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铁道兵成立75周年(1948——2023)
作者:邱光明 左朝胜 黄孝林 马正建 王晓廉 張誠 孙映


★ 邱光明的诗
【作者简介】
邱光明,网名老秋,个人公众号《广陵老秋》,中共党员。新中国同龄人,老三届高中生,铁道兵老战士(49团宣传股)。退役后党校工作二十年,历任科长、校长。江苏省领导学会理事,高级讲师,入选《中国领导科学学人风采》,江苏省党校系统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在教育局长任上退休。长期的理论工作没有消磨对诗歌的爱好,不为发表只为抒情言志。

‖ 战士心连中南海
登上脚手架,
笑看群山矮,
放眼云天外,
豪情滚滚来!
我为革命架金桥,
节日施工情满怀!
千里春光万里歌,
锦绣山河添异彩……
看那飞驰的排排斗车,
犹如天安门前彩车满载;
看那开山炮的朵朵烟云,
恰似天安门前礼花竞开……
谁说北京离咱远,
战士的心啊,连着中南海!
1972年作于成昆线 四川冕宁
‖ 哈达献给伟大的祖国
我站在雄伟的铁路桥头,
列车在身旁隆隆驶过。
欢乐的车轮敲打着钢轨,
彷佛在问:铁路像什么?
雨后,她像一道绮丽的彩虹,
映照着祖国的万里山河——
繁花的城市,稠密的村落,
大寨的红花,大庆的金波。
入夜,她像一条金色的彩练,
镶嵌着灿烂的明珠颗颗——
钢厂的红光,铁矿的云烟,
首都的礼花,深山的篝火。
车轮轧轧像祖国的脉搏,
铁路就是突起的筋络——
给边疆送去党的温暖,
把春天带给浩瀚的沙漠。
列车隆隆像将琴弦弹拨,
铁路就是悦耳的琴瑟——
歌唱战斗的胜利,
每天奏出多少凯歌。
……
美好的比喻一个又一个,
而答案好像还没有找着。
忽然,像开了一扇窗棂,
啊,一个念头飞出心窝——
铁路是美丽的哈达,
上面绣满了鲜艳的花朵。
铁道兵战士是千万朵红花,
织成哈达,献给伟大的祖国!
作于1973年国庆 襄渝线 陕西旬阳
‖ 峡谷彩虹
狂风搅起满天黄沙,
暴雨又将峡谷冲刷。
雨后斜阳映群山,
两道彩虹当空挂。
七色的彩虹——
靠大自然描画;
金色的彩虹——
是铁道兵战士铺架。
人道碧空彩虹美,
我说大桥胜过它。
看,昂首挺胸,顶天立地,
多像咱战士英姿焕发。
桥身——钢凝铁铸,
伸展双臂把两座大山紧拉。
桥墩——耸入云端,
叉开长腿往谷底深扎。
呵,威武雄壮的大桥,
是谁给你这副好骨架?
“备战,备荒,为人民”,
桥上的标语是战士的回答。
多少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汗水伴着水泥注下;
多少个晨光熹微的黎明,
焊花烧红了漫天朝霞。
风狂雨猛算个啥,
战士最爱在风雨中摔打;
谁说峡谷“一线天”,
金色的彩虹通天下。
架桥铺路为人民,
战士心中一句话:
只要毛主席一声令,
彩虹随我走天涯!
作于1972年襄渝线 旬阳

★ 左朝胜的诗
【作者简介】
左朝胜,男,汉族,出生年月1953.6.30.政治面貌: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科技日报广东记者总站站长2017年退休(科技部副局级),现任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副书记,欧亚科学院(中国)云计算中心副主任、秘书长
工作经历:1970年12月入伍,铁道兵二师八团司令部打字员,荣立三等功两次;1973年到陕西省安康日报培训采编工作;1977年退出现役到安徽省濉溪县委宣传部从事宣传报道;1979年调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复刊安徽青年报,任采编组长;同时任安徽省青联联合会副秘书长;1982年调任安徽日报编辑记者;1986年调科技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正处级);之后分别在海南、江苏任记者站站长;1991年4月调任广东记者站站长,2002年任广东记者总站站长(科技部副局级)。
先后获我国意识形态最高奖励,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级优秀新闻奖多次,省部级优秀新闻奖数十次,连续十二年获广东省科技新闻一等奖。在科技日报开辟《朝胜观察》七百多期(包括网络刊发)。为文革后,国家主流媒体个人专栏最多的作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 老兵的伙伴
还是入伍时领的钢钎,
一直随他南征北战。
当兵时钢钎比他高一截,
可现在钢钎比他短一半。
不是他个头长的快,
是他硬把那钢钎磨短。
两千个日夜开山凿岭,
那一节已化作他手上的老茧。
还是老班长送他的大锤,
那锤把已经换了又换。
现在已经换了八次锤把,
锤把被他磨得亮光闪闪。
铁道兵战士有千钧之力,
纵是铁把他也嫌软。
听,锤起一阵呼啸,
瞧,锤落群山打颤。
激情拧在锤头,
干劲嵌在钎尖。
铁锤砸碎千重岭,
钢钎穿通万座山。
他战斗在千山万水,
锤钎是他亲密的伙伴。
挥锤掌钎为人民,
志在千山万水间。
1972于陕南襄渝铁路线上
‖ 枣木杠
碗口粗,丈把长,
红透黑,黑透亮。
抬起千斤不打颤,
嘿,好一条枣木杠!
压穿多少厚垫肩,
磨破多少绿军装。
抬断多少粗棕绳,
练出多少铁肩膀。
拾起来,杠子压得山发抖,
竖起来,杠子震得地直晃。
抬遍昆仑没杠硬,
量遍秦巴没杠长。
压风机,电动机,
千条轨,万片梁,
插翅飞上万仞峰,
翅膀就是——枣木杠!
杠中间,抬起一条铁路,
跨高山,过丛林,闯大江;
杠两端,练就百副铁肩,
是师长,是新兵,是班长。
抬呀抬,师长和班长肩并肩,
抬呀抬,新兵和团长膀靠膀。
官兵共抬枣木杠,
革命传统大发扬!
1973-陕南襄渝铁路线上
‖ 深山铁工棚
窗外挂着一匹瀑布,
窗内燃着一盘火炉,
阵阵松涛摇撼着茅棚,
锤声化作流云把大山缠住。
松枝筛进点点阳光,
瀑布扬来滴滴水珠,
像是诗的排列,
像是歌的音符。
清晨,从炉中拉出一片霞——
烧红了黎明、烤化了夜幕;
夜晚,锤下溅出万点星——
灌满了银河、缀满了峡谷。
炉中洋溢着燃不尽的热情,
锤下激荡着写不完的歌谱,
一根根钢钎在炉中炼红了青春,
一把把铁镐在锤下锻硬了筋骨。
瀑布激动地为锻件淬火,
淬得钢音铮铮、青烟股股;
瀑布欢快地为锻工冲洗,
冲得笑语四溅、银花簇簇。
窗内燃着一盘火炉,
锤声化作流云把大山缠住;
一炉烈火映红了千面红旗,
千里锤声锻出一条铁路。
1973-襄渝铁路线上

★ 黄孝林的诗
【作者简介】
黄孝林,中共党员,湖北省仙桃市人,一九四八年七月生,一九六八年三月至一九七六年三月,服役于铁道兵二师政治部宣传队。其间一九六八年五月至一九七零年七月在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参加援越抗美)。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副研究馆员,先后任文化馆创作员,剧团乐队队长,文化局办公室主任,群众艺术馆书记兼馆长。一九七七年四月至十二月借调至湖北省歌舞团创作组工作,参与《湘鄂西革命历史民歌大联唱——人民热爱贺老总》的创作改编填词,该作品获得湖北省文艺汇演创作和演出一等奖,录制唱片公开发行。喜欢写诗,但写着写着就把诗写成了歌词,不过有个充足的理由是,诗三百不也是时令的歌谣吗!偶有诗歌,歌词,歌曲,散文,论文发表。
‖ 核桃树
来到深山修路,
住在红石铺,
和王大娘家窗户对窗户。
窗前一棵核桃树,
枝壮叶茂,
高过瓦屋。
——三十年前的老八路,
转战山里时,
栽下这棵树。
三十年风风雨雨,
三十年辛辛苦苦,
王大娘的汗水浇大了树……
春来时,
战士窗下读毛主席的书,
核桃花的清香沁肺腑。
秋来时,
战士挎枪去放哨,
核桃累累碰着额头骨。
战士扑过咬花瓣的蚱蜢,
战士捉过啃嫩果的蝼蛄。
如今一个个核桃圆鼓鼓。
王大娘提来一篮大核桃,
亲亲热热打招呼:
“同志们哎,快尝,不尝不许出这屋。”
“大娘,
果是您家果,
树是您家树……”
“大娘我呀,
可不兴把一家分两处,
再说,栽树的还是老八路!”
战士送回——大娘送来,
大娘送来——战士又送回,
三番五次,战士还是“不”。
急得大娘真没谱:
“瞧你们这些同志呀,
多像当年老八路!”
‖ 团长教俺打风枪
俺初学打风枪,
心情好紧张。
风枪掌不稳,
钻杆直摇晃,
浑身力量使不上,
急得汗水淌。
团长来到俺身旁,
手把手地教俺打风枪。
嘿!瞧咱老团长,
手茧那么厚,
两臂那么壮,
能把沙子攥出水,
能把石头捏成浆。
掌风枪,稳稳当当,
扶钻杆,不摇不晃,
俺羡慕的心情没法讲。
再望老团长,
晶莹的水珠挂满了脸庞,
是泉水溅的,
还是汗水在 淌?
串串水珠泛银光,
嗬!俺闻到了汗水香!
团长教俺打风枪,
风枪哒哒高声唱,
唱俺官兵同战斗,
唱俺团长好榜样。
鼓足干劲争上游,
捷报的歌儿传四方。
‖ 八十年代第一春:序曲
到处都流动
碧绿碧绿的信仰
到处都举起
火红火红的渴望
会唱歌的
都尽情地宣叙
会造型的
都风光地亮相
有序的季节
无限的生发
无限的生命
有序的开放
尽管 尽管时间拥挤
生命拥挤 思想拥挤
但一切都笼罩着
萌醒的嫩绿与鹅黄

★ 马正建的诗
【作者简介】
马正建,国家一级编剧,16岁入伍至铁道兵9师45团(后改为43团),历任机械连战士、炊事班副班长、推土机班班长、排长、汽车连指导员、装备股参谋、机械股助理员。参加大兴安岭森林铁路、辽宁兴城至三十家支线、北京至通辽、通辽至霍林河铁路施工。因救灾和本职工作立三等功三次,工作之余学习诗歌创作。调入67集团军199师后参加云南边境作战,出版战地诗集《橄榄叶》。就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后任原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在创作室主任岗位退休。曾在原总政治部组织的双拥晚会、八一晚会等演出活动中任创作团队成员。部分作品在全国、全军歌曲评选活动中获奖。所著长篇纪实《湘水潇潇》获首届军事图书奖和第二届全国图书奖;歌曲《神圣使命》《坚决打胜仗》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歌曲《俺连那点儿事》《跟上班长》《月将圆》《战之必胜》等分别在全国、全军比赛中获奖。
‖ 我终于听到了你
我终于听到了你,
远山霞彩中飘来的汽笛。
也许又是幻觉,露营地,
舔着唇边晚秋的凉露发呆。
也许还是梦境,风雨夜,
在狂抖的帐篷中呓语。
毕竟,我听到了你,听到了你。
仿佛是流入胸中湿润的阳光,
你轻轻抚慰我干涸的心灵。
啊,山野寂寞的黄昏,
沙尘调味的午饭,
恋人幽怨的目光,
簇拥墓碑的新绿……
失去的很多很多,一声汽笛,
祖国啊,请你只给我一声汽笛。
站在艰苦与幸福的峰巅,
站在满腔热望的旷野,
我终于听到了你——远山霞彩中
飘来的汽笛。
‖ 写站名
清晨,走上站台,
蘸着心中的潮涌,
在刚耸起的雪白站牌上,
我写进一个全新的站名。
朝阳透过站牌上的晨露,
掷给我道道闪烁的珠光。
哦,哪一道是我咸涩的汗水,
哪一道是我唇上的血痕,
哪一道是呼喊牺牲战友名字的热泪?
写一个全新的站名,
我倾尽年轻生命全部的真情!
写吧,我写进油灯下的幻想,
写进帐篷中的迷梦,
写在祖国前进的最新里程,
雪白的站牌多像史书的新页,
我庄严地写进一代人的姓名。
交给祖国刻版,
交给汽笛咏诵,
而我将在这崭新的站名下出发,
奔赴新的征程……
‖ 流连
脚手架拆散打捆了,
帐篷卷起来装车了,
边疆新线寂静的小站啊,
请允许我像那些第一次候车的乘客,
在你的身边缓缓地流连吧。
剪彩的列车即将欢唱着驶过,
你将成为生活海洋里出发的码头,
送渴望出发、送爱情团聚,送梦想远行……
当第一个从你身边离开之前,
当我在对你怀念中踏进远方的险山与荆棘之前,
就让我在你的身边缓缓流连,
就让你我默默地、久久地相视吧。

★ 王晓廉的诗
【作者简介】
王晓廉,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一级作家。
毕业于黑龙江电大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清华大学文创产业高研班。曾在铁道兵十五师后勤部修理营当战士,复员后回到家乡鸡西,曾任市文联副主席兼《雪花》杂志主编、人民日报《人民文摘》副社长、尚8文化集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
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陆续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文学》《当代》《北京文学》《北方文学》《福建文学》等15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出版诗歌集、散文集《美的风情画》《天涯月》《大美兴凯湖》《水阔天高》《花岛》《从源头奔向大海》等13部。另有《小鹿,不要怕》《界碑》《美丽的兴凯湖》等5篇作品被选入北京、湖北、湖南等省市中学语文课本。
‖ 小岛黎明
这里,是祖国最东部的江岛,
东经135°线,把黎明牵来好早:
当新疆喀什噶尔绿洲还在午夜沉睡,
这里,已是旭日升腾,霞光万道。
浪花与小草从黑夜醒来,
自由的小岛,更是一片喧闹——
水鸭子在芦苇丛中呱呱高歌,
白鹳鸟衔着小鱼飞上云霄……
守岛战士在潜望镜里望见一切,
心儿哟,也与百鸟展翅飞跃。
多想捧江水洗尽一夜疲惫?
多想伸臂扑进太阳的怀抱!
只是,对岸蜷伏着贪婪的熊罴,
窥伺着我们曾沐血悍卫的宝岛;
窥伺着我们万座青山哟,
窥伺着我们的江河万条!
于是,战士吸口露气就已满足;
于是,战士望一眼朝霞就感到骄傲!
为了祖国再不失掉一寸阳光,
战士,愿日夜守卫在岛上坑道!
发表于《长春》杂志1981年10期
‖ 淘金簸,轻轻地摇
夏天,给了乌拉嘎河一江喧闹,
鹌鹁忙筑窝,野鸭在洗澡。
淘金战士忙了,河边摆雁阵,
一只只小金簸,在手上又晃又跳。
淘金簸哟,轻轻地摇……
遥远的北疆哟,夏夜短暂,
淘金簸,就是黎明的巢。
看,圆月在金簸里磨去半角,
旭日从金簸里镀一身金袍。
淘金簸哟,轻轻地摇……
淘金簸是金与沙的分水岭,
使沙子淘汰,让真金闪耀。
淘金战士也在金簸上磨练,
皮肤——似铜,双眼——如刀。
淘金簸哟,轻轻地摇……
我们向往驾驶采金船驰骋,
愿为祖国献出万根金条。
只因我们对未来爱得深沉,
才捧起淘金簸,让青春微笑!
淘金簸哟,轻轻地摇……
发表于《人民日报》1981年6月14日
‖ 露采场素描
雨点匆匆,汽车匆匆,
地上的运输线卷雾雨蒙蒙;
闪电匆匆,吊斗匆匆,
空中索道拽一条条火龙。
风钻哒哒叫得好急,
炮声隆隆赶着雷霆。
性格火爆的战士驾驶电铲,
将大山削去一层、两层……
把铀矿石运向炼铀厂,
把放射元素输给科学革命。
这车车赤白黛三色铀矿石,
组成流向原子时代的彩虹。
竹笋在雨中匆匆拔节,
露采场在雨中快速运行。
——不愧为采铀战士,
每分每秒,都放射核能!
发表于《湘江文艺》月刊 1982年6期

★ 张诚的诗
【作者简介】
張 誠 :男,汉族,1953年生,吉林松原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生态文学特聘作家 。1969年12月入伍,原铁道兵十二师宣传队副队长,师政治部组织、宣传干事。1982年底,转业回到地方,历任吉林省京剧院、吉林省民族乐团、吉林省交响乐团党委书记、院团长。在吉林省直艺术院团任职多年,参加策划、组织多项多次国家重大演出赛事和省内外大型演出活动。受国家文化部派遣,率团出访朝鲜、日本、摩洛哥、土耳其、苏丹等国,进行中外文化艺术国际交流。作品散见《中国文艺报》《中国京剧》《今日国土》巜文学月报》巜吉林名人》巜夕阳红》《吉林戏剧文学》巜当代艺术》《吉林日报》《长春日报》等。其中《喜欢》《在别人面前》被收入荣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奖的《上海滩诗叶》,《归来,带回谦卑与感恩》被收入《中国当代诗词精品库》。
‖ 当兵那天
那是一个寒冷
而倍觉温暖的冬天
那天,阳光灿烂
一个泥土房里出生
煤油灯相伴的孩子
穿上一身戎装
实现了从军的理想
穿梭于红领章
红帽徽之间的梦
乘着绿色的闷罐车
从前郭尔罗斯小镇出发
奔赴首都北京
驰骋在京沈线上
离开母亲与亲人的瞬间心碎
泪花模糊了车窗外的视线
毕竟,年十六岁啊
还是一个没见过风雨的雏鹰
他尚不知道
天有多高,地有多大
一双未丰的羽翼
要经历几多风雕雨琢
跌跌撞撞的痛伤
他只知道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保家卫国
男儿当自强
列车在隆隆声中飞弛着
一个青春洋溢的文艺小兵
神思飞扬
尽情地想像着
身着红色领章帽徽
叱咤在舞台上
那份红星照我去战斗的神采
无尚荣光
注:1969年12月19日,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和扶余两县1500名新兵乘闷罐车,抵京。
‖当兵的岁月
当眼前的浮云
被夕阳染成血红的霞
我便突发遥想
曾经那些当兵的日子
不正是青春一把火
把岁月烧红
当兵的岁月
是青春燃烧的岁月
是热血铸就
立志从戎
没有丝毫苟且
半点偷生
军营中
橄榄绿色
激扬着青春的憧憬
领章帽徽的鲜红
感昭着心心相映
重情讲义
血浓于水
谈心战友爱
促膝兄弟情
军旗下
军礼与钢枪为伴
守护一轮绚丽的旭日东升
风雨路上
立场坚定
爱与恨旗帜鲜明
禀赋一片忠心
壮怀万丈豪情
甘愿洒尽一腔热血
捍卫战旗红
当兵的岁月
是青春燃烧的岁月
是意志雕刻
出操
队列和内务
培养了
令行禁止的军纪
雷厉风行的作风
训练
紧张与艰苦
磨练了
百折不挠的意志
雕塑了冷俊的军容
紧急集合
野外拉练
苦练摸爬滾打
射击打靶
爬冰卧雪
强训陷阵冲锋
锤炼了坚韧不拔的品格
打造了钢的信念
铁骨铮铮
当兵的岁月
是青春燃烧的岁月
是泪水结晶
在当兵的日子里
当兵人
都曾有过
战壕里
工地上
篝火旁
营房中
孤灯下
浸着泪水的家书一封封
那是人生路上
告别青涩
走向成熟
铺垫的美丽锦程
当兵的日子
是青春一把火
把岁月烧红
是一輩子写不完的诗
是一辈子道不完的情
是一辈子看也看不够的
血染风景

★ 孙映的诗
【作者简介】
孙映,江苏灌云人,现住山西太原。著名铁路诗人。高级政工师。大学学历。1948年10月出生,1969年入伍,被分配在铁道兵第二师八团,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队副指导员,师司令部保密员,团政治处干事、副股长等职,兵改工后历任企业宣传科长、宣传部长、党委书记等职。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在部队期间从事业余诗歌创作,至今已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等报刊发表诗歌5000多首,在全国获奖50多次。其中组诗《我们种植钢轨》、诗集《路魂》、《放歌大京九》,分获中国铁路第三、五、六届文学奖,组诗《重返故乡的麦地》获《诗刊》社举办首届全国田园诗大奖赛一等奖。现已结集出版诗集8部,文集2部,还有作品在国外发表。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铁路文协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太原市万柏林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主要生平事迹见《中国艺术家传集》、《中国专家大辞典》、《全国优秀复转军人大辞典》。
‖ 筑路工地,我的熔炉
——摘自一位铁道兵战友的回忆
那时,我刚刚中学毕业
就和保尔·柯察金一起走进筑路工地
他走在前面,是一位人生的向导
我走在后面,是一名勇敢的土兵
那时,我血气方刚
像一块被青春的热情烧红的锻件
等待锤锻的心情一点燃
甚至在梦里,都希望筑路工地的炉火
冶炼我不屈不挠的意志
冶炼我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我不知道,深刻的挖掘机
挖走我多少体内的沙子
我只知道,严肃的打桩机
总是重重地锻打着我的骨骼
以及骨骼中的钢筋
更有那三臂液压钻孔台车
它勇往直前,它助人为乐,它尽责尽心
每天,它都用三倍的精力
帮助我打通一座座墜道
引领我走向历史的纵深
你看那热情的铲运机
经常铲除我思想上的疙瘩
你看那勤劳的压路机
总在压实我灵魂的密实度
不让它有任何虚伪的成份
甚至连那小小的电子测距仪
都在帮我测量现实和未来之间的距离
它做梦都在帮我前进
帮我缩短到达理想的路程
我经常用不断涨潮的汗水
冲刷我心灵中的灰尘
我经常用火的热情点燃导火索
爆破筑路禁区的神话
抒发中国军人的豪情
我经常用轰轰烈烈的开山炮
向全世界发表庄严声明
我们不愿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
中国铁路的走向永远是和平
自从推士机推走交通闭塞的历史
刚凿通的隧道便送来了人间的光明
我在水泥里加上了灵魂的添加剂
每天,都在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每天,都用心血和汗水
为中国的新线铁路开道
为中国的交通亊业养生
我经常走进正在建筑的隧道
我想为祖国开拓更多的捷径
我经常登上高高的脚手架
我想和拔节的桥墩一起长高
去拥抱祖国的日月星辰
路基蹋方了,我就是挡墙
隧道冒顶了,我就是支撑
不要看我在筑路工地多次负伤
但我的灵魂没有任何伤痕
我就是中国火车永不弯曲的大梁
我就是中国铁路滚滚向前的车轮
如今,我在筑路工地的熔炉里
已经常冶炼了四十多年的光阴
我不知道,我是否
冶炼成铁,冶炼成钢,冶炼成足金
但我敢说,我无愧于我的祖国
哪怕只冶炼成一颗小小的道钉
阳光下,也会有闪闪发光的人生
有一天晚上,我在梦里
和奥斯特洛夫斯基交流谈心
我告诉他,我终于读懂了他的名著
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他只说声: 你不愧是中国军人!
‖ 第一次走进隧道工地
那一年,我十九岁
十九岁的风枪第一次走进隧道工地
分不清什么是上导坑什么是下导坑
只知道自己突然长高了长大了
手中的风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
作为军人,我并不胆小
但我必须小心翼翼地前行
因为出发前,连长反复叮咛
“隧道施工,安全第一”
就在老班长帮我戴上安全帽的一刻
他的心思重了,我的责任重了
我们俩的肩膀上,都有
一列火车在高速运行
尽管隧道里缺少阳光
但我并不觉得昏暗
因为那么多战友的目光照耀着我
我的心里,早已升起
一颗永远不落的太阳
特别是和那么多支撑木为伍
我自己也有了顶天立地的感觉
面对那么多呲牙裂嘴的顽石
我突然有了向前进击的渴望
于是我打开风枪的汽动开关
让风枪突突突地旋转起来
从此,我有了合金钢结构的钻头
从此,我有了永远开拓进取的人生
‖ 在隧道里立支撑
新开劈的空间并非风雨如盤
它漏风漏水也漏石头
常常打痛路基不断延伸的愿望
我们把自己播种在这里
期待在有震动力的生活里
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棵参天的大树
我们用盘古的气魄孕育智慧
我们在女媧的传说里长大成人
我们不用利斧也能叫天地截然分开
我们不炼五彩石也能补好上苍
我们与危险常常同步而行
我们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
我们立好支撑就等于拔掉死神的牙齿
不让它咀嚼任何一个生命的细胞
当我们从火药的冲动里冷静下来
当我们在岁月的岩层上找到一个支点
顶天立地的支撑木代表我们军人的形象
向大山显示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我们总觉得,这里的天每天升高一丈
这里的地每天都加厚一丈
而我们自己每天也长高一丈
军人的身上永远生长着祖国的希望
从此,我们感到了职业的神圣
我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
完全是为了祖国的列车
驶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