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礼”新说
文/旖旎

做人要讲道理,这一点,大家都会赞同。可如果谁要说,人不讲“礼”就不堪为人,恐怕不少人会认为言之过重。其实,“礼”和“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礼记》所言:“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对人们来说为何这么重要?这要从古人对“礼”的朴素理解说起。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进行比较,认为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是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不成为人了。“礼”起源于保证人类生存繁衍的现实生活,是人类精神特性的产物。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完备的道德准则和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古老的礼仪,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仪式庄重、体系完整,被称为“三礼”的《周礼》《仪礼》《礼记》最具代表性。当然,对这些“老礼”,我们现在没有必要再去全部挖掘、逐个恢复、一一效仿,而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坚持正确的礼仪观念,弘扬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老礼”如何新传承,笔者认为,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倡导、践行。
首先,尊老要讲礼数。所谓礼数,是指礼貌、礼仪的等级。在家敬父母、在外敬长者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人们自古便以长者为尊。因此,在所有的礼节当中,尊老的礼节应属最高等级。
《礼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意思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音大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弟子规》言:“低不闻,却非宜。”
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对老年人讲礼数,应从过去重物质关怀转变为多给予精神上的慰籍。在家庭中,有的人对父母的吃穿、娱乐、健康等关心得比较多,却不太注意讲礼数。如该向父母问安的不问安,让其感到不被关心;该和父母聊聊天的不聊天,让其感到失落;跟父母讲话不耐心,大声嚷嚷甚至顶撞父母,等等。在社会上,有的人对老年人不尊重,公共场合该让座的不让座,该扶助的不扶助,该尊称的不尊称……这些对老人的失“礼”行为,都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格不入。在现代文明社会,我们需要在“老礼”中学礼、懂礼、用礼,真正做到在家礼敬父母、在外礼敬长者。
其次,幼教要讲礼仪。“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社会风尚、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文化修养、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一个人要做到彬彬有“礼”,不是一两天就能养成的,需要从小教育、培养,一点一滴地积累,长期进行自我修养。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重视对少年儿童文明礼仪的培养,这是对他们最好的关心和爱护。要让孩子们跳出“唯我独尊”的小天地,培养其尊重长辈的意识,养成礼让长者的观念,学会基本的礼仪,诸如学会聆听、说话多用“您”“请问”这样的敬词和“麻烦您”“打扰了”“实在抱歉”之类的谦词等。
作为家长,在为孩子进行智力投资的同时,也应让孩子参加礼仪方面的培训和实践。一个懂礼貌、有教养的孩子,在学校肯定会受到同学的尊敬、老师的喜欢,有利于搞好学习;孩子长大了,走上工作岗位后,有助于和同事们搞好团结,做好本职工作,如果有更多的孩子能够懂“老礼”,学会讲“新礼”,那么,就能为全社会增添文明和谐的积极因素。
最后,交往要讲礼貌。人与人交往,在家中也好,在单位里也罢,彼此都应讲礼貌,这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十分看重的。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做到讲礼貌?
说话要讲礼貌。和他人讲话,要做到尊重、有信,不巧言令色讽刺挖苦,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正如孔子所言:“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举止要讲礼貌。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一个人如果衣冠不整,往往会让人产生反感,有谁会愿意亲近这样的人呢?与此同时,应注意肢体语言,不摇头晃脑、不抓耳挠腮、不敞胸露背、不轻浮造作,努力做到仪态雅正。
另外,日常交往中,人们互帮互助、礼节上有来有往,这是讲礼貌实实在在的表现。正可谓:“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 也。”讲“礼”,能给讲“礼”者带来喜悦,也能使被以礼相待者感到愉悦。我们应从老祖宗关于礼的思想和仪式中汲取养分,让“老礼”焕发新活力,形成“人人重礼仪、人人讲礼貌”的良好氛围,为社会和谐增添一抹新光彩。

