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割柴
屈化民
人上年纪,爱想往昔。独自闲想之时,常忆哥哥割柴。
我家住在街镇,附近无山无林。东西两面坡,全是庄稼地。担炭须到外乡的煤矿,割柴要进北边的深山,路程都在二十里左右。
那时家穷,买不起炭。冬天为了取火做饭,妈常到空地拾包谷茬,去路边搂树叶子。哥小小年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暗下决心,要为大人分忧,为家里出力。
男儿不愿吃闲饭,穷家子弟下苦早。哥上高一时,大概十四岁。那年一放寒假,他就上山割柴。
那时冬天很冷,房檐挂着冰凌,阴处积结厚冰,进九滴水成冰。每天鸡叫三遍,哥就忍冻下炕,戴上旧棉帽,穿上轱辘祆,登上烂窝窝,围上布垫肩。等候伙伴,准备远行。等来南头的撑柱、连运、余善后,几个穷小伙,相随向北走,腰里缠着担绳,腋下夹着镰刀,肩上扛着扁担。摸黑赶路,匆匆前行。黎明天最冷,雾霜伴寒风,手脸冻得麻木,耳鼻冷痛难忍。
当时河道没有水库,他们沿着河边北行。或去郭沟、萝卜沟、木子沟,或到网峪、窖庄、阎王碥,或上圪背岭、灯盏台、鱼姑洞……都是偏远难走的荒山野地。进了深山,钻沟越涧,寻找柴源。找到枝柴茂密地,不敢闲坐歇口气。挥镰割柴枝,隆冬洒汗珠。先割成小堆,再抱合大捆。忙碌于树荆刺灌之间,时常划破脸,扎破手,戳破脚。如果挂彩流血,就用山上的地灰包止血。两手粗糙满裂皱,裂处抹着海蚌油。这手创伤再受冻,整个冬天痛又肿。
不仅受苦出力,身边还有危险。山大沟深,人迹罕至,须提防野兽恶狗。同时要注意陷阱,当心滚石,小心失脚。还要绕避漆树,以防出漆。
干到中午,饥肠辘辘,口干舌燥。饿了吃干粮,渴了喝溪水。吃的是黑窝头、柿把馍、杂粮饼,冷又硬、难下咽、并不多。这是宝贝疙瘩,穷汉下苦靠它。日头偏西,挑起柴担,负重南返。冬季天短,如果脚步太缓慢,就会两头不见天。肩挑重东西,脚下要麻利,想在天黑前赶到家里,喝口煎水,吃碗热饭,填饱肚皮。受冻最想坐热炕,饿汉尤思饭菜香。棒棒杂面,酸菜搅团,菜菜水饭,是路上最想的美味佳肴。吃过饭后,要磨镰刀、剥包谷、看医书。还要用辣子杆茄子杆熬汤泡脚,治疗冻伤,积日求效。
四九那一天,哥带黑馍少,肚子没填饱。出沟回家时,担着牛腰粗的穰毛蒿嵩。他干了一天,累了两晌,饿了三顿,脚步沉重难支撑,越走越慢掉了队。挣扎着走过庙湾、石板河,穿过北街、上集村,身冒虚汗,两腿如铅,举步维艰。天已黑,路无人,深一脚,浅一脚,走如挪。走到洛庙旁边,腿脚不听使唤,实在挪不动了。索性扔下重担,一尻子坐在路边,靠着柴捆子歇息。伸手不见五指,黑夜刮起寒风。大人左盼右等,不见身影。去问同伴,说在后边。母亲到街北,等了五六回。父亲打着灯笼,沿路叫喊,找到上述地点,见娃半卧地上,斜靠木柴,呼呼沉睡,鼻流酣水。一摸脸额冻得冰凉,摇了几下才摇醒来。想此情景,我心难受,泪水涌流。
就这样,哥天天割柴,劳累一冬。过了大年,继续上山。经过一个假期,我家院子当中,堆起各种柴草。比如油葫芦,黄腊条,野菅草……
写到这里,情绪难抑,填词抒怀 :
采桑子
兄割柴
学生割柴进山沟
摸黑出走
晚回街口
迎风踏霜为家酬
寒假劳苦山里头
凭借嫩手
与穷争斗
贫家子弟时年幼
哥从小受苦,历尽艰辛。寒假割柴禾供家用,暑假割荆条换饭票。平时担土打胡基,给人针灸修钟表……有一年暑期,身带课本去打工,跟着程村孤儿民强,步行几百里,到河南卢氏打土墙卖苦力。正是上学玩耍的年纪,饱尝人世间苦涩的滋味。秋季开学后,迟迟无音讯,学校催上学,急坏全家人。这些实事写成报告文学,会比《平凡的世界》感人,可作励志奋进的教材。只是主人公不愿宣扬。艰难的生活磨出坚强的品性,他能下苦,有志气,不怕难,居穷家苦干苦读,处困境执着追梦,居底层志高凌空,无靠山自强事成。通过艰苦奋斗,改变自身命运,追求美好人生。为家庭出了大力,给弟妹树立榜样,给子弟注塑精神。
回忆割柴事,联想兄脚步。担柴路漫漫,人生起步点。他填沟移堤修水库,采石拉椽盖街房,上工代课当会计,昼耕夜读备高考,过河翻岭出大山,医大毕业当大夫。几十年来苦钻研,业务贯通中西医,定居西安享声誉。现已年过六旬,退休受聘担责。在哥嫂悉心培育下,儿女都已成才,可谓功成名就。儿孙都在身边,享受天伦之乐。正像老人常说,年少受穷不算穷,随后享受福气重。尝遍辛酸苦涩咸,自酿甜酒味长远。现在有句流行语: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话对哥来说,像是量身定做。
我把打柴故事,讲给侄子儿子。他们兄弟二人,听得并不认真。以为这是天方夜谭,当我教子胡谝乱煽。蜜罐里泡大的宠儿,没有遍尝五味,怎知黄连水苦。忆苦思甜不上心,醉心学唱双节棍。崇拜歌星周杰伦,不知自家有超人。这俩碎子,气煞老子!
看看下一代,想起自己来。弟如藤蔓依兄树,躲风汲水度寒暑。自幼受哥教养,在其身边成长,虽然尽知过去,心中铭记恩惠,却未尽到孝悌,想来只有愧疚。每当遇到困难,回想头雁之艰。割柴如在昨天,励人负重向前。家兄对我而言,总是力量源泉。强人身上发光,传递辐射能量。
后面四段文,属于题外话。总想写出来,权当忆后感。
附: 主人公家庭成员
妻: 西安庆安中学高级英语教师,退休居家。

(衣带渐宽终不悔,香车酒店不忘本。胞兄屈天时发起成立折木助学基金会,每年向母校腰市中学捐助。)
作者简介
屈化民,小名峰印,网名二曲。商州腰市街人,定居咸阳市区。曾任某国防厂处级干部,历任党总支书记、政工师、《中国电子报》特约记者,县政协委员,广东民营企业高管,广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
子: 中国商用飞机公司工程师。
女: 西北大学研究生毕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某学院副院长。

田冲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