的“聊天”内容,原生态地展现了九十年代首都五四奖章获得者、朝阳区大屯乡团委书记刘凤兰这个泼辣能干、耿直无私的优秀女性,中间穿插国培自己的判断评论,夹叙夹议,活泼生动。
他的作品得到许多知名大家的关注认可,例如臧克家、张志民、浩然、刘绍棠、陈祖芬、张中行、李凤祥等等。他以文字记录了这其中难忘的一幕幕,诸如《他永远活着》《饺子》《诗好人好永不走》《书·签名本与我》《“好好写”》《三河访浩然》《一张老照片》《四十春秋千滴泪》等等。

凡夫俗事、日常琐碎,他皆能信笔成文,且都写得细腻翔实,传神有趣。笔者很喜欢他的京味作品有情趣有思想,还时而透出一股子冷幽默。例如《离婚协议》《盼住高楼喜且忧》《年龄》《别当罪人》《家中宝》《打的四记》……他像一匹在广袤沙漠中不倦行走、一往无前的顽强骆驼,有诗为证,是一位被人称作“诗坛不老松”的著名老诗人写给他的:
《骆驼》
——致国培
迎着拂晓熹微的星光
踏着夜晚溶溶的月色
忍受着烈日下的干渴
和腹中难耐的饥饿
背负着山般的重载
又开始了无穷尽的跋涉
眼前是宁死不倒的胡杨
给了你坚忍不拔的性格
脚下是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漠
使你的身心更加博大辽阔
踏破了冰封雪锁
闯过了泥泞坎坷
顶风 步履决不踟蹰
沐雨 更显从容不迫
面对铺天盖地的沙暴
眼中没有半点惧色
在荒无人烟的小路上
谱育出一支潇洒无畏的歌
虽没有李杜的旷世奇才
却有着贾岛的苦苦求索
张志民为你播下希望的种子
它在你的心中永远萌动鲜活
诗为民而写
文为时而作
伴生无怨无愧无悔
才有今日如日中天的蓬勃
诗友点赞你的朴实
前辈佩服你的执著
骆驼——国培
国培——骆驼
冲破关山重重阻隔
何惧来路岁月蹉跎
声声悦耳驼铃响彻千山万壑
催你奋进为你加油给你鞭策

由于时间关系,笔者与赵国培先生没有“聊”够,没有“聊”透。由于版面有限,不可能将他的感人的故事讲完。尤其是他重情义、仗义豪爽的故事,有待下回与读者进一步分享。
( 李士杰/文 北京湖边草书店 )

赵国培
赵国培 Zhao Guopei (1951.4— )男,汉族。出生于北京市朝阳区,籍贯北京市。毕业于北京市大山子中学。历任农民、乡镇企业工人、个体工商业者,《法制日报》文字检查。朝阳区文学创作协会副主席,区政协文史研究员。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201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第一串脚印》《两种颜色》《万行气象》、散文集《另一种风景》。在《诗刊》《北京文学》《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国工商报》等近百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报告文学、歌词等千余首(篇)。小小说《玉笔筒》获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征文优秀奖,部分作品被转载、收入选本、获报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