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第一人
作者:孙玉安
自唐代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从目前存留的史册记述资料来查阅,用汉语诠释伊斯兰文化的,应该自明代伊始。而明代最早着手以儒释经的,便是山东回族学者张忻。
白寿彝和杨怀中先生在《回族人物》中,对这位开创中国历史先河的回族学者,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伟大的艺术是不应该区分民族、地域的。
时常查阅各种艺术品网站,中国清代以前的回族名人、文化人的书画及墨迹,难觅踪影。
宋代米芾、米友仁,元代高克恭、萨都剌等人的传世墨迹,历来被珍若拱璧,大多为历代皇帝竞相收藏的神品。
无可否认,明、清政府历代统治者的“剿回”“灭回”“以夷制夷”政策,对回族,几乎不择手段,臆想灭绝这异族的宗教及文化。所以,即便存留下极少数的书画、手迹,经无数次政治浩劫,民间几乎看不到蛛丝马迹。
1998年,终于在上海一家拍卖公司的图录中,看到有明代回族学者张忻的书法作品。
收藏往往会走火入魔。大多数藏家都戒不掉这个坏毛病。当发现一件自己喜爱的艺术品之时,往往会激动得睡卧不安,恨不得不惜代价,将它收藏进自己书斋,欣赏、研究、享受。
余专程赶到预展现场,直奔目标。端站在这幅饱经沧桑的作品前,审视着这件诗稿立轴,若对古人、似晤前贤。
这是书写在绫绢上的诗稿。其画芯并不大。宽四十厘米,高三十五厘米,原装旧裱、古香古色。书法浓重陈墨、汉隶书风、典雅拙朴。
从右竖写,内容如下,是三首七言绝句:
汝翁世台老先生,揆旦初度
一线初飜冻白长
参天有格晝苍苍
虬龍屈曲非腥穢
盡侍高筵侑紫觞
官舎從連几里松
寉龄初武或相從
爲供一幅千穐色
泪眼羞佗艶且濃
雪峰山半此亭亭
大墜支寒亦惯經
今日政餘人在越
歲星高對眼留青
崇祯庚辰歲臘月毂旦
张忻
末端盖有白文印“张忻私印”及朱文“静之”。
在我眼中,满纸庄重、古朴的厚重感,一下子扑面而来。仿佛一位鹤颜银须、慈祥可亲的长者,手捧著书,迈着近五百年的脚步,缓缓走近我们的面前。谨慎地拿出高倍放大镜,把这幅伤痕累累、断丝残绫兼有蛀洞的书轴,平铺在书桌上,一寸一寸地细心观察,一个字一句诗地推敲。
晚上回到宾馆,从网上开始查阅所有张忻的资料。
张忻,字静之。山东掖县回族。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明代史学家、诗人。历任河南夏邑知县、吏部主事、刑部尚书。清顺治二年(1645年),受任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天津。后因静海塘官屯地方变乱,受到牵连降级、罢官。1658年因病逝世。
张忻的祖辈都是著名文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很有才华,担任过中央政府的高官。1625年,他在科举考试中成功后,步入仕途。由于得罪了朝廷中的权贵人物被罢免了官职回家后,正遇当地发生叛乱事件,于是,他带头捐献金钱,资助军事防务,最终使叛乱被平息,地方得到安宁。不经意的功绩,使他又恢复官职,后升迁到“昭勇大将军”。
在刘智所著《天方至圣实录》一书中提到一本名为《清真教考》的书,该书被认为是目前研究中国伊斯兰教最早的汉文著作。作者就是这个山东掖县的高官张忻。
当年,他在官任上便对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史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大多数见解称得上开天辟地。该书对于伊斯兰教的创始,对穆罕默德其人以及伊斯兰教的仪式和经典,都有一些启蒙介绍。同时,他运用中国道家的理论来论述伊斯兰教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海外著名汉学大家夏伯嘉曾经引用张忻的一段语言:
“天下一切伦理道德,尽包蕴在礼拜真主之中:而礼拜之义蕴何在乎?拜主则尘缘尽却,而生人之本性见矣。‘拜主’就是拜回教的主。‘物我皆忘’,就是忘记了自我,做忠孝的事情。”
夏伯嘉认为;其中的儒家观点,也符合伊斯兰精神。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回教的读书人很早就想把儒家的教义和回教的教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适应中国社会。
张忻与詹应鹏一样,对中国传统汉文化及伊斯兰教文化均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张忻尤善于从哲学角度研究伊斯兰教,考其源流本末,以理学家的“太极学说”,汇通伊斯兰教的真主本体论,将无极、太极的概念引入中国伊斯兰教教义学。
其后,这些观点在明末清初回族穆斯林学者的著作中,得到进一步的理论化、系统化验证,成为中国回族经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张忻考证清真教源流本末时,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对伊斯兰教礼拜之意蕴的阐释;其二,对伊斯兰教经典的内容从言理、言事、言物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不难看出,张忻作为一位明代穆斯林高官、学者,当时具备这么崇高的境界,实在罕见。我们回族后人,也应该为他拥有伊斯兰教经学学理的博大精深感到自豪。著有《归园日记》、《三芸馆诗草》等。
其《秋怀八首》中摘录一首欣赏:
返照荒城翠蔼重,
清时小吏自从容。
武陵豪侠今留佩,
三辅萑苻已化农。
日落太行衔暮色,
云浮瓠子锁遗封。
公余无处堪幽赏,
静倚庭槐听晚钟。
回想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史。难以想象那些先人们,在汉文化为主流的社会里,是如何艰辛地适应、生存、发展、传承的。
像张忻这样的人,经过不懈努力,逐渐艰难地融入了汉文化为主流的中国社会后,从苦读诗书,逐渐步入仕途,成为高官,不仅没有“官到三级必反教”,而是在功禄面前,独善其身的同时还能够兼济天下。不仅做了为民造福的清官,还借儒家文化为媒介,传播伊斯兰文化。这种精神不但需要勇气,还要具备坚定的信仰和足够的智慧才能够完成。
查阅历代各种书籍、资料,仅发现张忻在题邢侗临右军《霜寒帖》云:先生“以技尽之年,神化纵横,直与山阴分座。”
万历三十七年(1609),他为其恩师撰文,并以行书书丹的《东阿尊师于文定公碑》,可谓杰作。后人任玥跋:
“字字珠玉,清逸绝不可及,先生书法,斯为至矣!”
不过,这些墨迹,我们却无有眼福欣赏到。
收藏看似复杂其实简单。
除了具备财力、眼力之外,关键是要钟爱,才有恒心地执着坚持。
注:夏伯嘉(Ronnie Po-Chia HSIA),耶鲁大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欧洲近代史专家。(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孙玉安,回族,笔名哈三,出生于河南许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回族学会副会长;中国回族文学艺术联谊会会长;南京郑和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诗词楹联学会理事;月社创社社长;浙江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东伊顺餐饮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2003年开始散文、诗歌创作,曾在《民族文学》《回族研究》《回族文学》《文学港》等刊物发表散文。散文《捞面的情感》获第六届新月文学一等奖。出版有散文集《乌兹别克斯坦纪行》、纪实文学《一诺万钧》、《信士新箴言》、《一诺万钧》、《挥墨成金》、《墨香欣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