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棣南池刘氏家史资料
三李题赠,二宦留名
文/刘长明
原文联:
曲水清人境;
流莺送酒杯。
李之庄 武定府文襄公胞弟也
注析:该联收录于《无棣刘氏族谱》卷一。作者李之庄,号雪严,武定(今惠民县)岁贡生,大学士文襄(李之芳)弟。天性孝友。文襄督兵剿逆,之庄奋不顾身,募乡勇,砺器械,从事戎行,颇多赞助。州学倾圮,捐资修葺。建立义学,教育单寒,三十余年不废。岁饥,辄于通衢设粥厂,以食饿人,全活无算。州东南有徒骇河,每冲决淹没田庐,倡筑堤岸,以御水患,合州赖之。以子甡麟赠翰林院庶吉士,卒祀乡贤。既然题联,作者肯定到过南池,具体为何事而来、何时而来,也即该联创作年份暂不详。从该联及下匾来看,有莺歌燕舞、曲水流觞之意境。

原文匾:
柳烟溪月
武定府李之庄题
注析:该匾收录于《无棣刘氏族谱》卷一。作者见前。
原文联:
到门陶柳开三径;
绕屋习池别一天。
沾邑李百沐题
注析:该联收录于《无棣刘氏族谱》卷一。李百沐,沾化李氏家族著名人物,该家族以李呈祥为代表。《沾化县志》记载:李百沐,字子木,李鲁杰长子,庠生。博及群书,工诗及古文词,精大小篆及八分书,善丹青,写罗汉、芦雁,犹入妙。李文襄公(惠民县李之芳)开府于越,延入幕,书檄纷投,肆应裕如。时与议多不合,投笔归田。有《续谭概》《南行纪略》《丑春纪事》存于家。《刘氏族谱》中有其赠与刘汝鲁的《不到南池上》律诗一首。陶柳、习池,往期均介绍过,此处略。

原文匾:
斗大一室
燕台李英赠
注析:该匾收录于《无棣刘氏族谱》卷一。燕台,代指地名,因在幽州境内,后以燕台代指幽州。典故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黄金台,亦名招贤台,其位置一说在今北京城内,一说在河北易县,北京说较可信。李英资料暂未详,网上搜索资料显示一李英,清代人,字心华,号苕生,聊城人,诸生,著有《齐竽》。(《晚晴簃诗汇•卷一四一》)。从其网上数十首诗作来看,该人长期在幽燕京津冀等地游历或为官。如《生日》:虚度六十五春,曾游燕赵先秦。所观后史前史,偏忆今人古人。其他诗作经常提起幽、燕、京师等,甚至还提到过燕台。另,清朝中期高密诗派(桐鹤诗派)中,有一诗人名李英,字伯芝,聊城人,具体事迹不详。该二人不知是否为同一人,不知是否为题匾之人,或另有其人,待考。

小楼扁並联:
藏修游息
贤君子闾里;
士大夫人家。
右县尉姚廷蕙题
注析:该匾、联收录于《无棣刘氏族谱》卷一。康熙《海丰县志》•庶职•典史•姚廷蕙,福建莆田县人,康熙初年任。姚廷蕙资料暂未详。典史一职始于元代,该职又称为县尉,与县丞、主簿同为知县的下属官员,其职能类似于今天的县级公安局长,负责缉捕、监狱的工作。因为排位在第四,因此被民间称为“四爷”,又因为办公场所在知县衙门的西侧,又被称为“西衙”。
典史虽然是连品秩都没有(不入流)的官员,但与一般的“吏”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典史是由吏部铨选、皇帝任命的,属于“朝廷命官”。在没有县丞、主簿的时候,兼领县丞或主簿之职,兼管钱粮、户籍、治安之务。
南池于明中期成化初年经刘氏五世刘昂、刘昱等始建,至明末刘氏十世刘三顾重修、扩建,再经清初刘氏十一世刘汝鲁三修,直至败落。因据海丰县尉姚廷蕙任职时间及刘汝鲁《南池记》、刘家桢《南池杂著》所记载“至康熙甲辰(康熙三年,1664年)后,稍复旧业,遂迁茔于南郊,跻主于学宫”“后(明末)因兵变残坏,只存吕祖祠。至清,凫石公(刘汝鲁)再为补修池台,起草亭三间,小楼一座,楼之上安都谏公(刘昂)神牌与宪副公(刘三顾)肖像”。该匾、联所题时间在清康熙初年,联中“小楼”即刘汝鲁所重建之小楼。匾:藏修游息,出自《礼记•学记》,意为游玩或休息的时候也不放弃思考、学习,形容学习刻苦努力。联中的“贤君子”“士大夫”均是对刘氏家族历代先贤的赞誉及敬仰。

亭后扁:
宛在中央
广文么显名题
注析:该匾收录于《无棣刘氏族谱》卷一。该匾语出《诗经•蒹葭》。广文,为古代学官的代称,因隋唐时设“广文馆”。康熙《海丰县志》•学博•康熙年训导•么显名,馆陶县人,康熙十三年(1674甲寅)至十五年(1676丙辰)任,致仕。从《么氏族谱》么显名自作谱引来推算,么显名任海丰训导时为77岁-79岁,题匾时间也在这范围内,据此也可推算出显名公的出生年份。么显名公为贡生,清朝尊称贡生为明经进士。经多方联系,从聊城市委党校教授、地方史研究会顾问、么氏后人么子皋老师处得知,《么氏族谱》对其十世祖显名公只有任海丰县教谕的记载,没有传记及其他详细信息。早年间,显名公的坟茔前有墓碑和碑楼,墓碑上应有他的有关记载。么子皋教授也曾去坟前祭拜过。但后期,该墓碑已经毁坏遗失,坟茔也已被耕地埋没,遗址难寻,实为遗憾!
么姓在南北朝时期已有记载,现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山东省共有么姓人员7200余人,东古城镇6300余人。山东么氏始祖从善公于明洪武22年(1389年己巳),从山西洪洞县迁移到山东东昌府馆陶县东古城镇西南4里处的南么庄村,始祖么从善的坟茔尚存。至今已繁衍至27代,聚居于十余自然村中。其《么氏族谱》由贡生十世么显名创修于清康熙9年(1670庚戌),经历代龛放续传,珍存完好。2020年清明节,《么氏族谱》完成了第十五次续修。明、清时期,山东冠县么氏家族中,文秀才60余名,武秀才10余名。其中多名贡生进国子监进修,十世祖显名公曾任海丰县教谕。附《山东冠县么氏族谱引》:夫木,必根固而后发枝茂;水,必源深而后流派长。明乎木本水源,其培兹非一日之故矣。我始祖么公讳从善肇基洪洞,开陌兹土,已三百年于兹矣,三辈孤身,四辈始分二支,其后子孙繁衍,支分派别,不啻百千计,已十四代矣。子与男文捷穷流溯源,寻支叙派,如某也某之子,某也某之孙,宗支莫紊,伦叙秩然。于二月十五日照行辈,分班次,展祭墓前,一则妥先人不昧之灵,一则衍万代继述之业。知我祖世泽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绵亘古无疆也矣。峕康熙九年岁次庚戌(1670)清明节十代孙明经进士显名七十三岁熏沐谨题,康熙三十五年岁次丙子(1696)清明节十代孙生员延淳重订并书,雍正十年岁次丙(“丙”应为“壬”)子(1732)清明节十代孙生员延淳、十三代孙再兴敬序,乾隆二十七年岁次壬午(1762)清明节十四代孙生员清魁、十六代孙生员继孔沐手重订。
2023年4月18日





作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