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学宴
屈化民
一九七八年秋,家兄考上大学。上村下院,轰动一片。所在的腰市大队三小队,社员每天上工,在一搭谝闲传,谝的都是这个话题。
有天早上,在西坡搬苞谷时,有人撂了一句“梆子": 黑来没事,咱给天时祝贺一下,到他屋里热闹一场。话音刚落,一呼百应。这个说 “对着哩,应该去,都要去”。那个说 “小伙高中毕业后,和咱相处好几年,一起挑担握锄把,能文能武当会计,合群对筋是燎人”。有人说 “看咱公社,考学的千人百众,考上的才有几个,翻秦岭的就他一个,山鹰飞到雁塔垒窝。人才出在咱队上,全队老少都荣光。喜酒都要喝,挡也挡不住”……
我妈听了这些,高兴却又犯愁。大伙真心来贺喜,怀揣一片情和意,主人受宠心感激。头疼的是,家穷见底,四壁空空。除了队里分的红薯北瓜,自留地里的芋豆萝卜豆角,没钱没菜招待客人。乡亲盛情难却,喜事遇到难题。时间紧难应付,不好挡难待承,左右为难,不知所措。淑珍姐看出这番心事,凑过来安慰说,娘你不要熬煎! 一个队里人,都知你可怜。我们去坐一坐,谝一谝,喝口煎水就行,啥都不用张罗。母穷威信却高,别人怕她心焦。
吃过早饭以后,我妈想出办法,随即备菜做席。她先到街北头老院子,给我的四伯说,“今晚三队人给娃贺喜,家里没菜招待。大桥下你的地里,有白菜蒜苗啥的,给一些行不行?” 伯父一磕烟锅子,哈哈一笑爽朗道: “喔(wo)有啥麻达! 要啥菜给啥菜,要多少拿多少。咱娃红榜名扬,给咱户族争光。能帮这点小忙,当伯理所应当。”我妈连声道谢,赶紧担起竹笼,到地里拔菜,又担到河里择洗,再担回家上案。
对门的杏女姑,真是个热心肠,一天来好几趟,不请自到,热情帮忙。一会儿切削菜,一会儿拉风箱,忙碌说磕了大半晌,关键时刻帮了大忙。她说给侄娃子帮个碎忙,老女们脸上有光。
这一阵子,我大端来一升子兰花烟末,用碗分放在各个桌上。哥拿出卖胡基的钱,到供销社打了几斤散酒,做到了烟酒齐备。我忙着借桌凳拉电灯跑闲腿,妹低头剥葱捣蒜扫地洗碗。全家紧张筹办,备好八桌“席宴”。桌上小盆老碗,没有白米捞饭,只有几菜一汤。全是家常素菜,哪有半点腥晕。不是土豆丝,就是洋芋片; 不是溜白菜,就是萝卜块……小瓦盆口宽敞,盛着红苕疙瘩烩瓜汤。
放工以后,吃过晚饭,天麻擦黑,客人来了。一溜带串,说说笑笑。家家来代表,双手空荡荡。席上加凳子,座上满当当。
宴会设在街边,成为秋夜亮点。天上弯月笑,星眨眼,文曲星近笔架山。街上孩童欢,行人看,高音喇叭唱乱弹。融和的气氛中,厚重的方桌边,大伙儿心欢意浓,有感而发,个个有说不完的话。余善哥说,“做椽的不做檩,做檩的不做椽,啥材料有啥用”。安庆哥说 “将相出寒门,北宋吕蒙正,幼年受艰穷,十年寒窗苦,拼为状元郎,后来成名相。咱的屈会计,经历也传奇 "。晚辈连成说 “凭本事跳出农门,不靠顶替吃商品粮,让人内心佩服”……
星月辉映下,众星捧月中,哥成大明星。他穿上最好的外衣,那件打补丁的灰布中山服,向昔日工友敬酒致谢,接受众人恭贺抬举,戴了满脎(sa)高帽子。这时没有闪光灯,却有一双双含笑的眼睛。没有录像机,却留下一段段美好的回忆。穷家盛宴,喜气洋洋。你言我语,笑声起伏。举杯猜拳,暖意一片。直到夜半,盘空酒干,意犹未尽,不舍而散。
散场的时候,盈娃哥趁着酒劲,摇摇摆摆,即兴发挥,用大净韵味,吼花音二六: “旧桌子烂板凳东拼西凑,穷乡党好街坊拥坐四周。暖心窝热肠子喝口烧酒,筵席美心喜悦旱烟好抽。孔雀飞喜鹊叫欢闹不休,后半夜才散伙回到南头……” 这老兄一生唱戏,肚子里有些墨水。
这可能是文革以来,家乡最早最特最简的考学宴。困境当中,逼出传说。情急之下,竟开先河。几十秋光阴如箭,回想起如在昨天。说来好像天方夜谭,后代认为尽是胡谝。
联想去年秋天,朋友的儿子考上大专,竟在都市大酒店,摆设166席盛宴,意为六六大顺,一生溜顺。屡发微信又送请阑,诚邀众人来捧场面。席上“硬菜"满,“海陆空”俱全。“五粮液"、“白兰地” ,“红中华”、“芙蓉王"。吃不了,兜着走。今昔对比,感慨万千。后者当然排场铺张,但从侧面反映世事一一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社会发生历史巨变。百姓生活越过越馋(chan),恓惶光景一去不返。考学宴会名目繁多,设宴送礼炫富摆阔。规模档次如行酒令,高升高升六连高升。
附旧作:
临江仙
忆高考
恢复高考张榜
天时天宝题名
人把叔侄当弟兄
北乡传佳话
往事绕心中
街道北头子弟
成份压身苦痛
春风笑翻张铁生
高分进高校
感恩颂邓公

作者简介
屈化民,陕西商州腰市街人,定居咸阳市区。曾任某国防厂处级干部,历任党总支书记、政工师、《中国电子报》特约记者,县政协委员,广东民营企业高管,广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

王意平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