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山拾零
记登朱碑亭
雨过天晴,我和老伴乘车来到磨山脚下,早夏的太阳早已高高升起。公路的一侧是碧波粼粼的湖水,一侧是苍翠起伏的山峦,据说此山以形似磨盘而得名。沿着右侧的坡路上山,林木夹道,树影婆娑,绿荫蔽空,此天然氧吧也!令人不由得来几个深呼吸。在那些松、樟、冬青等常绿树木中竟然发现几株野花椒,还有一棵桑树上挂着桑葚。可惜紫色的熟果已经落地,随手摘两个没有成熟的放进嘴里太没味道了!山坡上新栽了许多枫树,想那秋来火红一片,一定美丽而壮观。走了不到十来分钟,正感到气喘吁吁,绕过一个建筑物犄角,眼前豁然开朗,我们已经爬到了磨山西峰顶上,一个四角高翘的小亭就耸立在山路石阶的侧面,匾额上题写着“千帆亭”。
站在千帆亭边,凭栏眺远,浩渺的东湖尽收眼底:此时水天一色,苍苍茫茫的,湖中有曲堤凌波,那是环湖路和落雁路,它们正像素装仙子身上的绿色缎带般神采飘逸、曲线灵动;又像两条青龙在水上飞跃腾挪。此刻湖面上若有你追我赶的千帆竞渡,那该是多么激越动人,可惜现在是不见一片帆影,湖水是那么静,只青青的朦胧一色,犹如一位纯真的少女在痴情等待,等待着勇敢的弄潮儿投身她的怀抱,等待着点点白帆对她诉说深深的爱恋......或许是时过境迁了,名不副实的事情太多太多,也就不由得使人生出了一丝丝遗憾和无奈。转身向山顶望去,那里便是朱碑亭了。
朱碑亭为两层翘檐的亭廊式建筑,是为了纪念朱德1954年3月视察该地为东湖题词而建。2004年朱德题词50周年之际,东湖管理部门将朱碑亭重新修葺,在原来题词石碑之处新塑了3米高的朱德铜像,朱碑亭依然保留了原貌:朱红的圆柱,碧绿的琉璃瓦鲜艳夺目。亭下层一块醒目的赭红色大理石碑上刻写着朱德的题词:“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东湖有很好的自然条件,配合工业建设,一定可以建设成为劳动人民十分爱好和优美的文化区和风景区。”石碑后是盘旋的双向扶梯。当我们上达二层亭上,南风拂面,爽意顿生。这里是磨山的最高点,磨山三面环水,六峰逶迤,十里长湖,八里磨山一览无余。
朱老总为东湖题词已经历时58年,磨山的确有了不小的变化,这里先后增设了楚文化区、楚天台、楚才园、哲思园、杜鹃园、荷园、樱花园,开发了落雁景区等等,可较之西湖我认为仍有着天壤之别。西湖不但独擅山水秀丽之美,林壑幽深之胜,而且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融合在一起,被誉为“人间天堂”,已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磨山再过一百年,永远永远也不可能超越西湖啊!西湖早已是美玉,可供把玩鉴赏,东湖只是块璞玉,还待时日雕琢。前不久看到报上载:政府相关部门已邀请世界各国的知名设计大师来汉提供东湖建设设计方案。我想此举若大功告成,或许可以告慰当初打江山的革命前辈。东湖和西湖它们只要能各臻其妙,给人以美的享受,咱们老百姓也就知足了。
2012.5.16记
楚城、楚市的凋蔽
进磨山北门,沿着左侧公路走不多远就可以看到巍峨、古朴的楚城。楚城建于1992年7月,是东湖磨山楚文化游览区的入口。城门高23.4米,宽11米。由水门、陆门、城墙、望楼、箭楼和烽火台组成。全长117米。楚俗崇尚红色,城墙采用湖北大冶的红砂石砌成。题额“楚城”为甲骨文字。早在十多年前,我刚刚退休的时候,还曾从楚城背后的石梯爬到城墙之上,在望楼里发发思古之幽情;而今,再没有那样的兴致和气力了,每每相见,也只是遥遥望上几眼罢了。人们走过宽敞的楚城中门步行百米多就可见到别具风格的楚市。
楚市由西牌坊、东华表、街道、商铺组成。青石路面的小街曲径通幽,房屋大量采用红、黄、黑三色,显得十分拙朴凝重,其中有干栏式的吊脚楼也颇有南国风韵。这里面经营古装摄像、服饰、帽子、仿古塑件编钟、兵俑以及刺绣、花鸟虫鱼、奇石等工艺品。进口处高悬有一串红灯,杏黄的、火红的标旗在迎风招展,似乎在招徕游人。
我是买了磨山年票的人,我多次在楚市穿行,流连于它的清寂和落寞,感叹它的衰败和凋蔽。平时进磨山的游人太少了,六十元的门票将许许多多的人阻止在门外。游客少,楚市的游人便更是人迹寥落,小店“门前冷落鞍马稀”,东湖磨山管理处出租的店面赚不到钱,店家也便纷纷退租,使得楚市里出现多处关门闭户的现象,开门应市的寥寥无几。楚市这个商品交易的场所恐怕也要变得徒有虚名了!我想:人家西湖胜东湖百倍,西湖是免票游览的(个别景点收费),我们东湖为什么不能学习西湖向游人免费开放呢?如果这样做了,还山于民,无疑也就会使楚城、楚市热闹起来,使其名实相符,重新焕发光彩。再说国内各地许许多多的旅游资源原本就是属于人民的,可是而今却变成了地方政府敛财的工具。这种状况是否应该得到改变呢?我愿楚城、楚市有兴盛的一日。
2012.5.19
在凤标和楚天台的提问
沿着磨山下的公路继续东行,就可以见到凤标和楚天台,它们是楚文化游览区的徽记。两只凤昂首翘尾,矗立在百兽之王老虎的背上相向对立,形成了两道美丽的弧线。从弧线中央望去,远处有耸入云表的建筑,那就是楚天台。
凤在古代是楚人崇拜的吉祥物。是集鹰、雉、雕、鹤、孔雀等于一身的神鸟。凤标为青铜铸造,重达15.8吨,基座高1.5米,净高7.2米。“虎座立凤”的造型既蕴含着古楚“风水合一与日同辉”的内涵,又展现了楚人勇夺胜利、实现民族腾飞的理想。
走过的游人一般都会在凤标前拍照留影。我久久凝视着大凤,凤啊,你从远古文明走来,你可看到历经沧桑的楚地的巨大变化?你可听到林立的高楼大厦掩蔽着蜗居陋棚的呻吟、人满为患的医疗场所充斥着看病难、看病贵的叹息?你可感受到纵横长短的街巷里流散着人们对权贵们贪腐作恶的扼腕慨叹?......多么希望楚国如凤展翅翱翔九霄云外,多么希望祖国如凤独占风水与日齐光!
凤与我相视,只是默默不语,我只有黯然远望。那风标后面是苍苍莽莽的树木簇拥着的通往楚天台的345级漫长石梯。
拾级而上,台阶较为平缓,走上一、二十阶有三米左右的平路可供歇息,又是走在树荫之下,阴凉宜人,一路走,一路歇,走上去倒是不感觉很累。金黄色琉璃瓦的楚天台高36米,建筑面积2260米。外3层,内6层,按照“章华台”形制而建。正面墙上由600块大理石拼成双凤朝阳图案。“楚天台”三字由赵朴初先生题写。台内常年展出楚国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的复制品、书画精品以及名人蜡像等。里面有定时的编钟乐舞的表演。
我站在台外白玉石栏边,心想这“楚天台”顾名思义该是人与天交流之处,便昂首看天。天是灰蒙蒙的,没有蓝天和白云,好多时来天总是迷迷瞪瞪使人不知就里的摸样。战国时期楚大夫屈原曾在著名的《天问》中向天提出了173个问题,而今作为后世草民中之一老呆,不揣冒昧也向天提上几个问题罢:
天哪,老呆生在旧社会,随着共和国成长转瞬间已到了垂垂暮年,曾亲历了大跃进的饥馑和文革的灾难;又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建设成果,可是眼下社会怎么这般两极分化,贪腐泛滥?最感叹社会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思想混乱,为什么现今娼妓、吸毒、黑社会沉滓泛起甚嚣尘上?什么时候市面上能够杜绝毒牛奶、地沟油、毒大米、毒蔬菜还大地以清明?怎么让幼而学、老而养,病有医能切实得以保障?什么时候能让老百姓看清历史的真伪,还历史一个真实公正?到何时神祗里朝贡的尊尊偶像能够任由人祭拜或评说?我国的价值观几时能真正与国际接轨或靠拢?......啊,天哪,你回答我!
2012.5.30
荷园摄影人的乐园
炎炎夏季一进磨山大门,放眼望去就可以看见左右两处荷塘,使人陶醉“连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花别样红”的意境。沿右侧林间小路走不多远就进入了“荷园”。荷园是中国荷花研究中心所在地,也是广大游客和摄影人的乐园。
武汉市政府和中国花卉协会于1991年在武汉东湖共同成立了中国荷花研究中心。它致力于荷花品种的收集、整理、繁育工作。建立有“中国荷花品种资源圃”,荷园内共建有830多个荷花品种池,种植荷花品种700多个,种植睡莲品种40多个,其它水生植物100多种。拥有百亩荷塘和五十多亩的品种资源繁育基地,成为中国荷花的资源保护、教学科研、推广应用、旅游开发和荷花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其中荷花品种资源为全国乃至世界之最。
荷花为莲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莲花、芙蓉、芙蕖、菡萏等,更有凌波仙子之雅号。每年6月荷园里缸栽的早季节荷花就零星地绽放了花蕾,那时,种池和大塘里“小荷才露尖尖角”,还是一片碧绿呢!到 7、8月是荷花的盛花期,此时池养缸栽的以及大塘里的荷花尽展风华,便呈现出不同的姿色。荷花的花色大体有红、白、粉、黄、复色五种。红的有:雪里红花、大红袍、泰国红、飞虹、白洋淀红莲、红领巾,白的有:白菊、千百万、白万万、月华、白天使,粉的有:千瓣莲、新秋月、泰国粉,黄的有:金太阳、黄莲花、明媚莲,复色有; 绯云千叶、流云、佛手观音等等。光这些荷花的名字,就能使人产生诸多联想。
荷花不仅具有食用、药用价值,更极富观赏性,历来深得人们的喜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唐李白对它的写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宋周敦颐细说它清逸秀美的特色以寄托自己坚贞操守。荷花以它的独特之美吸引着古往今来人们的目光。而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摄影队伍在迅速发展壮大。在荷园里就能看到有许许多多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人,其中不乏老年摄手。这充分说明老年人的生活观念在更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懂得珍惜热爱生活,在寻求美和创造美。荷园成了老年大学摄影班的实习基地,成了摄影人的乐园。
自从入夏,我就常来荷园,在这里既可以远观远摄又可以近观近摄荷花,一个个荷花种池间留有一米到两米多宽的便道,游人行动十分方便。荷园里时常见好几个摄影人聚在一起,交流经验,切磋技艺。人们往往各自寻找各自的拍摄对象,有不少人支上脚架,架上长炮筒,一幅煞有介事欲拍大片的架势;我则喜欢随意走动着随意拍摄。有时,为了在画面上留下一个蜻蜓或蜜蜂,要用守株待兔法耐着性子等上好半天。一年多来,我着意拍摄了荷由生到死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莫道桑榆晚,喜摄荷池边,形神两兼美,情寄在其间。
2012.8.12
【作者简介】
薛晴,网名老呆、大雪,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68届毕业生,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著有《薛晴诗文集》《四季古诗选译》《中华美德古诗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