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声 ——读紫陌散文集《半枝莲》有感
朱卫军
紫陌是我的河东老乡,也是熟知的文友。在时有的交流中,看得出紫陌读书比较多,也比较广,特别是对中国历史有较深的研究。 
散文集《半枝莲》是紫陌多年来文学创作的总结,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集。我读了这部书的大部分作品,总体而言,就文本的立意与题材,和大多数作家一样,浓缩着乡情、亲情、友情等情愫,以及部分游记作品。就语言来说,朴实中加载着张力,是我比较喜欢的叙述方式。刚才几位老师都对其作品都进行了点评,郇如启先生的序言和雁阵先生的评论,也对紫陌的作品作了较全面的评价,我不再赘述。这里,我想就其中的《祝丘古城叹文姜》和《穿越千年说文姜》这两篇文化散文谈点自己的看法,在读这两篇作品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

作家 朱卫军
大家都知道,文姜是齐僖公的女儿,鲁桓公的夫人。历史上的文姜,还有她的姐姐宣姜,都是有着较大争议的人物,而争议的焦点是这姊妹俩都“不安分”。《春秋》记载,宣姜与其舅、文姜与其同父异母的兄长(即姜诸儿,后来的齐襄公)分别有私情,但是真是假,需要打上一个问号,主要是“证据不足”。之所以有此之言,是缘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取决于当时齐鲁文化的差异,齐国人思想比较解放,而鲁国人则比较保守。孔老夫子及弟子们是儒家学派,讲的是“仁义礼智信”,因而他们的《春秋》,自然站在鲁国的立场上,传统而守旧,自然看不惯文姜张扬的个性,所以诋毁的成分可能会比较多,给文姜编上点“绯闻”就不是奇怪之事。所以专家说,《春秋》不能算史,而为经,人为的成分较多。即使是史,比如《史记》,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真实,正如现在有的报告文学,也可以在情节和细节上适度的虚构。另一方面,是文姜的个性使然。文姜自小娇生惯养,比较任性,甚至可以说是骄横跋扈,即使存在所谓的与其兄私通,也不奇怪,而是揭示了人性,尽管从道德上来讲是不允许的。紫陌在这两篇作品中,对史料上对文姜的评价提出了质疑,是有一定道理的,也算是一种守正创新。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应一分为二的。首先,文姜是一位政治家。鲁桓公死后,立其子姬同为帝,即鲁庄公,因幼小,所以文姜辅佐,助鲁庄公处理政务,显示了其卓越的治国才能,使鲁国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强国,可以说在国家发展上,文姜是功不可没的。另外,关于说文姜在不齐不鲁的祝丘城生活五年,只为与其兄私通,也讲不通。齐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淄博,而祝丘在现在的临沂河东,相距数百公里,况且其兄还是帝王,日理朝政,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花上几天时间,跑到几百公里外私会其妹,不太现实。所以,如果说文姜真的曾在这里生活,一是她可能喜欢这片土地的绮丽清幽,二是为笼络齐国,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国土。其次是她的突出的个性。她是一个随性之人,在大事上毅然决然,而在生活上又是极为随性。在春秋时代,一个女人有这样独特的个性,是不多见了,所以在文姜这个人身上,人性被揭示的淋漓尽致。所以紫陌在这两篇文章中,把文姜这个人物写得比较丰满,优缺点并存。这也是我比较喜欢这两篇文章特别是《穿越千年说文姜》的原因。
如果说这部书还有不足之处,我认为主要有三点,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我的作品的缺点,始终在困扰着我,在这里和紫陌以及各位老师学习探讨:一是关于题材问题。我感觉紫陌作品的题材相对还比较窄,亲情、友情、乡情、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但正因为它的永恒,所以几乎所有家都在写,写滥了,因此想写出新意很难。二是关于散文的虚构性问题。散文能不能适度虚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读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和孙犁先生的《白洋淀纪事》,会发现许多作品有小说的成分,但是这两部作品是作为散文集出版的,这就是生活真是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用散文的笔法讲故事,这就是真散文,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三是语言问题。新散文特别讲究语言,需要的是张力、穿透力和跳跃性。紫陌的作品语言在这方面做了比较好的探索,许多需要是很有味道的,但还不够到位。散文如果想吸引读者,就要靠语言,就是要用诗的意象写散文。这也是我在今后的创作中需要纠正和探索的。
不当之处,请紫陌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朱卫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文学院副院长。出版有散文集《故土的馈赠》《乡城》《夜潮地》,诗集《故土的情韵》,长篇报告文学《辉瑞梦,兰陵情》(合著),另有部分中短篇小说散见于报刊,部分作品获全国、省、市文学奖。
京都书画艺术网
山东书画周刊
编审/徐学胜 主编/王树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