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大集
屈化民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期,从我记事起,腰市街星期天逢集。时间一长,给人错觉,娃们以为周末就是集日,把两个概念混在一起,蛊懂不清。
到1975年左右,极左思潮泛滥至极,全国推行社会主义大集,说它是辽宁的新鲜经验,是革命的 “新生事物”。有一段时间,高音喇叭和有线广播唱过《东方红》后,反复宣传有关文件、《社论》,天天讲“革命形势一派大好!不是小好,也不是中好,而是大好。”教育社员学大寨、上大集,限制集市贸易活动,铲除资本主义土壤。正式节目播完后,广播员王天祥反复播送有关通知。他那一口家乡话,听得耳朵长茧啦。
按照上面精神,公社硬性规定,把街集减少到每月两天,即阳历1号、15号遇集,其他日子全部照常上工。如果有人违规上街摆卖,就没收所售物品,把人拉到街边地里,强制劳动直到天黑,白干没有任何报酬。有个星期天不逢大集,街上只有几个小脚老婆,两头黑猪转悠,有个老汉提粪笼拾猪粪。一个乡下人不知厉害,担来两笼疙瘩白摆卖。摆下不到一锅烟工夫,来了几个持枪民兵,把人和菜一起带到街背后,用枪托搥白菜,再给烂菜尿尿,给人“长记性”。
社会主义大集上,只能售卖一些农副产品。除此之外的交易,均属资本主义尾巴,必须全部取缔。如有违反,重者没收,轻者驱赶。
春节前大集上,有人提了一笼狗娃哨子,在街上吹卖。吱吱的声音,招来一堆娃,也引来几个“狼”。“狼"把“狗”踏烂,把“尸首”踢飞。“狼”是受害人骂出的称呼,其实是来协管街集的“红小兵”。他们也戴红套袖,神气又霸道,本想要一些贪占,可卖者不看脸面,于是一怒发威,踏了“狗日的”,踢了“封资修”。
元宵节前,我到街上玉厚哥家,看他叼着“羊群”烟,用厚纸折糊方灯笼,上面画些花,好做又好看,放在家里卖。于是买了两张道林纸,学着做成几个方灯罩,大集那天摆在街门口,五分钱一个待卖。还没卖出去,来了市管队,我一看不好,提着“商品”跑到街南头,又跑到程村十字巷的碾子后,才躲过一劫。
社会主义大集姓社,处处体现左的政策。许多东西不让卖,也不能买。卫东厂的职工,常到永丰、腰市赶集。见其带子女逛街,街痞捣怂娃就喊:“工人娃娃子,炒的吃巴巴子!”这些吃“商品粮”的人,采购的鸡蛋、活鸡、核桃等,常被市管队查收,不开任何收据。理由是,这些属于统购统销物品,只能到供销社卖、买,不允许私下交易。
大集不准卖这卖那,几乎没有卖吃食的。要买吃的,只能去国营食堂窗口排队买蒸馍,一个馍“二两五分”。就是二两粮票五分钱。烧饼“二两一毛",只是经常断货。
程村有个老汉伯,一辈子上集卖锅盔。如今不许卖了,他就改变 “战术”,把馍角子揣在怀里,在街里转悠询问。凭那熟脸作招牌,总能招来买馍的。找到了买主,就引到街后没人处,悄悄取馍收钱,像搞地下工作。我外爷做卖甑糕,却不敢摆在街道,把摊子放在武村戏楼前面,等上下集路过的人吃。有次我跑到那里,别的不说,高喊 “来一碗甑糕!” 把人都惹笑了。碎舅笑着挥铲给我盛装。
听大人说,过去北乡上集,“一四七腰市里,二五八代冀(大荆)呀,三六九板桥走”。方圆十几里的人,无论东沟里西川里,还是圪崂的庙湾的,总在赶三个集。集上摊多货杂,要啥有啥。别的不说,吃食很多: 炒凉粉饸饹,蒸包子花卷,炸麻花油糕,煮饺子扯面。梨膏糖冬季有,热粽子沿街卖。我很想吃一回粽子,可惜它只是传说,根本没有卖的。而且三个集镇,都成半月大集,三地百姓间,不再“三角恋”。昔日热闹景象,可忆不可言传。
社会主义大集,讲究公字当先,不准私人卖吃的。在这样的大气候下,却有两个“小吃” 可卖: 一是夏天常卖软枣叶凉粉。墨绿色,筋筋的,凉凉的,五分钱一碗,吃起来爽快。二是偶尔有卖死猪肉的。在铁锅里炒猪肉丁丁,上面放几片花椒叶子,油旺旺、香喷喷,一毛钱一碗,吃的人不少。有次我吃了半碗,拉了半天肚子。这肯定是问题猪肉。那时候人穷,各家养大一头猪后,或抬担架或用架子车拉,送到街北头收猪场,交给国家换钱,不可能中途杀掉。如果有病死或淹死在茅坑的猪,就剥皮清洗,煮七成熟,上街炒卖,挽回损失。
与以前逢集相比,街集空荡荡的。住在街上的人,一月到头上工无假。上村下院的人,能来上集的寥寥无几。搭眼瞭望街道,南北一目了然。街北头是黑市交易场地,人们聚成一堆一窝,买卖粮票油票布证棉证,低声叫卖议价。街中部摆着瓜果蔬菜、藤柴笼麻、旱烟菜籽之类。街南头卖喂猪的麸子豆叶,还挑猪骟牛。挑下的猪蛋乱扔,有人不嫌脏,拾回家煮着吃,说味道嘹太太,而听者说恶心。现在想起来,这是好东西,天然补肾宝,纯真无添加。
街面浏览完,朝着大桥转。水泥桥梁上,刷写着“大干社会主义,反对懒汉懦夫行为”的大标语。桥下是牲口集,猪叫唤人吆喝,卖母猪逮猪娃。卖者买者都是农民,都靠挣工分收入,一个比一个口袋空瘪,大眼看小眼,啬皮对穷汉。牛是生产队的,这里没有卖的。
大街货少人稀,空出大片地方,正好用来宣传毛泽东思想。集上总来几个文宣队,在公社门口空地演出。比如兴胜大队,派来几个小伙,身穿绿军装,腰扎牛皮带,拿着木头枪,枪上带刺刀,操演打倒帝修反的节目,不时冲刺刀,高喊杀杀杀。腰市大队,表演忆苦思甜或阶级斗争的小剧,程永定常演贫农大爷,头上包块毛巾,嘴边画些胡子,每唱到旧社会,就咬牙鼓腮砸拳头。东岭大队,屈西益老师带来一群小学生,诵唱小靳庄,反击翻案风,……演的欢,看的少。观众多是些碎娃,大人们忙着上工上集,哪有工夫来看这些玩艺儿。
与街墙上各色大小标语相辉映,在卫生院、综合厂前,常挂一串串硬纸板,上面贴一幅幅手工画,内容多是宣讲儒法斗争史,批判投降派,宣扬武则天,烘托政治气氛。可惜观众很少,人们忙于生计,没闲心关注这些事情。小娃倒有看的,大多不懂意思。有的把水浒读成水许,把武则天念成武刚天,更不知儒家法家都是哪家。
大集上常演闹剧。在街道设场开会,批斗倒卖票证的投机倒把分子,调皮捣蛋的阶级异己分子,逃工外出的懒汉外流分子等。两个民兵站在挨斗者左右,一手抓领一手按头。批完之际,将其大绑,押离会场。有一天押人“游街”,七八个革命群众,押着三个工人模样的人。那人脖项挂几条大鱼,一手提大锣一手拿木锤,低头边走边敲锣,边用洋话高喊:“我在庙湾水库钓鱼嘞!”、“咣咣咣"……一伙娃跟着看热闹,就像今天追看耍猴。
街西会场,有时在大集日开大会,批林批孔批宋江。戏台上,讲话者慷慨激昂,大喇叭扩音宏亮。台下面,听讲者交斗接耳,嘀咕林孔宋三人是啥亲戚。角落里,地富反坏右“栽桩”陪斗,“专政对象”习以为常。公路上,南来北往汽车不多,帆布吉普偶尔驶过。转弯处,杨树上靠着椽,掮椽人等买主。
在强调斗争、轻视法治的年代,大队有权采取“强制措施”。对不爱上工爱上集的 “资本主义分子”,直接扭送到公社集训班(队)。进了这个班,不如去坐监。因为监狱管饭,而关在这里,要由家里送 “罐罐饭”,全家人连累受气伤脸。对个别上错集、乱上集者,不管三七二十一,送到薛村家庙里。进了集训队,先挨大磨棍。最少关半月,受罪干重活。
社会主义大集,毕竟是个怪胎,违反世情民意,终究为时不长。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腰市街恢复七天一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成单日集,兴集活贸易。发展到今天,民富日子甜。
附旧词:
江城子
乡 情
老家山川如画轴
心中留
梦里游
一河两岸
眷恋常怀旧
离家多年情悠悠
增白发
添乡愁
天蓝地绿水长流
东坡幽
西坡秀
古镇老街
屈村到南头
总想退休守故土
会亲友
街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