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长篇小说《绿水青山 走向明天》作者吴达宣
顾盛杉
序言
日前,姜堰籍作家吴达宣创作的40多万字环保长篇小说《绿水青山 走向明天》由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期冀的是把全国都建设成风景如画、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吴达宣,江苏省诗词协会《江海诗刊》原编辑,曾在《海南特区报》与海南国际新闻中心、海南特区信息中心任职,发表《播火的人》《第二种先躯》《千帆竞发领风骚》《南海击浪》《王国进现象研究》等报告文学、《悲剧的挑战》《构筑民族精神的图腾》等文学评论,撰写《穿越怪圈——致年轻的中国广告人》的广告专著,创作诗歌百余首。作者的主要作品收录于《当代中华诗词选》《春华秋实》诗集,《传统诗词的二律背反》收录于《诗词理论探索》。他与新华日报社王向东联合编著的《诗魂·爱国诗选》即将由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
政绩
在长篇小说《绿水青山 走向明天》中,作者批判了一个舶来的并不准确却被长期忽悠的经济指标——GDP排名和相关政绩观。在经济建设中,是追求耀眼的红利和GDP指标、先污染再修复,还是从源头抓起限制并整治污染企业、放弃眼前利益?这在尚未小康的当时,答案并不那么明显,冲突还是很激烈的。作品正是通过描述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人与环境、人与人、灵与肉发生的冲突,回味了几代人付出的奋斗和牺牲,读来让人荡气回肠。
作品创作源自电视剧手法,必须以全知全能的视角描述,这与现代写作虽然有点冲突,但也更容易深入人物的心理。作者叙事独特,语言的那种跳跃性,一看便知是诗人之作: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很有画面感,艺术功底深厚,十分注意留白,叙述有暗示有引导,召唤读者进行意义补白,能激发思维、催生想象。故事移步换景,情节跌宕起伏,描写细腻真切,当年的人和事都历历在目,就仿佛刚发生一样,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有理由相信,这本书的畅销将为我国环保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促进作用。
乡情
吴达宣是共和国同龄人,也是江苏省姜堰中学毕业的“老三届”。名师出高徒,他17岁时便在《新华日报》以整版篇幅发表时评文章,轰动一时。虽被中断学业,插过队,做过工,但他始终热爱脚下的土地和头顶上的星空,在精神高原埋头耕耘,仅文学创作就涉及报告文学、人物传记、诗歌、散文、小说等门类,在文学多元化领域独领风骚。
在说到母校姜堰中学和故乡姜堰时,吴达宣深情地道来:“我从姜中毕业已54年,离开故土亦已超过40年,每年都要回姜一次,那是祭祖。看到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我非常开心。这种变化最突出的并非高楼大厦,而是溱湖风光带和溱潼小镇的建设。这不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见证吗?!当然,溱潼小镇打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利用元宇宙夜游的创意和技术,把小镇打造成美轮美奂的姜堰旅游新地标。”
他十分动情地说:“我们客居南京的姜中校友,有一个庞大的几百人的姜中南京校友群,从‘老三届’开始一直到‘90后’‘00后’,无不对家乡充满深情。凡是姜堰有什么新闻,群里立马播报。人无分老少,业不分贵贱,大家关心、支持家乡发展的一颗初心滚烫、铮亮,永远不变!”
初衷
“古稀之年应该是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年龄,什么原因促使您创作这部环保主题的长篇小说呢?”吴达宣的回答是:“其实这是一个关于人生观的问题。人这一生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身份、不同生存状态的人都有各自的答案。可以说,我们这一代经历了共和国所有的艰难困苦,也经历了改开带来的道路、价值观裂变引发的迷茫、冲击。在经受这样的洗礼后,回头再来思考一下人生的价值,感到一个人如果能在有生之年做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那就活得有价值。”
他爽快地说:“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死存续的重大课题。能为这个跨越国家、政党、意识形态等鸿沟的所有人都必须正视的问题贡献绵薄之力,就是我创作《绿水青山 走向明天》这部长篇小说的初衷。”
就作品中批判的政绩观,是很多地方领导一直坚持的,GDP的高低可能直接关系到他们职务的高低。对此,记者问及这一尖锐的现实问题,试探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是否有过犹豫。吴达宣直言不讳:“小说中男主人公与他上级的矛盾冲突,正是以政绩观为内核、通过环保工作中放纵污染追求GDP还是打掉污染源走绿色发展之路来展示的。在创作过程中,我并未过多担心领导层的干预。在现实的生活中,如海南省、浙江省已有一些地市,在考核指标体系中不设GDP指标,而把环境指标作为一票否决的依据。这就是巨大的历史进步。这在十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他创作这部环保小说,正是客观地描述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社会和人们灵魂承受的冲突激荡、几代人付出的奋斗和牺牲,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财富,不应忘却,也无法忘却。“我记录下了那段难以忘怀的岁月的历史回声。”吴达宣的话语掷地有声。
三农
这部长篇小说还比较集中地聚焦了“三农”以及农民工问题,有哪些深层的考量?吴达宣介绍,这本书写作的社会背景就是“三农”问题。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他作为曾经的知青,在农村待过。对那里的贫穷以及贫穷中仍在奋斗的人们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二,他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海南特区报》干过几年记者、编辑,曾经关注当年被称为“盲流”、现在被尊为“农民工”的这个群体,并于1989年下半年在《海南特区报》第3版社会生活版上发表了《“盲流”将流向何处?》的新闻评论,第一个为这个群体鼓与呼。
那是1989年五六月,广东省向海南省发布社情通报,说有几十万盲流正从广东徐闻等地涌向海南岛,希望海南省做好控防、劝返、治安等防范工作。
报社接到通报后,由社会部负责跟踪,经过一番社会调查后,吴达宣发现所谓“盲流”,就是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一些不甘于贫穷、敢想敢干的农村青壮年,涌向改革开放的南方城市。他们在城市干着擦鞋、织补、泥瓦、水电、杂活等等城里人不愿干的脏苦累的活儿,后来发展成家政、房地产建设用工的基本力量。
掌握这些基本情况后,吴达宣负责撰写了那篇名为《“盲流”将流向何处?》的新闻评论。他认为这些所谓要被防范劝返的“盲流”,正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建设者。在新闻评论的结尾,他作了一个近乎武断的结论:在不久的将来共和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后,在胜利的旗帜上,将有着当年被唤作“盲流”的人们洒下的汗水和鲜血。
正是有像吴达宣这样的一大批有远见、有情怀的人一直在呼吁、在推动,政府倾听民众呼声,我国节能减排、环境生态建设逐步提升到国家战略。党和国家及时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断丰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尾声
绿水青山总是情,践行“两山”向明天。“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让中华大地青山壮丽、绿水深流、蓝天永驻。‘绿水青山展笑颜’,这才是真正的文明进步。”吴达宣语重心长,“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单向突击的工业化固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生态创伤。如果为了少数企业富起来,听任他们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无疑是自绝后路。走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让我们安然走向明天和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