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鼎盛双昌“文墨村”
文/刘奇康
山西省洪洞县万安镇双昌村是享誉全县的文墨村,这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因此当地有了“上了流旋坡,双昌秀才多”的俗语,清代至今二百余年来,双昌村成为方圆数十里许多村子的人经常谈论的话题,以致于说双昌村刚刚岀生婴儿的哭声里都是带着“笔墨硕瓦”的。
可是鲜为人知的是,双昌村“文墨村”的由来,与清乾隆年间进士樊寅捷有着莫大的关系。
樊寅捷,字联三,号柏林,生卒年不详,山西省洪县双昌村(原赵城县)人,清乾隆四十二年(农历丁酉年)拔贡,乾隆四十四年顺天府(今北京)恩科举人第三十名,四十六年(农历辛丑年,1781年)中二甲进士,赐进士出身。历任湖南长沙府醴陵、湘乡知县,郴州府泸溪县知县,澧州(湖南省直隶)知州,湖南省乡试同考(明清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总裁阅卷的官员),领五品正衔。其母张氏被敕封诰命,其父、祖父皆领皇赠。
樊寅捷出身寒微,少时勤奋好学,虽考取功名较晚(步入仕途时已年过三十),但他矢志不移,锲而不舍,勤学苦读,终成大器。
樊寅捷为官颇有政绩,广得好评。
清同治九年版《醴陵县志·卷七·秩官志》记载:“樊寅捷,山西赵城进士,(乾隆)五十三年任醴陵知县,重修渌江书院,加意作人,厘奸剔弊,政简刑清。”
清道光五年版《湘乡县志·卷六·政绩志》有载:“樊寅捷,山西赵城进士,风稜峻厉,涖政勤严,胥役畏威,豪强敛迹,辛酉(嘉庆六年,1801年)米贵,倡富室减价平糶,民赖以甦,湘人至今慕之。”
寅捷公一生尤以文章见长,当时有“山西一支笔”的美称,可惜他的文章年久失传,现仅存“魁星楼碑文”一篇。公书法亦佳,体承欧虞,风格独特,潇洒工整,笔力遒劲,村中曾有菩萨庙“紫竹林”匾、五王殿“神异灵同”匾等是寅捷公书法真迹,可惜早已佚失。
寅捷公告老还乡后,整修了本村樊氏家谱,将本已失记的樊氏族人上溯至明万历年间,尊讳“柔”者为始祖,并亲自为家谱作序,序文中有“上有三代,不能忆其名讳”的注句。寅捷公所修之家谱,为本族繁衍建立了最初的历史记载,为后人留下了无可替代的宝贵家史资料。
樊寅捷饱读史书,学而优则仕,一开双昌尊师重教之先河,崇文尊道之风尚。嘉庆年间,公在本村创设义学一所(见《赵城县志》),自此而后,双昌学风日盛,族人求学之切一发而不可收,直到民国时期,文人辈出,入仕者甚众,尤其是清中后期,秀才、拔贡、举人为数众多,村中文风鼎盛,名播四方,被誉为“文墨村”。正所谓:题金榜仕潇湘光前裕后,开学风创宗谱肇荣衍昌。
时至今日,双昌村文化氛围仍盛,传播文化之风不减,文化名人代有,人才辈出,大多村人不论说话做事都非常有水平有章法,全村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更注重对后代文化的培养,就连红白喜事所贴的对联都字迹好内容好,双昌村“文墨村”的誉名可见。
(作者系山西省作协会员,洪洞县作协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