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写《武钢年鉴》文稿,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重要的是承先启后,为现实服务。今年,我参与撰写的《武钢年鉴》中“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群众文化”、“职工体育”等篇目的文稿,共14000字。
与此同时,我与罗建华同志合作撰写的调查报告《躁动与奋起—改革中企业青年心理》被选入《武钢年鉴》专论专文选载栏目。回顾自己今年为《武钢年鉴》撰写文稿的过程,有如下几点体会:
(1989年11月在武钢年鉴表彰会议上的发言)
一、提高认识,是撰写好年鉴文稿的首要前提。
我对《武钢年鉴》是有感情的。我认为,公司1986年以来开始编辑出版《武钢年鉴》,逐年反映武钢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的成就,集武钢于一册,使武钢的历史发展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对于发挥年鉴“信息库”“资料库”的作用,对于以系统、翔实的资料为武钢咨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都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武钢年鉴》自从一出版,就受到我的喜爱,成为我案头上的必备工具书。工作之余,我常常把《武钢年鉴》当做小说一样来阅读,读得津津有味,不仅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掌握了武钢从生产经营到技术进步、从企业管理到思想政治工作、从群众工作到企业文化等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使我从宏观到微观的结合上对企业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我在工作实践中,也深刻认识到《武钢年鉴》的参考价值和作用,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撰写年鉴文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这几年,自己在公司党委政策研究室、公司工会搞文字和调研工作,通过运用和参考《武钢年鉴》以及《武钢志》等资料,给自己的工作带来许多帮助。如有一次起草公司领导布置的《发挥一米七优势,促进武钢技术进步》一文,涉及到一米七三厂一车间投产以来技术进步、生产经营等大量资料,于是,我起草完初稿后又从年鉴资料中查找出大量资料并归纳整理,以翔实的事例和数据丰富了此文。这个材料由公司领导在全国政协礼堂向140多位副部长以上领导干部汇报,武钢引进、消化和掌握一米七轧机技术,促进武钢技术进步的情况,在这次与会者中引起较大反响。
这几年,每当我到矿山、市区以及青山厂区调查研究或蹲点,都要有针对性地阅读《武钢年鉴》、《武钢志》等资料,对要去的厂矿的人员、机构、生产、技术等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使自己在调研或蹲点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掌握新情况、探讨新问题上,在调查研究中不至于说外行话。有几个厂的领导对我说,你对我们单位的情况很熟悉。其实,这都是平时注意记住资料、事先有准备地阅读《武钢年鉴》等资料的结果。
又如今年8月份,公司针对生产、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的情况,从公司生产部、计划部、办公室、工会等部门抽出一些同志,组成5个蹲点调查组,到10多个主体厂了解情况、组织劳动竞赛、解决实际问题。当时,领导安排我在老三轧,担任蹲点调查组副组长,我下厂之前,自然又想到了《武钢年鉴》等资料,马上查阅了初轧厂、大型厂、轧板厂这两年来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以及机构、人员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下厂后,我注意了解新情况,和同志们分析新问题,写出了三份调查材料,其中《初轧厂开始扭转生产被动局面》,刊登在公司办公室内参刊物《情况与信息》上;《大型厂狠抓均衡生产》刊登在《武钢工作通讯》上。要说这是调研成果,也是与《武钢年鉴》的参考价值分不开的。
我对《武钢年鉴》在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成为我撰写好年鉴文稿的首要前提。当工会领导安排我为《武钢年鉴》撰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群众文化、职工体育等篇目文稿时,我就表示抓紧时间,认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年鉴文稿来。
叶少雄简介
叶少雄,男,大学本科学历,武钢高级政工师,先后在武钢党委政策研究室、武钢有限责任公司、武钢集团工作,曾任湖北省青年自学成才协会副理事长、武钢青研会副会长,在《工人日报》、《中国冶金报》等媒体发表通讯、论文、散文等百万余字。还作为志愿者,担任武汉园博会园长,并主编《我来了,我是园长》一书。
征稿启事
各位作者,我们海内外文学联合会向全世界作者征集稿件。我们分普通稿件,月征文稿件,年征文稿件,新的一年我们将举办世界级文学作品评奖,奖金非常高。欢迎朋友们投稿。投稿地址,加微信snbm5828。加微信时必须告知是投稿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