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肢残与轮椅也无法磨灭的巨人作家
一—江苏荷兰花海文学总社长韦江荷举办的各地作家风采活动一炮打响
文:袁德礼 摄影:闲语

我和韦江荷相识相交恐怕有30多个年头了。很多人对韦江荷的印象就是"轮椅上的作家",那个巳经出版的书籍有:《爱的雨季》《清清小河浪花过》《美丽逆光》《清荷幽香》《痛蝶》《飞越一道彩虹》;平原三部曲《平原之爱》《平原之魂》《平原之恋》;电影剧本《梦回原点》;文学评论集《现代美学浅析》《韦江荷诗歌选》等12部。迄今已发表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400多万字。有作品被译为日文、英文、朝鲜文。


但是在我的心目中,韦江荷却是中国文坛用生命写作的最伟大的作家。王朔称韦江荷是一个生命的奇迹,是一座文学的高峰。莫言读了他的作品对我说:韦江荷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更是位巨人作家。

然而我觉得这些评价太过于笼统。假如您想真正了解韦江荷传奇人生,就会发现韦江荷这位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3年4月8日上午,盐城市大丰区荷兰花海文化传播交流中心在荷兰花海花市大舞台成功举办了“春天里的美丽约会”大型作家主题采风活动启动仪式后,我听到江苏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一级巡视员)王朔正与几位陌生领导悄悄交谈着什么。因我挨他们比较近,于是侧身过去听了听。听了一番后,我听到了一点大概意思。王朔说,我在省作协经常搞活动,搞活动真的不容易,一帮人往往要忙很长时间。韦江荷不看不知道,一看让我惊呆了,双腿重残得这么厉害,搞

成这么成功的一场活动,他的动力缘于哪里?省残联作协名誉主席李风宇说:“很简单,从韦江荷大量作品里你就会发现他的内在动力出自在哪里。前几年我应聘省残联作协,有一次我去省残联在江北新区的残疾人阅读中心,那里有一个很大的作家作品展示厅,韦江荷的著作就排了长长的一排。后来我在省作协一次历届主编会议上又得知,早在黄东成任主编的上世纪80年初,他说韦江荷就是《雨花》杂志的重点作者之一。如果韦江荷不是残疾的缘故,他在文学之路或许走得还快些。韦江荷的作品在全省残疾人作家中是顶尖的,在全省作家群体中,他也算得上是一线的作家诗人。如果要问韦江荷做事业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对这一点我最有发言权,通过我长期和他的交往交流,我感到他最真切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生他养他的脚下那片土地的热爱之情结。”


提起韦江荷这个名字,想必在大丰、在盐城可谓家喻户晓。他的坎坷传奇的人生经历想必也为众多人所知晓。


在20多年前,我在上海多家主流媒体任职期间曾随同过《新华日报》的同仁采访报道了他的几乎别人无法复制的先进事迹。这些报道在报上发表后,在当时的上海乃至全国青少年中间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轰动效应是始料未及的,读者来信最多时要用好几袋麻袋装。后来,我又数次赶到苏北大丰撰写专题报道韦江荷不同时期成长过程中许多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的背后的辛酸和遭遇的故事。关注他缘于我家也有一个盲人

孩子袁靓。袁靓当时在上海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儿童作家。那个时候上海市的领导以及邓朴方、袁隆平等等都接见过她。坦率地讲韦江荷身居平原,拿他的话说:“一生蜗居在平原最洼处”,他没有背景,大学进修后也一直未谋到一份生存的职业。试想一个肢体重度残疾的残疾人,没有一份稳定收入他的日子可以想象艰难不易的程度。每次采访韦江荷,除了让我感知到他的坚强外,那就是他总给人单纯的一脸笑意。相反他还时不时感恩当地的领导和政府对他的关怀。


一次去大丰采访他,我到处找他,找到他时,我远远看到他正与一人拉扯着,一脸汗渍。原来那时韦江荷为了生计正在用一台机动三轮车载客营运。争执的原因是他载的客耗去了他半天时间,原先讲好20元,可最后那个小青年试图跑走赖账不付费。韦江荷说:“我凭辛苦挣钱,也没多要钱,我孩子上初中,这个人竟然一分都不想给...”他铁青着脸,眼窝里噙满泪水。我觉得当时他是怎样的强忍着屈辱。众人见状纷纷谴责那个坐他车的人。事后,当我得知当天他为做这笔生意连午饭还没来得及吃,我心一软塞给他100元,可他说什么始终也没肯接受。


晚上,我去了他租住在大丰城南郊区的一10平米的出租屋,他做的一件事更让我震惊不已,一碗已发霉发泡的粥,他用自来水一遍遍冲洗,我问他:“这碗粥都馊了,你怎还不倒了?”他笑笑说:“倒了可惜,也舍不得倒,冲洗冲洗再热着吃还成。”虽然讲这些话时,他表现得很平静,但凭我一个老记者的敏锐敏感里,我早读懂“平静”背后的艰难。


还有一次,是我记者生涯最难以忘怀的一次采访。时间大概到了2000年左右,具体时间有点记不清了,那时他的生活状况更是糟糕,好像那时到什么地方去开会,会后在下楼梯时不小心拐杖一滑,听说从二楼一直滚到一楼。开始他并不知道摔伤的严重性。他讲,当时他以为能动动手指,还可写字,只要能写字能支撑拐杖行走,我伤一点也无所谓的,他不想多给政府添麻烦。我采访他的当口,正是他最难受最痛苦的时候,那时他连在床上翻身都翻不了了。其实,那时他的膀子关节、锁骨处都积液了,韧带也摔断了。他承受剧痛的滋味,别人是实在无法体味的。


一段时间,我们基本少有联系了。2018年4月,他应邀赴沪,他的作品一下在上海文坛引起轰动。后来我才发现这小子在不长的时间里竟已发表了400多万的字各类文学作品,出版书籍近10部,一时我大跌眼镜,这需要多少精力多少时间才能完成的一个个文学的浩大工程啊!


2021年5月25日,我出席了由大丰当地文旅局和荷兰花海管委会出资支持举办的“韦江荷作品研讨会”。这个研讨会可了得了,全国来了近100位知名的作家、诗人、学者、教授以及文学评论家。上海专门组织一个由13人组成的作家代表团参加韦江荷的作品研讨会。由此可见,如韦江荷的作品的影响力,没有一定的艺术高度和厚度,上海这帮人怎么会理会苏北大丰一个普通的残疾人作家呢?其实,据我所了解,目前,在整个大丰地区甚至整个盐城地区,比韦江荷更有文学建树更有文学成果几乎还未产生出第二个像他这种层级的残疾人作家。韦江荷是个杰出的文学人才,盐城、大丰当地政府领导应把其当作宝贵型的人才爱护起来。


也是在同年的6月份,有一次我与他视频聊天,他说,他这辈子因为身有残疾,不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他唯有这点文学才能。他说,他非常热爱生他养他脚下的这片热土,他希望在他的残生里多奉献家乡,多贡献家乡发展的绵薄之力。他决定创办一家正规合法的文学社团组织,用他的作家资源,凝聚作家力量聚焦大丰的文旅企的经济发

展。后来他真的把他的设想付诸了行动。一个肢残人用了11个月的奔波辛劳,背后的默默付出,从厚厚的2尺多的废弃材料和文件里,可窥见其艰难一斑。如何艰难,一提及这个话题,韦江荷总会岔掉话题,倒是他的快言快语的小女儿透露了一点:“他呀,61岁,好像还当成16岁、26岁、36岁似的,反正好多次雨水都把衣服全淋透了,有时,拖着残躯拼命三郎似的东奔西跑,比健全人还健全人,一回到家倒头便睡,连饭也不想吃一口。他一心只想感恩社会、报达社会。他总说生命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我们即使再心疼也停止不了他前进的脚步啊!”


韦江荷把别人办不成的事办成了,荷兰花海文化传播交流中心民办(非)企业证书批下来了,这算不算为奇迹?!

2023年4月789日又成功举办了一场大型作家主题采风活动算不算又一个文化文学盛事的奇迹?!我不想作出什么结论,我倒是相信时间、历史和社会会给出一个准确结论的。

雪中送炭不常有,锦上添花世常在。韦江荷看起来是一个文学的“傻子”,但我却看到“傻”的背后的大智若愚。我坚信:韦江荷文学成就未来可期,他的生命有限,但他的传奇盐城的文学史上会留下一笔,乃至江苏和全国。

斗龙港旅游度假区的领导应利用“韦江荷”这个品牌,无疑这个品牌为度假区所独有,它会给旅游度假区带来和产生无可估量的人文和经济价值。这篇文章企业应该好好做一做,我认为。
韦江荷您是轮椅上的远行者。三十年前您用毅力打败了命运、三十年后您诗意写满人生。
2023年4月12于上海

让荷兰花海明天更美丽
韩建勋
当我住进荷兰花海全季酒店,
当我看到五彩缤纷的郁金香花海,
当我踏进弥漫着异国风情的《只有爱 . 戏剧幻城》,
思绪的潮水,
一下子把我上推数千年 上万年。
大丰麋鹿园,荷兰花海,
古老、神奇而又年轻,
一幕幕浮现眼前。
几枚麋鹿角化石,
记载了万年的变迁。

这里曾是麋鹿的故乡,
周初姜子牙把它当坐骑,
辅助周武王立国。
灶户遍地 炊烟袅袅,
多少朝代支撑的国庫盐税,
也有这里的一份贡献。
“十八条扁担起义”,
从这里出发。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
率领盐民一直打到苏州城,
建立了大周国。
张士诚的军师施耐庵,

在这里写出了不朽名著《水浒》。
近代实业家张謇在这里废灶兴垦,
开创了由盐业向农业的转变。
黄克诚领导的八路军,
陈毅领导的新四军,
会师白驹,
为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的长河
滚滚向前,
清澈的斗龙港河水,
为我们沉淀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红色的基因。
……

一缕春风,
一曲美妙的音乐,
又把我的思绪,
从漫长的历史拉回清香四溢的花境。
百年盐田成花海,
万亩滩涂麋鹿鸣。
”春天里的美丽约会”,
大型作家采风话动,
正在这里徐徐拉开帷幕。
來自全国各地百名作家,
汇聚荷兰花海。
他们要用手中的笔,
描绘这里的景,
挖掘这里的魂。
他们在思考,
他们在沉吟。
多少勤劳的大丰人,
为这片土地洒下了汗水!
多少革命先烈,
为这片土地献出了生命!
多少仁人志士,
为这片土地作出艰辛的开托!
多少英雄豪杰,
为这片土地作过顽强的拼搏!
多少國际友人,
为这片土地献出爱心!
为了荷兰花海明天更美丽,
作家、诗人们,
正满怀激情,
漫步花海,
观赏麋鹿,
为时代而歌,
为人民而唱。

带血的鹿角
作者:陆振声
谁见你都夸你温柔,
孰料你也有刚强时候。
倘若一味地退让,
就会断子绝后。
一条丛林法则,
伴随着岁月悠悠。
鹿角并不是花架子,
而是天然的刺刀匕首。

为了争食物丶水源,
更为了争配偶,
你会怒发冲冠,
跟对手厮杀不休。
似乎从不知道谦逊,
更不会知耻害羞。
一场场生死较量,
你在打斗中气壮如牛。

血迹斑斑的鹿角啊,
那是争先夺冠的彩头;
嗷嗷鸣叫的诉说啊,
那是决斗获胜的凯歌!
2023年春於大丰全季酒店初稿,於扬州新港名兴花园改定。

推荐作者简介:
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上万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3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记者写天下》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