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不褪色
离军不离党
一一记东乡区“最美退役军人”陈接财二三事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他,中等个头貌不惊人,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他,年逾花甲已然耳顺,但却充满激情,活力四射。他就是,荣获抚州市东乡区“最美退役军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陈接财。

今年已经六十岁的陈接财,是一个有着三十八年党龄的退役老兵。退出现役近四十年来,他永葆军人本色,退伍不退志,离军不离党。在基层农村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乐于奉献,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
一,危难时刻 挺身而出为大家
陈接财所在的家乡虎圩陈塘村,是该乡地势最低洼处。每年到了汛期,受到连续强降雨的影响,大部分村庄和农田内涝十分严重。没有报酬,无需号召。这个时候,身为退役军人、共产党员的陈接财总是披挂上阵,战斗在抗洪抢险最前线,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每次抗洪抢险期间,他总是淌着齐膝深的积水,来回穿梭在受灾群众与转移安全地带,一趟又一趟地背着受灾的老弱病残人员,把他们安全地转移出来。有一次,暴雨下了一整天,到了晚上雨势还没有停下的迹象。陈接财放不下心,趁着夜色,打着手电筒,冒着大雨到村庄上游的陈塘水库察看。当他来到水库堤坝时发现一处险情,及时通知村委干部组织人员到现场加固抢修,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情。
一身雨衣雨裤,一把铁锹在肩,这便是陈接财每个汛期时的行装。有“好心人”常问他,你就是个连村组官衔都没有的“光头党员”,这样做图啥?“正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就要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问我图啥?图的就是我们的家园美丽,人民安居乐业。
二,毛遂自荐 精打细算顾大家
二0一六年,陈接财所在的家乡陈塘村,被上级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此,上级政府拔出几百万的专用资金,用于该村的新农村建设。专款就必须专用,专款就必须要有专人管理。那么,让谁来管理呢?面对这一问题,村两委班子思来想去,都没有觅得合适的人选。在部队服役期间做过上司给养,代理过司务长,有着丰富的供给和财务管理经验的陈接财得悉后,立即找到村委干部毛遂自荐。“我们怎么把老陈给忘记了呢!”面对主动找上门来的陈接财,村委干部发出这样的感慨。但为了慎重起见,村委还是决定召开全体村民大会,结果大家一致推介陈接财来当这个“管家”。
为了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陈接财事事都亲力亲为,并及时张榜公布各项帐目信息。为节约开支,把好各个工程质量关,每个工地人们都能见到他“灰头土脸”的形象。掌管着几百万项目建设的财政大权,难免就会有人想在他身上花心思。一次,某工程项目的一位挖掘机师傅,拿着工程结算单找他核算,陈接财细算过后发现,此结算单据与实际相差甚大,便提出质疑。这个师傅悄悄对他说,这事你知我知别人不知,你就按单结算,事后我们二一添作五平分。闻听此事,陈接财正色道:“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民生工程,大家推举我来管这笔钱,就是对我的信任,我就要用心理好这个财,管好这个家。”看到满脸正气的老陈,挖机师傅只好悻悻离去。从此,再也无人敢在他面前动歪心思了。
“接财接福气,这个家他打理我们放一万个心。”这是陈塘村干部群众对陈接财的赞誉,也是对他工作的肯定。经过他尽心尽责的精打细算,该村新农村建设项目在上级验收中全部达标,且没有出现一项暗箱操作的违规违纪行为,就连市区项目检查领导,都对陈接财经管的帐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疫情来袭 废寝忘食护大家
近三年来,反反复复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国人的生活节奏,也给本就人手欠缼的基层乡村防疫布控带来超负荷工作量。为了狙击疫情扩散,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上级有关部门迅速行动部署,决定在各辖区范围内成立党员先锋队、退役军人先锋队。身为退役军人、共产党员的陈接财,闻讯抗疫“集结号”,主动请缨加入疫情防控队伍,与大家共同筑起防控疫情的钢铁长城。
抗击“疫”线,党旗飘扬,处处都能看到基层党员干部、退役军人忙碌的身影,陈接财同样和他们一样置身其中。为了将防疫政策,防疫知识以及防控信息及时宣传到位,陈接财主动为全辖区撰写宣传标语张贴在各公共场所,手持小喇叭走进串户上门宣讲,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大家了解疫情防控的重要性。此外,他还坚持昼夜驻守在各防控卡点,对来往人员进行信息登记,体温测量等盘查工作。由于这些防控卡点都是临时设定的,供给条件非常有限。饿了,只能啃方便面充饥;渴了,也只有矿泉水可喝,有时工作量大时,甚至是吃了上餐,忘了下顿。正是因为有他们舍小家护大家的忘我大爱,所属辖区生活秩序井然有条,且疫情发生率一直为零。
陈接财,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基层党员,没有豪言壮语,却在平凡中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诠释着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新理念。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