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婚姻奥秘说
文/公明
一对“从没红过脸”的小夫妻突然离婚,人们愕然,百思不解。笔者与妻子,可谓怨偶。俩人都是“火爆”脾气,经常唇枪舌剑,却仍然一往情深,经受了三十多年风风雨雨的考验,其间奥秘何在呢?
我们看一个故事吧。它说的是挪威人捕捉沙丁鱼,抵港时若是活鱼,价格比死鱼高出数倍,所以渔民千方百计让活鱼抵港。但许多船只的努力均告失败,只有一艘渔船总能载着鲜活的沙丁鱼回港。其方法很简单,在鱼槽里放进两条鲶鱼。原来鲶鱼进入鱼槽后,因环境生疏而四处游动,挑起摩擦。大量沙丁鱼觉得多了“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加了鱼槽里的新鲜空气,所以一条条沙丁鱼便活蹦乱跳地抵达了海港。这种现象被称作“鲶鱼效应”。夫妻生活亦如此,日常吵架如鲶鱼在搅水。没有鲶鱼“介入”,夫妻生活就成了一池死水,久而久之,双方都会觉得很沉闷,必然有一场火山爆发。事实说明,迁就和沉默孕育了脆弱的感情,而脆弱的感情是不能维系永久的爱情的。带刺的玫瑰花往往更具有魅力。
可见小夫妻感情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在他们“从没红过脸”,他们生活中少了“两条鲶鱼”,少了点“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值得留意,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值得关注。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得从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说起。此剧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名叫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男女青年彼此相爱,但由于双方家庭是世代不解的冤家,他们的爱情遭到双方父母的强烈反对;然而,来自家庭的压力不仅没有使他们屈服,相反却使他们相爱更深,最后迫于无奈的现实,这对恋人终于双双殉情。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德瑞斯考尔把这种由于外来因素的干扰和阻挠而导致恋爱双方感情进一步加强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心理学中的“心理抗拒论”解释了这种效应的原因:当一个人在作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时,如果因外来压力而使他失去自由选择的机会,甚至使他舍其所爱,择其所恶的话,那么便会出现心理抗拒或逆反心理。其结果对被迫接受的东西将抱以反感,对被迫失去的东西却备加珍爱。

作为父母,应记住“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我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类似的例子。《婚姻法》中明文规定:“禁止父母或其他成员,包办婚姻,干涉青年人的婚姻恋爱自由。”两代人处在不同的历史环境,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心理素质,由此产生的对婚姻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不同。作为父母,总想为孩子安排一个门当户对的对象,但是他们忽视了婚姻中相当重要的因素,也是最基本的因素——情感问题,导致悲剧的发生。在婚姻更加自主的今天,父母应采取的方法是:把自己的建议讲给孩子听,告诉他们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孩子作出自我分析,自己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如果父母这样做了,孩子与父母之间可能就不会有敌对态度,相反,他们会认真考虑父母的话。
2023年4月17日。


作者介绍: 龚飞,男,退休职工,中共党员,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四川省泸县金龙乡(今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入选家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泸州龚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泸州本土文苑联谊会秘书长。散文《话说牙齿》《说“春”》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三等奖,散文《书为伴》《我的称呼》《做客农家》入选《新诗文选》《四川精短散文选》《盛世长讴》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