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学诗札记(1871一1880)

童年学诗札记(1871)诗,说穿了其实就是诗人带着隐私、野趣与个性的自然情绪流的闪光点。当这种闪光点足够多、足够亮、足够性感时,尘世中的一切都会嬗变。

童年学诗札记(1872)一个优秀的诗人最终要靠充盈着人格魅力、人文个性、美学认知、情绪流张力、全息能量场打动自己,并进而感召受众。假如硬是抽离了这些核心要素,作为感觉的元主体,就会反噬掉情绪流、生活经验乃至养情全过程,导致诗性语词出现严重“贫血”。

童年学诗札记(1873)我一向固执地认为诗人艺术家的首要任务其实就是养性养情养美。舍此无他。为此,我提出了“三立”主张,即:立骨、立美、立格。让我欣慰的是,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在他的哲学对话体著作《理想国》中将人的灵魂划分为理性、激情与欲望三个部分。反复品读《理想国》,我们不难发觉,柏拉图实际上是故意在理性、灵性与欲性“三性”上寻求调和。毫无疑问,这就从某个角度夯实了我的“三立诗学”审美基石。
无独有偶,老子强调的“知和曰常”实际上也印证了柏氏的观点。

(未完待续,稍安勿躁)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师从洛夫、丁国成,乔延凤等前辈,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基本诗观:诗是诗人主体对尘世、生命、人性、社会、历史、人文精神乃至灵魂品相艺术地观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