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样板戏屈化民
我上小学那几年,大概是1970一1974年,文革岁月中,全国城乡间,只演样板戏。家乡舞台上,当然不例外。比如:

兴胜大队(武村),春节演《智取威虎山》,或者《奇袭白虎团》。麻子安民舅,总是演主角。起初几年,常在薛村家庙前搭台演戏。台口上挂两盏气灯,照得雪亮。每过一会儿,就有人踩上高凳给灯打气。在开演前和中场间,总有支书或革委会主任上台讲话。你讲了他讲,讲够了才演,戏毕常到半夜。记得有个晚上,我看完戏睡在舅家,在厦房炕上歪戴棉帽子,学着戏上栾平的样子,把帽扇子一闪一闪,惹得外爷外婆哈哈大笑。
先锋大队(闵村),年年演《白毛女》,常把戏报贴到街上,吸引观众。那年我跟妈从东渠堰往南走,过上下店子、药王洞后,坐在闵村后边的土坎上看戏。杨白劳由闵鸿扮演。他很投入,声情并茂,演得很好。
演以上三本戏,有一个共同点: 正面人物中的主角,由地主子弟担当。主要反面角色,比如戏中地主及狗腿子,却由贫农演员来演。这一现象,可谓 “反串”,真是有趣。
上集大队,常演《红色娘子军》。在那个很高的旧戏台上,在过年的寒冷天气里,表演者穿短袖短裤,冻得瑟瑟发抖,让人看着心疼。家乡不是海南岛,演员并非娘子军。北方这时节,选演这本戏,似不合时宜。有次我去看戏,看完出场时,经过戏楼边,一脚踏进黑窟窿,那是路下的暗渠,顶塌了没人管,不少人失脚湿鞋,真是倒霉透顶。
北街、上集两村子,各建一个戏台子,都唱革命样板戏。为了争取观众,两个大队规定,对看“自家戏”的社员,队里给记工分、奖粮食。反之“挨洋锉”、受责骂。
1974年,腰市大队在街后建台子,在程村小学教室排练 《杜鹃山》。这本戏,是样板戏的派生品,是文革以来的新戏,人都想先睹为快。腊月寒冬夜晚,大人碎娃去看排戏,看到半夜不觉困冷。戏排好后,初一初二在本队连演两场,随即应邀到砚川、张涧演出。那时候,请戏不花钱,送戏白吃饭。几筷子豆腐,几片子肥膘,就让演员们心满意足了。
第二年,爱戏的张涧人自排自演《杜鹃山》,在本村旧戏台上宣传毛泽东思想。让一川南北的群众不用上街看戏,让上村下院的社员就近过把戏瘾。让各家过年咥豆罕馍时,能忆苦思甜,想起柯湘、雷刚; 吃腥汤炖萝卜疙瘩时,能回味戏的味道。
公社每举行文艺晚会,总安排老党员老贫农薛兴义上台,清唱一段“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唱的不咋样,每场必亮相。
有一年,商县文工团下乡,在武村戏台演《龙江颂》。用灯光映出背景,娃叫 “电打布景”,奇妙逼真新颖。用蓝绸布表现洪水,摇晃时起伏波动,很像江水翻腾。团里用宽布围成剧场,让人买票进入。许多人买不起五分钱的票,胆大的把布划开口子,偷偷破布而入。所以散场以后,工作人员挥针引线,缝补破洞,边补边骂。
到处唱样板戏,学生娃跟着唱。我上四年级时,到西坡中学玩耍。见操场上举行宣传表演,高中文宣队,正演《红灯记》中《赴宴》一折。我印象深刻,随即效仿,回来找了几个伙伴,现学现卖排练这戏,自当导演并演鸠山。借个雨衣穿在身上,代作鬼子军官服,做动作时呼哩呼啦显出威风。戏排好后,被大队团委看中,推送到农田基建工地,给三队社员演出。街南头的江文哥看了高兴,说自己有接班人了。这老兄爱唱戏,专演大坏蛋,主工大花脸。
舞台如此,再看电影。放映的全是革命样板戏。或《海港》,或《沙家浜》,或《沂蒙颂》等。演来唱去,不是现代京剧,便是芭蕾舞剧,不外乎八九个戏。就像几盘京菜,味道虽美,炒来翻去,屡演不鲜。除此之外,别无他戏。至于老戏,从未看过,难以想象。只听大人说生丑净旦,王朝马汉,提袍甩袖,吹须瞪眼。在农田基建工地上,听刚娃哥说过《一剪梅》《二进宫》《三滴血》《四进士》《五典坡》《六月雪》《七星灯》《八件衣》《九江口》《十字坡》。这些剧目,文革年代,完全绝迹。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上,只有只朵“香花”,绝无任何“毒草”。
在一个雪夜,我和几个娃到永红大队(下店子)场上,看电影 《奇袭白虎团》。坐在石头上傻看,帽上落雪一两寸厚。脚上穿的窝窝,雪中湿了半截。
有一年冬晚,野营拉练的解放军某部,在大桥西头的农田基建工地,放电影《平原作战》,银幕上下,军民一家。兵民同乐,其乐融融。
那个年代,街上只有一个售书点,就是供销社的新华书店。架上书籍不多。醒目位置上,摆着《金光大道》、《艳阳天》、《高玉宝》等“红”书。娃娃书(小人书)只有几种,大多是样板戏。一本约一毛钱,娃们却买不起,只能在柜台外看封面,看李玉和高举红灯,看郭剑光举枪亮相,看方海珍放眼世界。对门表弟侃运,从山外带回一本《磐石湾》,是京剧影印本。我借了一顿饭工夫,坐在井台上翻看,觉得太好看了。
每到年前,购买年画,只能在唯一的书店里,买到样板戏画。大张画上分印一系列镜头,都是标准的造型姿势,凸显革命英雄人物,艺术表现其高大全形象。剧照印成彩页,填补年画空白,给新年添喜气,给旧屋增光彩。新画散发清香,买者络绎不绝。
用当年的流行话说,我生在文革中,长在红旗下。生来没见过别的画。至于大人说的旧年画,如十二生肖、福禄寿禧、龙凤呈祥等,属于“牛鬼蛇神”,早被彻底埋葬。因为没有比较,不知山外青山,只有喜爱剧照。自家常为买盐发愁,除了必贴毛主席像,哪有钱买戏剧肖像。所以我到别人家里,就爱看人家墙上的一幅幅画面,如“杨子荣勇战威虎厅”、“洪常青智擒南霸天”、“阿庆嫂智斗刁德一”等,觉得每张都好看,总也看不够。
那时收寄信,是件平常事。信封上贴8分钱邮票,票面上多是毛主席语录或样板戏图画。集邮爱好者将其收集起来,过了一些年,旧物变成宝,方寸戏照竟换百元大钞。
附旧词二首:
天净沙
街 景
古镇石街溪流
兴教寺前戏楼
店铺门前杨柳
民初街头
染布弹花压油
念奴娇
腰市街
潺潺泉河
水滋养
一川两岸村落
旧时北中南三寺
腰寺门外街阔
街北牌楼
穿街戏楼
银号新兴和
北头大户
兴旺曾经几何
儿时石街溪过
英雄楼前
粮站在田禾
南头染坊飘长布
碾子茅子挨着
景迁时过
盛世大建设
镇美人乐
游子归来
颇有小城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