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最美妙的音符 一一32506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不知不觉间,离开火热的军营生活已有三十多年了。我们无法将时光倒流,却有万千个理由将曾经的美好珍藏。

忆往昔,仿若如昨,一种莫名的离愁别绪、怅然若失之感瞬间涌入心头,依稀恍惚间再次回到公元一九八一年的金秋十月。六十名胸掛红花、身着绿军装稚气未脱的东乡青年,在敲锣打鼓欢送的人群中,挥泪告别家乡和亲人,同时难掩内心的亢奋。此时此刻我们踏夜前行,从东乡火车站出发的"闷罐"火车正在通往福建的大地穿行,一个个悠长的山洞遂道,一排排香蕉、桂圆、荔枝林的八闽大地,让我们这些从没走出过方圆几十里的农家子弟,充满好奇和稍许的慌恐。次日拂晓时分,在福建漳州郭坑钱塘军用车站,这节列车车厢里的六十名新兵,在接兵领导的带领下,转乘早已在此等候的部队军车,来到部队驻地厦门同安马巷,开始了我们的军旅生涯。从此我们的生命里,注入了一个难忘终生的音符一一32506
这是所属部队的番号代码,这里还有来自祖国各地的战友,几年的军旅生涯,不管是依恋不舍,还是壮志未酬,我们都以曾是光荣的炮二团一员引以为荣。

感叹命运生不逢时,我们这一批兵,刚好赶上全军制訂了新的提干标准,干部选拨原则从军校毕业生中产生,军装两个兜变成四个兜,从解放鞋到配发皮鞋,从退伍返乡到干部转业安置实则鸿沟巨大。六十名东乡新兵中,只有两位战友通过考试进入军事院校后提干,在部队服役時间较长,其余的战友,或是能力有限,或受制度所限,始终没有“军高”,多则五六年,少则两三年后荣归故里。好在自古有云:人生三节草,不知那节好。在东乡这块钟灵毓秀的沃土上,大多数战友退役回到地方后,以军人敢为人先的闯劲和拼搏精神,成为这个时代的佼佼者、弄潮儿,并有多名战友通过自身努力担任了地方党政要职,更有在部队没有“军高”,退役后勤于笔耕在文字领域享誉赣鄱大地的青年才俊一一杨金高战友。
六十位东乡战友,大部分三年服役期满后回到家乡。户口在城镇为“商品粮”的退伍兵,可在父母单位或系统中接受劳动局人事安排,有了份安逸的工作。而吃“农村粮”的战友只能子承父业,继续“修理地球”。开辟荒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家有余粮,乐哉悠哉。四十年从满头青丝,到白发渐生,从白里透红的脸蛋,到沟壑纵横,战友们默默承受了三十多年国家同样的历史与命运。随着国家对退役军人的政策制度完善,过去我们一度羞于启齿“退伍兵”这一标签,逐步被社会的尊崇和认可,我们可以自豪地告诉人们,我们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光荣一员。

军旅生涯虽难能可贵,但不可复制。每逢年节,这些曾经荣辱与共的东乡战友,总会常聚首,以一杯清茶,一盅醴酒,致敬过往,简朴而不失意味深长。
如果,信仰有颜色,一定是那抹最耀眼的“中国绿”;如果,生命有音符,那一定是一一32506。
(文中图片引用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