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5日,淮海晚报刊登了歌成先生文章“本地版的《谁不说俺家乡好》——难忘歌曲《清江好》”,一石激起千重浪,受到多方面的热情关注,以此文为媒介,辗转联系上了歌词作者周秀兰,她特地从北京赶回来。还有59届的淮阴中学周秀兰(与清中学周秀兰同名),清江中学魏培元、吴和年等人也来了,虽然我们不同届或不同校,本不相识的我们,一见如故,十分亲切,共同回顾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也回忆了那时的家庭困境和学习的艰辛,更畅谈了晚年的幸福。当年天真活泼幼稚的学生,现在都已是头发花白甚至全白的老头老太了。可谓人生易老天难老。清中周秀兰更是激动,未料到相隔半个多世纪大家还想着她,还想到老歌《清江好》,并能相聚一起。一群年届80的老人相隔60年后,一次又一次唱起了《清江好》。我们感到无比欣慰,无比欢乐,似乎又回到少年时代。大家都感激歌成先生,是他的文章让我们走到一起,从不相识到相识,并成为朋友。
淮中59届三己班班长周秀兰深情地说:“难忘《清江好》啊,歌词的作者和我同名同姓,比我高一届,她才华出众,现在我们相聚一起,是缘分啊!当年淮中一年一届的歌咏比赛中,我们己班在秦世明同学的指挥下,以一曲《清江好》的精彩演唱,一举夺得了班际冠军。”
出生在淮阴区南陈集镇的词作者周秀兰,早年丧母,父亲蒙受了不白之冤。就在这困境逆境中,周秀兰在好心人的支持帮助下,才不致辍学,依靠微薄的助学金,刻苦学习,艰难度日。毕业了,她选择报考了一切费用均由国家负担的盱眙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小学中学教书育人,后被调入市文化局工作,1996年在淮阴市文化局退休。
艰难困苦,最能磨砺人的意志,最能激励人奋发向前,最能孕育灵魂和精神力量。周秀兰在清中、盱眙师范,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发奋努力学习,品学兼优,各门功课都是优等,语文成绩更是拔尖。在那一切以政治挂帅的年代,成绩好不一定能考上。但周秀兰满怀感激之情回忆说,多亏班主任张文辉老师恰如其分的评语,她才最终被盱眙师范录取。她永远不忘恩师。张文辉老师也曾是笔者的老师,现年虽已近九十,但身体矍铄,仍能骑自行车。2012年5月22日,1962年高中毕业的部分老校友和当年的老师,在母校欢聚一堂,畅谈了毕业后各自的人生道路,目睹和聆听了江苏省清江中学在50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张文辉老师也应邀出席。
周秀兰在盱眙师范同样是品学兼优,还是校办刊物《盱师生活》总编。
1961年她从盱眙师范毕业后,开始从事神圣的教育事业,教师一方面应当是学识很高的人,另方面是无上诚实的人。因为诚实的性格,高尚廉洁的品德,才能使孩子们毕生生活中烙上极深刻的印象。她这样教育学生,也同样教育了自己的子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以自身的感受和各种遭遇,教育子女要学会感恩,要懂得尊重别人,爱护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良好的家教深深地影响了下一代,她的子女都是出类拔萃的,两个在美国,一个在北京(后因工作需要调往香港任要职),都成就裴然。人处患难之境,如香草之受压榨则芬芳愈烈。
周秀兰退休后,在美国和北京两地生活,身体健康,经常外出旅游,每旅游一地,都会抒发情怀,以诗歌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2014年她送我一本自传体的《微笑回眸来时路》,我也回赠她一本50万字的《清江浦轶事》。
1958年,由清江中学初三己班学生周秀兰作词,上海实验歌剧院作曲家商易谱曲的《清江好》刊登在《淮海报》上。笔者不久前从市档案馆获悉,这批老《淮海报》正在南京进行维护整修,修好后可以见到。现将大家共同回忆的当年《清江好》歌词记录于后(可能欠准确):
清江好清江好,土地肥沃人勤劳,
公路密布河流纵横,一片平原风光好。
清江好清江好,农业丰收产量高,人民生活得改善,丰衣足食人欢笑。
清江好来清江好,工业生产在飞跃,工厂林立机器轰鸣,新创造天天传捷报,传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