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城里的故事一一往事(一)
高大林
历史对国家而言是重要的,对地方和部门来说也是重要的,称为“志”即史志;一个人的经历谈不上史,也称不了“志,”只能说是“往事……”伟人或名人可称其为“传记。”我从记事起在我心中有数不清的很多往事……随着年龄增长往事随断随续,有时理不清,剪不断……何对?何错就众说纷纭了,只有让历史和时间来裁定。历史在民间,随着时间推移已经成了故事。个人的“往事只是微微一瞬。但是,记得,有名人说过“往事并不如烟……”
一、童年记忆
我的祖籍在河北省乐亭县与昌黎县比邻处。母亲是乐亭人距革命先驱李大钊前辈家15里。我祖母也姓李,是否有亲缘关系,没有考证……父亲家现属昌黎县姜各庄归属秦皇岛市管辖。曾祖高维奇在晚清、民国時期属“乐亭帮”里的人往返于“关里、关外”生意场。祖父高秉章(有文化)属于“自食其力的小买卖人。故于1962年。(当時按老习俗发丧雇了乐队……)”我的叔父高锡纯跟随我大伯高印泽(古董商)到吉林省大赍城“住地方即是到买卖家学徒后1946年参加革命见吉林日报东北風《松江嫩水老奤人生一一记我的叔父闯关东》一文。我是随爷爷奶奶、父母于1958年从“关内来到关外”吉林省大赍城现大安市。按关里家习俗,爷爷奶奶年龄大了要投靠老儿子我叔父。奶奶用当時的“八百元买了一座半四合院住宅。”从此,我就在这个小院里,在爷爷奶奶、叔父、婶母,父亲母亲的关怀下,长大了……
我在儿時,在这个大家庭里,最宠我的是奶奶、爷爷。记得爷爷奶奶住在东箱房,我的起居都是爷爷奶奶管理……爷爷去世后奶看管我不许出大门,按时午睡有奖励,必须在院子里玩……后来,奶奶搬到叔父家去住,我失宠了……但是,爷爷奶奶教我看书认字的好习贯确延续了我的一生。
记得,小時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小城里新华书店。那时的书店是封闭的,我一呆就是一小天,为买一本心爱的“小人书”,“拣破烂攒钱……”在众多的兄弟姐妹中,我的“东西”不许别人动……我的个性也很特。
在我家的前院有一户邻居是“关里家同乡蒋家,”蒋家和奶奶处的非常好,小时候奶奶常领我去蒋家串门。我称其蒋家叫大爷、(大爷在粮库上班担任会计,胸前常挂两支纲笔。为人干净、利索……大奶为人洁净、慈祥……)我称其她家儿女为“大伯、老姑、老叔”特别是老叔多才多艺,我常常在傍晚时依畏在他家栅栏前,听他拉二胡、吹笛子……后来,老叔靠自己“聪明才智”90年代初在小城里当上“县官……”说实在的这也是小城里的“奇迹……”可以说,我小时候长大的“小胡同”,也是很有灵气的地方。出了一个“七品官”这在小城里也是很不容易的事啊……后来,我就把这个小胡同叫“七品巷”。七品巷不仅出了“七品官”还出了县里很多“人物”。如:统计局长、大安罐头厂副厂长、大赍镇书记、大安港建设办主任、生产队政治队长、队长、会计、警察、著名优秀教师、经理、武装部参谋、工匠、工人、农民、科研人员、80年代吉林省著名学者魏治明等各行业的都在这小胡里居住。后来我也算一个小人物即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我肩担26个乡(镇)15个场(站)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协调、指导、实施。也是干的“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啊!”人称我为:“第二建设局长、没戴乌纱的县官、没挂衔的组织部长”(言下另述)我一直在这小胡同里长大,八岁上学赶上那场“史无前列运动……”老师不能正常教学……后来,“复课闹革命……”才有一个真正教师教我们这批学生,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叫付召,教学得法,记忆难忘。对我赏爱有佳,也许,看我浓眉大眼日后有望吧,有一天,统计学生“家庭成分”问我家是什么成伤?那時孩童懂事晚,理解能力差。我就顺口说出“小资产”,老师问我“别人家都是“贫农”你家怎么是“小资产“昵?我说:“我家是爷爷奶奶买的房子住;别人家都是租房子住……”老师说:“怎么可能呢?你回家问问清楚再说……”后来才知道当時是“成份论……啊!”是为了保护我才和我瞪眼睛……还有一次上课前检查作业,我书皮让我𢶣纸牌了……老师问我作业呢?我说没有本没写……老师问:“本子呢?”没钱买本……付老师从兜里掏出5分钱,让我去买本把作业补上……交给老师……寒假快到了,老师让我领她去“家访”。我高兴的一大早就来到学校等候,那時老师家就在我们小学小院教导处隔壁。老师和他爱人正吃早餐。付食一盘河虾,我记得她们吃虾時先把虾头长枪摘下再吃……就这样一个一个相敬如宾摘着……而不象我一口吞下……饭后,我在前面领路,老师走访了我知道的男女同学家……返回的路上老师看到我家附近就让我先回家了……这几件小事让我记忆一生,付老师是我小学启蒙中,最敬爱的老师……在那段岁月里大部时间都在“支工、支农、学校组织积肥、和备战备荒深挖洞中度过了……
二、少年壮志不言愁
少年時光,是短暂而又美好的。我的少年命运和我生长的那个時代相连。
到了中学在我当地有一批著名的老师对我影响很大,有的直接教过我,有的代教过,至今难忘。语文老师张枫林、翟守仁、林乃顺、数学老师于泳水、万殿义、陈是非;政治老师陈连生(已故)。郭文培、杨敬铭(补习老师)虽然,“亡羊补牢”但是,记忆犹新……
三、青春奋斗,永不悔。
因我叔父当时是县“蔬菜办公室主任”我就在县里们近郊乡大赍乡下乡……
十七岁的我,因修水利工程“战斗中”表现突出“火线入团”团指挥(付县长周万春)亲自签字审批。很光荣啊!
我们营长林学富、教导员汪军、连长牛林成,至今都是我“火红年代里的记忆。”
其实,人生是奋斗也是机遇……十八岁是美好的也是奋进的。从小我就爱看枪战片电影。当時著名电影、样板戏、小人书、小说……都看一遍,有的反复看。还组织小朋模仿……
当兵是当時优秀青年之梦想。我是优秀者之一,76年春天是难忘的,当時的大赍乡武装部长赵国生是我同桌同学的父亲。又赶上遇到我的老连长、老班长接兵……我们一路绿灯,踏着春雪直达哈尔滨……感恩戎装四载和连排首长老班长和我的战友们培育之恩,言下不细,另述……
月岁悠悠,从下乡、当兵、复员、工作、结婚、生子……看似很慢长,实际就几十年。
我的童年,少年正赶上“中国十年革命”使我们这一代人失去了正常受教育机会,好在我有四年戎装,熔炉缎炼和复员后的“大补习的废寝忘食地亡羊补牢……”使我在1983年就考取了会计员职称,顺利的进入了“国家机关干部队伍行列,即公务员。1986年我又完成笫一批吉林省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类财政专业大专半脱产学业;同时,本着干什学什么,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在小城市里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成为佼佼者。最后又以优异地成绩完成了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本科涵授“优秀毕业生”的学业。学习使我自信和奋进,勇于担当。
四、担当大仼,千辛万苦,献智慧
上世纪1985年初我从局财务转岗,从事村镇建设事业。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到南方无锡等地考查:“提出了建设小城镇”费老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建设小城镇。
我做为基层工作者,参加了在当时的吉林省扶余县三岔河镇召开的《吉林省小城镇建设座谈会》。会议,由吉林省建设厅主管副厅长(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和村镇建设处长靳树鹏(已故、东北师大哲学院毕业、作家、原陈独秀研究会理事)主持。这次会议确定了吉林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有“三岔河镇、四平市公主岭镇、范家屯镇、大安县安广镇等吉林有历史地位大镇为试点镇。从此拉开了吉林省小城镇建设的帷幕……
安广镇地处大安中心区域是历史上的县城镇。公、铁交通便利,主要承担一定区域经济贸易、有一定工业、加工业基础。当时人口有2、3万,外加每日流动人口3、4万人左右,当時小镇兴隆……是当時全国五百小城镇试点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勇敢的将“市场”挂出“超级市场”的招牌。(后改“批发市场)”
记得,小镇,城建科长叫姜三,外号人称“姜三须子”老伴双目失明生活很是艰难……因为他当時所处地位就是跑上跑下为小镇建设而努力的角色,办公室里看不到他的身影,得到下面找他……雨天穿雨鞋、佩雨衣,在街上能找到他。晴天在工地组织测量修路……记得有一年,他家孩子办喜事我听到消息后,我和科里同志一起到场祝贺,他很是高兴……姜三须工作肯干,人很精明,善于组织协调。听说他当時有一门好亲属是某军区副司令,可是他不借光辉凭自力……
小镇里,还有一位我熟悉的能干,聪明的副镇长叫吴文秀,时龄天命有余。有一年,我们俩约好从安广出发去省厅汇报全国500小城镇试点情况。我到安广己近中午,镇里下班无人,经过寻访我找到他家。进入厅堂,举目一望,四致还算宽敝。吴镇长正盘腿坐炕吃饭呢!看到我进屋很高兴,邀我一起吃饭。我一看伙食虽简单,但很有特色。皎黄的大饼子炖小鱼,进屋我就闻到了鱼香……我饥肠叫叫,也没客气,盘腿上炕,举杯对饮。他家小鱼炖的特有風味,鱼炖的火候干干吧吧,吃起不用吐刺,甚是可囗,几十年已过去鱼香忧存……说起来,我和吴还是同兵种(防化兵)虽是忘年战友他任过连长我任过班长也是可亲可近。只是若干年后,我转岗了,断了联系。一次我在院里开会后,走路時遇到吴镇的战友原市政协主席钟吉祥,打听吴镇情况,才知吴镇不幸故去……英年早逝,小镇建设试点昔年有“吴一叶”,深感痛惜!
说起小城镇建设,上上下下均有故事。
上世初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前辈到南方考察,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建没小城镇”,只是怎么建设小城镇没有明确。八十年代初的南方人口密度也是大于北方;人均土地面积少;这也是形成了现在城乡相联主要原因。从古至今“节点和资源城市的发展要快于、大于其它城市”。古代城市发展也大都兴起于“沿江沿河交通资源丰富的流域……”
我经过多年工作实践与理论分析我根据国家八十年代初,对乡村建设提出的二十四字方针现在还依晰记得,即“全面规划、正确引导、因地制宜、逐步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
为此,我对大安市小城镇建设提出了“分区域、多类型、有重点、讲特色。”建设与试点的具体方法。
又提出了“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城乡一体(注不是指高楼大厦一体”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相结合发展思路,被省相关部门推广。有力的促进北方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随着时间飘移,往事依稀,岁月更迭。
吉林省这个农业大省来说我所经历的80年90年代初。吉林省的村镇建设业务主管部门是精干的、(当時有东师环境科院毕业女高材生)也是精心的,有建筑工程学院专业、有从事规划编经验丰富的副处长等。他们可称为真正敬业、廉洁、自律。
可称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的典范。记得,已故靳树鹏老处长和我说过:“吉林省是全国第一个通过人大,对《吉林省乡村建没管理条例》立法省。在当时吉林省受到国家建没部长周干峙、村镇建设司长郑坤生的赏识和肯定。”靳老也和我说:“咱们这嘎嗒的农村东部好一些,西部居住环境都是干打垒、纸糊窗、柴门土盖、犁耙墙……”我说,是的,眼下农村和城市差别很大……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农民有了土地后,就是想有一座好房子、然后娶妻子、生儿子……即:“一地三子”。靳老说“想办法让农民安居乐业,环境好起来……”
一项事业需要下一帆功夫。
这一年,吉林省从村镇规划龙头作用抓起,上上下下,开展了“农房设计和村镇规划编制竞赛活动”。
1990年我主持参与编制的《吉林省大安市两家子镇总体规划和建没规划》被东北三省专家评比二等奖。在白城地区行暑选拔赛中我市这个规划,在当时十一个市县中获得了第一名。记得,白城行暑建委,是聘请省规划院做专家评委。会后我们根据评委意见做了“两家子镇总体规划”修改,为参加省赛做了进一步准备。
由省建设厅组织的全省规划编制竞赛于90年8月开赛,当時建设部派员参加,省建设厅聘请东北三省专家担任大赛评委。 我主编的“大安市两家子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被专家评为二等奖”。这在当時吉林省规划界引起轰动……
这次,村镇规划评比,是公平严肃的评比活动,历時一周。说实在的,规划虽然是我反来复去思维设计又参与编制绘制;说明书也是亲自主笔。面对评比大厅里这些“不速之客”我在介绍時还是有些紧张……没有在白城评比時讲的流利圆满,肯定扣分了。等我下來后和当時曲副处长说“我紧张了,丟项了。”曲处说“你要不紧张就麻烦了,省规划院的饭碗就砸了……”记得,在这次吉林省村镇规划竞赛总结会上,主管厅长当场就把省规划设院给批评了说:“省规划院洋的没有干过土的……”这是一个敢于肯定和否定专业型省厅领导。过了很久,我听说省院杨院长(回族)就到长春市规划局任局长从事管理职务。是否与竞赛有关不得而知……当時曲处让我填报获奖设计人员名单時,我问“曲处怎么填?”曲处说:“你说了算!”我说:“多填点!”就这样,除了我和领导是行政编没有用上,参加没参加同志都借了光辉成为高级职称评定中主要依据……我自已从此开始走进了“木秀于林的道路……”。回想当年规划竞赛火热场面,历历在目。更主要的是几十年过去了“大安市两家子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城镇性质定性准确,功能分区明确时至今日和今后还能指导建设和发展。
其实,当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多次到省院找杨院长学习……记得,专家赵老师给我们设计组,做了无私的编制技术指导……使我们在“画龙点晴”中立刻增长了才干!各位老师和我一样在那个年代可称都是“无私无欲”的典范……
作者简介:
高大林,男,本名高秀林,籍贯河北省乐亭县,现居住吉林省长春市。戎装四载,任班长。国家退休公务员。吉林省书协会员、白城作协会员。吉林省政务公开、县域经济理论、村镇建设与经验主要创建人之一;九十年代初主持编制的《大安市两家子镇总体规划与建设规划》获东北三省专家评比二等奖;是中国第一个代表政府给农民房屋确权人。吉林省旅游产业理论与实践贡献者之一,有经济论文在《中华民族博览》发表;中国《嫩江湾(命名人)5A级水利風景区》策划创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